“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
它因为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场海战而备受各方关注。如今它还躺在乌拉圭蒙得维的亚海岸3海里处的海底。它,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海军著名的袖珍战列舰“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
“德意志”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美国等国彻底肢解了德国的公海舰队,还在
然而没过多久,英美等西方列强于
该条约规定各国海军用来进行战斗的、非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类型的舰船,其排水量不得超过一万吨,或主炮口径不得超过203毫米。然而该条约却允许德国海军设计建造排水量不超过一万吨、可以携带280毫米口径舰炮的军舰,这为后来德国袖珍战列舰的诞生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当时,德国海军舰队的发展明显放慢,在下一场战争中它不可能也没有实力以夺取制海权作为主要作战目标。然而,它的主要海上敌人——英国皇家海军,虽然有着庞大且实力强悍的舰队,却又有漫长的海上航运线需要守卫(这些航运线给英国运来了其遍布于全世界各殖民地的丰富的物产),因此战时只要切断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就可能赢得一半的胜利。
于是德国人大胆设想:在《华盛顿条约》允许的范围内,设计建造一种介于战列巡洋舰和“条约型”重巡洋舰之间的新型装甲战舰。只要这种军舰的航速能达到25节以上(当时最快的战列舰的航速只有25节),在面对战列舰时便可加速逃逸,能在广阔的大西洋上避开英国人仅有的3艘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声望”号和“反击”号),就可以无所顾及地破坏英国赖以生存的海上大动脉。
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德国的工程师设计了“德意志”级装甲舰。受国际条约的限制,该级舰的排水量达不到战列舰的标准,但又比一般的重巡洋舰稍大,吨位介于两种舰型之间。根据“华盛顿条约”规定的上限,该级舰可装备280毫米口径的主炮,其火力比当时的任何一艘装备203毫米主炮、只有轻装甲防护的一万吨级“条约型”重巡洋舰都要强得多;而且这种战舰的最高航速超过26节,这比当时所有的战列舰(最大25节)都要快,因此使其能避免与之交火,进行远洋破(坏)交(通线)作战。
德国海军于1928年11月订购了第一艘,即A号舰。该舰于
B号舰于
C号舰于1932年10月在威廉港敷设龙骨,
根据建造前两艘舰的经验,“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在设计上作了部分修改。建造D号和E号舰的预算也在1934年通过,但准备工作进展缓慢。根据1935年6月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可以合法地超过《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建造更大吨位的战舰,所以D号和E号这两艘装甲舰立即被扩大改为战列巡洋舰来建造,完工后则命名为“格奈森诺”号和“沙恩霍斯特”号,分别于1938年和1939年服役。就这样,纳粹德国海军“德意志”级装甲舰只建成服役了3艘。
“德意志”级战列舰诞生
万吨级的杀手
由于德国海军“德意志”级装甲舰与当时较为通用的战列舰、重巡洋舰标准不符,其舰型划分让人颇费脑筋。不过很快,美、英、法等国海军就给它取了一个折中的名称——“袖珍战列舰”。可以这样说,如果“德意志”级尺寸大一点就成战列舰,小一点就是重巡洋舰。
实际上,“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是德国海军在条约限制下充分发挥当时的技术优势,结合战术需求而精心设计建造的。
设计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尽可能地将排水量限制在一万吨内,但又满足袭击舰所要求的大航程和高速度,其解决之道就是使用柴油机作为动力源。虽然柴油机在重量上并不比蒸汽轮机更轻,但是油耗却远低于使用锅炉的蒸汽轮机。
因此该舰安装了8台总输出功率为40267千瓦的“曼”式柴油机,双轴4驱动布置,最大航速达到28节,设计载油量超过3000吨,低油耗的动力系统加上较大的燃料储备量,使其续航力更高达以15节经济速度航行时1.6万海里。
服役后证明,“德意志”级舰适航性能好,只是由于前部缺乏舷弧,逆浪航行时上浪严重。此外,该级舰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广泛使用焊接技术建造的军舰,船体重量比之铆接的同类舰艇轻至少15%。这也是为限制吨位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采用了高干眩平甲板舰型,装甲防护能抵御重巡洋舰203毫米炮弹的攻击,广泛的内部隔舱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战斗损伤,其防护能力及火力都比“条约型”重巡洋舰强。建成后,该级舰的排水量事实上超过了《华盛顿条约》提出的万吨级限制。
“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的正常排水量为12294吨,满载排水量达到16460吨,舰长
“德意志”级舰的主要打击武器为6门280毫米主炮,为2座3联装布置,前后各一个炮塔。辅助武器为8门单管150毫米副炮,在舰尾左右各安装1座4联装533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