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欲收回“北极三角地带”
气候变暖北极战略地位上升 国力复苏大国意识日益增强
图为俄科考队员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俄罗斯总理普京15日在俄罗斯地理学会召开的会议上阐述了俄在北极问题上的立场。他说,近年来,围绕北极问题存在非常多的争论,俄罗斯愿与北极地区的所有国家就此问题开展对话。
梅德韦杰夫的强硬立场表明了俄罗斯争夺北极的决心,而普京看似温和的态度也暗示了俄罗斯不会就北极主权问题轻易让步。2007年8月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在北极海床插上俄国国旗的行动曾一度激化了相关国家在北极问题上的矛盾,引致美国、加拿大和丹麦等环北极国家纷纷“出招”,为本国在北极的利益寻找新的证据。俄罗斯此次关于北极问题的表态会否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各国新一轮的“北极竞赛”呢?
独特地缘战略优势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地区,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据地质学家估计,全球四分之一未勘探的石油和天然气深藏在冰雪覆盖的北冰洋海底。此外,北极地区的边缘海巴伦支海是世界海产品的主要供应地之一。
从北极周边国家地理分布看,俄罗斯北濒北冰洋,是沿北冰洋海岸线最长的国家,其北部深入北极圈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其部署在摩尔曼斯克的北方舰队是唯一出海口不受其他国家控制的舰队。此外,俄罗斯在北冰洋建有多个海军和空军基地,这些基地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俄罗斯大约20%的国内生产总值及22%的全国出口均来自北极,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北极紧密相关。俄罗斯对北极地区的诉求实质在于,利用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赢得战略主导权,确保大国地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将进一步加速。据科学家推断,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北冰洋可能因全球气候变暖变成“无冰之洋”,届时北极地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通道”将实现完全贯通,加拿大沿岸的“西北通道”与俄西伯利亚沿岸的“北方通道”将成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这是连通北美洲、北欧地区和东北亚国家之间最快捷的海上通道。这一通道将使现有的亚洲至欧洲的海上行程缩短上万公里。俄一旦将“北极三角地带”划入版图,将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控制未来新的世界经济走廊,可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和全球经济主导权。
目前,俄、美等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在北半球,北极圈与这些国家有着大致相同的最短距离,北极的厚厚冰层是战略核潜艇最好的隐藏场所,从这一海域发射导弹10分钟就可达到美国腹地,因而这里是地球上最理想的水下弹道导弹发射阵地。俄拥有北冰洋,就将赢得未来安全战略制高点。而且,俄加强北冰洋地区的核潜艇和空中防御体系,将通过现有的军事力量以最小的成本就可使美在阿拉斯加、东欧等地积极构建的全球导弹防御体系形同虚设,进而对美形成战略反制和威慑。
有专家指出,对俄罗斯而言,北极的战略安全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俄罗斯在历史上就一直为争夺出海口、走向世界而努力。近年来,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不断被欧美国家挤压,出海口也被西方封堵,争夺北冰洋、打开北冰洋出海口成为维护俄罗斯战略安全的重要考虑。一旦北冰洋通航,俄罗斯北方舰队的航母和核动力巡洋舰可随时西出北大西洋,威胁欧洲;东进白令海峡,环顾阿拉斯加,深入北太平洋,左向威逼美国西海岸,右向可直取东北亚。这样的战略形势,即使在苏军全盛时期,也无法想象。
痛失“北极三角地带”
早在苏联时期,苏联政府就对北极地区提出了领土要求。上世纪20年代,苏联、挪威、丹麦、美国和加拿大曾达成一项瓜分北极的协议,规定各国极地部分的水域和岛屿应视为国家领土。根据该协议,苏联获得了以科拉半岛(俄最西北端)、楚科奇自治区(俄罗斯最东北端,临白令海峡)以及北极为基准点确定的三角形区域,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事实上,苏联地图一直都将这个水域(面积约占整个北冰洋的45%)划为其领海,俄罗斯继续延用这一划法。
但1997年俄正式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北极三角形地带”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前苏联的上述划法不被承认。俄国内一直有人指责俄当局加入“公约”的举动“非常荒谬”。2001年12月,俄曾向国际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申请,要求对北冰洋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其中包括对纵跨北极点与加拿大大陆架相连接的“罗蒙诺索夫海岭”俄方一侧大陆架行使主权管辖,但被该委员会以俄方提供调查资料和数据不足为由拒绝。
近年来,随着国力复苏和大国意识的增强,俄收回“北极三角地带”的愿望与日俱增。
北极主权争夺激烈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许多环北极国家都宣称自己对北极地区的部分区域拥有主权或经济专属权。加拿大于上世纪50年代率先宣布对北极地区拥有主权,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也曾为争夺北极展开过激烈的争夺。目前,除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三国外,丹麦、挪威、芬兰和冰岛等国都宣称拥有北极部分主权。此外,一些远离北极的国家也跃跃欲试。德国已经在巴伦支海和门捷列夫海岭勘测了多年。连印度也在寻求合作者,以共同开发北极矿藏。
进入21世纪以来,北冰洋主权之争呈愈演愈烈之势。加拿大和丹麦曾因一个名叫汉斯的北极小岛发生过激烈争执,挪威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边缘海——巴伦支海海域划分问题上也存在争议,而俄罗斯和加拿大两国又在谁拥有从北冰洋沿岸到北极点部分地区的主权问题上存在纷争。
美国海军去年10月宣布,将在北极部署一支被称为“大绿舰队”的航母战斗群,以期赶上其他国家开发北极的势头。美国海军将评估北极利益相关者和这些国家动机所带来的“危险和威胁”,并提出“合作方案”。有分析人士指出,与其他国家的破冰船和军舰相比,美国的核动力航母战斗群有着先天优势,美国海军打造“大绿舰队”就是为了在北极争夺战中占据先机,利用航母充当“海上移动基地”,维持在北极的长期军事存在。
丹麦议会也于去年7月份批准通过了2010年至2014年国防预算,宣布拟组建一个北冰洋军事指挥部,以应对北冰洋地区日渐增多的活动给丹麦武装力量带来的挑战。此外,丹麦还联合挪威、冰岛、瑞典、芬兰等国召开北冰洋军事安全合作机制会议。
南极经验或可借鉴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部法律明确规定北极地区的归属问题。根据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于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因此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一带被视为国际范围,北极点周边为冰所覆盖的北冰洋属于国际海域,由国际海底管理局监督管理。北极海外围国家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和丹麦只拥有领海外围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此外,联合国法律还规定,一个国家的大陆架如果超过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就可以适度延伸。目前,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挪威和丹麦等国正在加紧绘制北冰洋海床地图,以便向联合国申请领海和制海权。
早先,针对北冰洋的法律地位以及北冰洋权益如何划分的问题,相关国家也作出过一些努力,但至今仍未形成专门的国际条约。
对于解决北极争端,国际社会在南极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上世纪50年代,随着各国对南极进行的大规模、多学科的考察与研究,南极也出现了类似今天在北极的局面,英国、阿根廷、智利、法国、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七国提出了对南极洲的领土要求。最后在1957年-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的推动下,共有12个国家于1961年签署了《南极条约》,确立了适用于南极洲的法律框架,重叠的领土主权要求虽没有被放弃,但却被“冻结”;随后成立了由28个国家组成的南极事务最高决策机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1991年,该机构出台《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决定50年之内禁止开发南极矿产资源活动,使南极争夺趋于平静。因此,“冻结”主权要求、搁置资源开发可能是解决北极之争的一个折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