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祥:最大光荣是实现了三大目标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0:48:1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周志祥,曾担任我国大型综合性考察船“向阳红10”号船的政委。这位普普通通的老船员,从1959年参加工作到1999年退休,以浸人心田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身先士卒的行动,谱写出感人肺腑的事迹;他用踏实苦干、兢兢业业的工作业绩展现了40年的精彩海洋人生,无愧于“人民好公仆”的称号。

“向阳红10号船是我国大型综合性考察船,为我国地球同步卫星和洲际导弹发射试验海上通信遥测、首航南极、大洋考察等重大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这艘船的政委,周志祥曾先后8次随同“向阳红10号船远征太平洋,完成各种艰难的考察任务。“向阳红10号船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周志祥本人也荣立二等功、三等功;1994年他被中组部评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并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面对各种荣誉,周志祥保持了一贯的冷静与朴实,“我只是‘向阳红10号船上一名普普通通的老船员,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他说,“我有幸参加首次全球大气试验、卫星导弹发射海上遥测、首航南极考察等任务,虽然很艰苦但却很值得也很光荣,让我在大风大浪中锻炼了自己的意志。”

在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原局长王胜利的眼中,周志祥是一名常年战斗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第一线的老同志,善于用先进的思想激励人,用以身作则的行动带动人,用处处帮助爱护每位同志的热心温暖人,在船员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正是这种极高的威信和凝聚力,才使得周志祥带领全体船员,战胜巨浪滔天的极地风暴,抵御金钱利益的诱惑,共同开创了“向阳红10号船的辉煌。

险情发生时他总冲在第一线

一阵巨浪打来,后甲板上碗口粗的尼龙缆绳被大浪打入海里40多米。一旦卷入螺旋桨,就有可能使两台主机瘫痪,后果不堪设想。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周志祥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带着副船长徐乃庆和8名船员顶着大风浪冲上了后甲板。

19841120,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组织领导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开赴南极建站和科学考察。编队由两船、两队组成,其中就包括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考察船。当时全船共搭乘115人,周志祥担任这条船上的政委。“当时感觉这次任务很光荣,也很艰巨。”周志祥告诉记者,即使时隔多年,此次南极任务依然让他记忆犹新。他说,出发前自己心里并没有底,毕竟此前从来没有去过南极,“只能是一步一步把每个阶段的工作做好。每个阶段都要做好动员工作,总结前面的工作,部署下一个阶段的工作。”

“船上无小事”,这是周志祥在采访中对记者提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当年执行首航南极任务的过程中,一次高压泵堵死的突发事件把船上所有人都吓了一大跳。高压泵堵死导致油路不通,这种严重的故障很可能会给“向阳红10号船及船上人员带来致命的危险。“当时真的是很紧张,”周志祥回忆道,“包括总指挥、副总指挥等人都赶到机舱了解情况,我们抢修了一天一夜。”周志祥说,当时的感觉就是跟时间赛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解决,“我们有严格的时间表,稍有延误就可能耽误南极建站的任务。”

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向阳红10号船于19841226抵达南极。在选定长城站站址和卸运完建站物资后,考察队决定兵分两路———南极洲考察队开始建站和极地考察;南大洋考察队则乘坐“向阳红10号船离开锚地,开始向南极圈的一个站点挺进,准备进行极区南大洋考察。由于南极天气恶劣、变幻莫测,1985126,“向阳红10号船遭遇了出航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他们遇到了极地风暴。

当船员们反应过来时,发现每秒风速已高达34,风力达12级以上,涌浪高达12。被巨浪掀起的海水不时地从30多米高的驾驶台上呼啸而过,怒涛巨浪如排山倒海般地向“向阳红10号船扑过来,一会儿粗暴地将船抛到浪尖,一会儿又呼啸着将船卷入谷底。“向阳红10号这艘1.3万吨的科考船,在桀骜不驯的大海面前就像不倒翁一样,船体摇摆幅度达35度以上,在风浪的强力冲击下不时发出阵阵巨响。船长下达关闭全船水密门后,周志祥马上到各处检查落实,要求每扇水密门都要有一名船员守护,防止有人冒险外出捆绑甲板上的贵重仪器设备。随着这一阵阵巨响声和船体的抖动,大家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最担心的就是船与风浪成90度角或与风浪方向平行。因为一旦船与风向、浪向形成垂直角度或平行,接踵而来的巨浪就有可能将船截断或倾覆。“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危险。我担心船被浪涌拦腰截断或倾覆,如果操船不当或船的质量不过硬的话,这是很有可能的。”周志祥说,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当时那千钧一发的情景对他来说依然历历在目,可以说终生难忘:船舷的一个铁门被浪涛打入海中;5吨重的吊车操纵台被打翻;甲板上固定的考察仪器也被打开,随处翻滚……

当时周志祥的搭档、“向阳红10号船船长张志挺向记者回忆起此次极地风暴时也是心有余悸,“当时我站在驾驶台前,巨大的涌浪不时地扑过来,大风浪打得船体嘎吱嘎吱直响。”张志挺回忆道,“当船被抛到一个浪尖时,我从驾驶室看下去差不多有好几层楼那么高。”一个小山似的巨浪扑来,把餐厅里就餐的人和餐桌掀翻在地,桌上的对虾、牛肉、皮蛋滚落一地。

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全船紧急进入一级战斗部署,各就各位。周志祥告诉记者,在船上每个船员都有自己固定的岗位。不过作为政委的他,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是他的岗位。

突然有船员报告说,堆放在后甲板上碗口粗的尼龙缆绳被大浪打入海里40多米。一旦卷入螺旋桨,就有可能使两台主机瘫痪,后果不堪设想。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周志祥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带着副船长徐乃庆和8名船员顶着大风浪冲上了后甲板。那里已被狂风巨浪打得一片狼藉:原本堆放得整整齐齐的缆绳被搅得如同一团乱麻,有40多米已被拖进海里;船尾橘红色的5吨重吊车被削掉脑袋,吊车驾驶台的舱盖已经不见了。一阵巨浪打来,周志祥和船员们都被打得东倒西歪,站都站不住脚。关键时刻周志祥大喊一声:“快拿绳子来,把大家拴到一起”。就这样,周志祥和船员们双手抓住缆绳,像拔河一样一寸一寸地往上拉,整整搏斗了40多分钟,缆绳终于被拖了上来,避免了缆绳缠绕螺旋桨和方向舵的险情。

临危不乱 给老外做思想工作

三位先生,你们要相信中国的造船能力,我们的“向阳红10号船质量一流,你们完全不用担心,这是其一;其二,就算你们跳下去也无济于事。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距离岸边有90多海里,你们就算跳下去能游得回去吗?第三,这里的水深应有70~80,加上风浪这么大,跳下去难道不是自己送死吗?所以你们要相信中国,相信我们。

缆绳危机解除之后,周志祥仍不敢有丝毫松懈。他让船长张志挺集中精力驾船,自己则前往各个岗位,做好思想工作,鼓励船员们坚定信心,闯过难关。“船长在驾驶台,我得到下面去看看。”周志祥说。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告诉他,越是危险的时刻,越应该保持冷静。在这样的生死关头,稳定船上人员的情绪,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是他最重要的任务。果然在巡视中,周志祥发现三名外籍人员出现了恐慌情绪,“这三个老外是我们向阿根廷租借直升机的驾驶员,我发现他们已把救生衣都穿好了,双手不停地在胸前划着十字,随时准备跳船。”当时这三名外国人告诉周志祥,实在不行的话他们就准备跳下去了。关键时刻,周志祥的沉着、冷静发挥了作用,“三位先生,你们要相信中国的造船能力,我们的‘向阳红10号’船质量一流,你们完全不用担心,这是其一;其二,就算你们跳下去也无济于事。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距离岸边有90多海里,你们就算跳下去能游得回去吗?第三,这里的水深应有70~80,加上风浪这么大,跳下去难道不是自己送死吗?所以你们要相信中国,相信我们。”周志祥的一番话,头头是道,很快稳定了三位外国人的情绪,打消了他们弃船而逃的念头,可以说也是救了他们一命。在安全返航后的会餐欢送会上,这三名老外还专门找到他,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周政委,真的非常感谢您,您也给我们做了一次思想政治工作。”在生死关头保持冷静,并能劝说别人也保持冷静,这样的修养和素质,正是周志祥精神的体现。可是在这样的生死关头,难道他自己就真的一点儿都不害怕吗?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周志祥只简单地回答了一句话:“怕也没用,我相信船的质量,相信船长的技术。”

一心扑在工作上 无暇顾及家人

他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周密合理的工作措施结合在一起,深入了解每位船员的家庭情况以及他们需要解决的困难,甚至休息时间都还在家给外派的船员写信,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在风浪吹袭后甲板上抢险时,周志祥用一根绳子将自己和船员们紧紧地拴在了一起。而在日常工作中,作为政委的他更是用一条无形的绳子紧紧地把船员团结在一起。面对部分船员人心思动的问题,面对创收和稳定的矛盾,如何稳定船员的情绪,保证海洋调查任务的完成,成为周志祥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周密合理的工作措施结合在一起,深入了解每位船员的家庭情况以及他们需要解决的困难,甚至休息时间都还在家给外派的船员写信,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周志祥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和体贴入微的关心取得了船员们的信任,他们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与他说,思想情绪也逐渐稳定了。

周志祥将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无微不至地关怀别人,然而对自己、对家人就什么也顾不上了。据记者了解,周志祥有一个简朴的家,也有着一位支持他工作的好妻子。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海上作业,和许多船员的妻子一样,他的爱人把全家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也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有一次,周志祥爱人意外骨折,行动不便身边需要有人料理,而且孩子小也需要人照顾,但这时周志祥刚好接到执行通信卫星试验任务的命令。一边是身体虚弱的妻子、年纪尚小的孩子,一边是出海作业的任务,周志祥面临两难抉择。最终他还是选择拎上包,毅然出海去了。

最大光荣是实现了三大目标

当年国家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奋斗目标,在我40年的海洋生涯中,这三句话基本都实现了。

周志祥告诉记者,回想过去,他感到从事海洋事业很有价值也很光荣,而最大的光荣就是,当年国家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奋斗目标,“在我40年的海洋生涯中,这三句话基本都实现了。”

周志祥从1964年进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到1999年退休,30多年间他见证了东海分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从最初没有专业设备的50吨小炮艇到3000多吨的‘实践’号再到1.3万吨的‘向阳红10号船,形象地体现了东海分局发展的缩影,发展的步子越来越快,形势越来越好,我们老海洋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周志祥说,“海洋事业随我们国家的兴旺也迅猛发展起来,我也衷心希望我们的海洋事业越来越好。”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