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书记杨军详解蓝色经济梦 到2020年将翻三番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许未来 日照的数学题
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说他曾梦到自己来到了一个数学考场,拿来考卷一看,题目分为两种,一种是给出已知条件,要求计算出正确答案;另种是已经给出明确答案,要求列出推算、求解的正确路径和方法。
“后来我捉摸,在城市发展实践中,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截然分为这两类,但大多数工作的机理与两类数学题相通。”杨军如是说。
实际上,现实中的杨军和他的团队,也面临着怎样建设一座海洋特色新兴城市这场大考。280多万人口的日照,正以蓝色经济拓展腾挪发展的新空间,确立了到2020年蓝色经济总量翻三番的目标。
杨军和他的团队面前是一张怎样的试卷?将如何作答?全国两会闭幕前夕,本报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日照市委书记杨军。
市委书记的蓝色考场
《21世纪》:杨书记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一定要把城市发展与梦中数学考试对应一下的话,什么是已知条件,正确答案又是什么?
杨军:梦里的虚拟故事是很难与现实简单对应的,现实中的许多工作不能仅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可能还要用到“物理”、“化学”等多种办法。
如果要对应一下的话,所谓已知条件,就是日照城市发展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海洋是我们的核心优势和最大潜力。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全国港口吞吐量下降的情况下,日照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8亿吨,增长20.1%,增幅和增量均居全国首位。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港口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港口的综合服务功能,力争今年吞吐量超过2亿吨,到2015年达到3亿吨。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日照只是一座280多万人口的滨海新兴城市,自身的腾挪空间狭小,必须在“后危机时代”,新一轮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与生产力优化调整中定格自己的作为空间和发展目标。
基于对日照各种资源禀赋的分析,我们把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作为日照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力争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率先突破,建成海陆统筹的蓝色经济示范区。
《21世纪》:具体包括哪些目标?
杨军:力争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把日照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
《21世纪》:我可以理解为,答案、目标很明确了,接下来,求解路径和方法是最现实也最难解的。你的方法是什么?
杨军:目标、答案已经十分确切,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创新思维、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实现工作目标。
为此,我们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五项任务。首先,我们要实施蓝色经济倍增计划,构建蓝色经济发展体系,到2020年,争取蓝色经济总量翻三番,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另外,我们还要实施“科技兴海”创新计划,做高做优海洋科技;实施“海洋文化”振兴计划,做新做活海洋文化;实施“滨海阳光城市”提升计划,做精做特滨海城市;实施“蓝色可持续发展”建设计划,保护提升海洋生态。
谋划十大蓝色产业
《21世纪》:到2020年蓝色经济翻三番的目标,靠什么产业来支撑?
杨军:我们确定了10大蓝色产业,主要是钢铁和配套产业、石化和海洋精细化工、汽车及海洋装备制造业、浆纸及印刷包装产业、粮油加工产业、木材加工产业、高新技术与海洋新兴产业、现代物流和国际商贸产业、以滨海旅游为主的综合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
当然,要实现蓝色经济的倍增计划,必须有看到见、摸得着的重点项目来支撑,不能关起门来搞数学运算。为此,我们排出了169个蓝色经济重点建设项目,在未来3-5年将形成2800亿元左右的投资。
说到底,日照未来主要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在于海洋,要以海陆统筹的新理念增创临海新优势,立足大腹地,在港桥、港带联动发展中体现城市价值。
《21世纪》:你刚才提到要把日照建成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据我了解,日照的海洋科技机构和人才队伍几乎是零起点,这好像是一道“无中生有”的数学题,怎么解答呢?
杨军:其实,要把日照建成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并不是“无中生有”,中国第一只对虾就是在日照研究成功的。
日照不具备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的资源优势,但我们注重的是海洋应用性科技研究。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依托日照大学城里几所高校,积极引导专业设置上更多与海洋科技挂钩,扶持企业研发平台。
此外,我们与青岛推进同城化发展,青岛有着全国50%以上的海洋高科技人才队伍,在吸引人才和吸收成果转化方面,日照的地利优势不言而喻。
当然,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引进,目的都是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正和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在日照规划建设国家海水鱼类研发中心,这将填补目前国家海水鱼类研发机构的空白。
推鲁南进国家“十二五”
《21世纪》: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你提交了“关于将鲁南临海产业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建议”,是不是因为国家停批综改区,你放弃或者更换了前年向全国人大申请将鲁南列为综改试验区的提法?
杨军:实际上,两个事情并不矛盾,综合配套改革实际上是为日照的发展搭建一个体制机制平台,鲁南临海产业带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也可以在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进入国家的大盘子。
日照在争取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同时,有关国家部委已给予我们不少单项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比如,保税物流中心(B)型在去年获批建设并成功封关运营,这是日照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重要突破。另外,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于近期争取上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日照的对外开放将再上一个大台阶。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建议,山东省已将其列为全省改革试点,批准设立鲁南临海产业区域开放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于上月底批复了试点方案。
《21世纪》:江苏沿海经济带已经上升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日照本身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你建议把鲁南临海产业带的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不愿意错过这个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吗?
杨军:不是利益诉求,区域发展的概念,首先应该是让生产要素的配置更为合理。
日照不仅是日照人的日照,也不仅是山东的日照。
就经济学观点看,邻近海岸线300
从南向北看,鲁南临海产业带还处于我国重点发展的沿海轴线上,在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的结合部,可以说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
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区域经济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面临着国家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机遇,鲁南临海产业带如能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将会有更大作为。
《21世纪》:鲁南临港产业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你展望其可行性怎样?
杨军:这座只有280多万人口的滨海新兴工业小城市,在陆海统筹向海陆统筹这种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过程中,所能够调动的资源要素是有限的,要实现在建设蓝色经济区中实现率先突破,走出一条海陆统筹新路子的目标,仍然需要国家在未来5年统筹全盘对重大基础设施和优势临海产业展开布局等方面给予考虑和支持。
我们在全力推进的综合鲁南临海产业区区域开放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这将为日照的发展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将包括鲁南临港产业带在内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不仅必要,而且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