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中国应走向“深海大洋”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1:00:32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汪品先16日在南京举行报告,以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为听众揭示了不为人知的神秘深海生物圈,并指出,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海洋开发关系国家安全和权益,中国应努力走向深海大洋。

每年3月17日是国际航海日,汪院士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但长期以来缺乏深海大洋的研究力量,深海研究在学术上已成为制约我国地球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应用上也难以适应国际海上权益与资源之争的形势,重新考虑我国在国际地球科学中的定位,已经迫在眉睫。

据介绍,中国目前的海洋产业,还是以交通和渔业为主体,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海底资源正被大规模地开采和利用。“美国搞了个‘海王星计划’,与加拿大联合,在西海岸铺设一个区域性海底观测网,从海底向下打井埋下设备,再用光纤把所有的观测点连起来。今后海底一有‘风吹草动’,在美国的办公室里便可一目了然。”汪院士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像在海底设立‘气象站’、‘实验室’,将来势必会改变人类和海洋的关系。”

汪品先院士说,地球表面71%是海洋,其平均深度超过3800,过去人们认为600以下的海区直至海底一片黑暗,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然而根据研究估计,地球上活的生物量中有30%生活在海底地下,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固有的生物圈概念。

过去人们认为,万物生长靠太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了陆地上的“有光食物链”。上世纪90年代,海洋学家发现在海底有许多“黑烟囱”,大量含硫化物热液从海底喷出。“黑烟囱”区有着大量动物群,比如长达3米、无消化器官、全靠硫细菌提供营养的蠕虫,还有“黑暗螃蟹”之类“见不得光”的生物,这些生物依靠地热能,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生存,形成了一条海底的“黑暗食物链”。

汪院士认为,海底深部生物圈生活在极端特殊的条件下,高温高压而且生存空间极小,新陈代谢极端缓慢,实际上处于休眠状态,但有的已经活了几十万、几百万年。它们在生物技术上的价值不可估量,将向人类提供现在完全不了解的基因库,无论在生物学理论或者生物技术实践中都有着极为诱人的前景。

在能源方面,不少专家预言,到2050年后,中国将面临煤炭和石油危机。对此,汪院士并不认同。他指出,海洋资源是今后中国能源开发的很好方向,其中“可燃冰”作为一种新能源,大有前景。

他解释说,“可燃冰”学名叫“水合天然气”,它看似冰,一点火即可以烧起来,就像火烧冰激凌一样。原因是大量甲烷分子被锁在水分子里,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这种“可燃冰”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1000处,有人预测,全球“可燃冰”的总量,相当于人类用过的所有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总量的2倍。

汪院士指出,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确定国家的海洋国策。中国在新世纪要发展壮大,必须抓住机遇走向深海大洋,成为海洋强国。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