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冷事件多发给我国敲响警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最近指出,本世纪以来极端冷事件在我国发生过三次。首先是2004年至2005年冬季的两次寒潮致使东部地区偏冷,其次是2008年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而后是今冬华北地区的低温寒潮暴雪事件。但是这些冷事件,是全球变暖总趋势中的一次极端冷事件。
丁一汇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来自外部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化两个方面。其中,外部强迫因素包括太阳活动周期、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量等,而气候系统内部变化因素则包括大气环流、海洋温度和环流变化等。
“入冬以来北半球接连出现几次寒流可能与多个因素演变的气候背景有关。”丁一汇说,火山最近二三十年爆发频繁,火山活动活跃,气温会下降。此外,目前太阳活动周期处于最低点,太阳黑子不活跃,冷的风险增加,再加上北大西洋涛动负位相和赤道中东太平洋增温不明显等,这些都构成了寒冷事件多发的气候背景。
“但这不会改变全球变暖的趋势。从全球平均温度值来看,地球并没有变冷。比如,现在北半球偏冷,但是南半球多雨偏热。地球气候的变化今后还会出现冷暖交替和干湿波动,但是这种年代际波动是叠加在全球变暖趋势上的。”丁一汇说。
丁一汇表示,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使得高温、干旱、寒潮、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加。相应之,突发性的极端冷事件出现的随机性增大,产生的风险自然也会增加。原来可能百年不遇的极端低温可能在几十年内就会发生。
极端冷事件增多,人类到底又该如何适应呢?丁一汇说,极端冷事件多发给我国敲响警钟——全球变暖下,一定要做好极端冷事件的防范。比如林业部门在引进树种时应该考虑既能耐寒又能耐暖的树种;东北地区低温冷害频繁应种植耐暖、耐干能抗拒低温品种的作物[1]。
像大多数中国气象学权威一样,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是全球变暖理论的支持者,他在全球变暖理论框架下解释极端冷事件发生是可以理解的。他至少承认了以下事实:
其一、近年来我国极端冷事件频发。
其二、入冬以来北半球接连出现几次寒流可能与多个因素演变的气候背景有关,火山最近二三十年爆发频繁(火山活动活跃),目前太阳活动周期处于最低点(太阳黑子不活跃),北大西洋涛动负位相和赤道中东太平洋增温不明显等。这些显然是自然因素,与人为温室效应无关。
其三、全球变暖下,一定要做好极端冷事件的防范。
对于全球变暖理论来说,由直线上升理论转变为波动上升理论,这显然是一种进步。人们应该欢迎这一进步,因为这至少从理论上开辟了预防极端冷事件的可能,而不是片面地强调全球变暖,忽视变冷的威胁和事实。
事实上,我们在作2009年末2010年初的低温暴雪预测时,就基于四大自然因素:太阳黑子低值、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强震海啸和强潮汐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使得高温、干旱、寒潮、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加。不仅如此,一个理论可查事实可见的转化机制是:陆地冰川融化和大洋海平面升高会导致地壳均衡的破坏,引发强震和火山活动频发,深海强震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低气温,吸收温室气体,导致冷周期的到来。这就是地震学家郭增建2002年提出的“海震降温说”。控制气候变化的地质活动不仅仅是火山活动。
强潮汐的致冷作用来源于美国科学家季林2000年提出的“潮汐调温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当日、地、月位置成一条直线时,形成强潮汐。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年。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除1500-1800年周期外,潮汐还有11、22、18.6、51、54、55.8年周期,其中准60年的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非常显著。就潮汐周期而言,目前处于1800年周期中的变暖高峰和60年周期中的冷位相阶段,近400年变暖是大趋势,近30年处于低温期。这里没有考虑其他自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