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近年来,海洋的开发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压力,如何才能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与搞好海洋生态环保之间找准平衡点呢?在本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带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陆健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此开出了“药方”。
陆健健委员表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一说到要发展海洋经济似乎就顾不了海洋生态环境,而要保护海洋环境就会影响经济开发,把它们当成了相互对立的东西。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至少通过创新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结合点,做到双赢。
第一,在重化工区建隔离带。他说,现在沿海都在进行沿海经济发展的规划,从这些规划方案中我看到不少重化工业项目。我不反对在沿海适当地布置一些重化工业,如果将这些重化工业放在河流源头,还不如放在沿海,毕竟沿海的环境容量相对大一些。我要提出的是,应在这些重化工业园区,或者综合污染的排放区建一些隔离带,这些隔离带的作用就是要把达标排放变成零排放。在国际上也有这样的做法,就是用大型的褐藻与人工鱼礁相结合,搞一些生态恢复区。一般大型的化工区要建3公里到5公里的近海区隔离带,通过褐藻培养出一些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产生降解或分解作用,取得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二,分别对待生态保护区。对于那些有目标的、对某一种生物进行保护的生态保护区,必须要严格保护,但是对一些生态景观保护区、生态系统保护,建议能与生态旅游、景观旅游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把环境搞好,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有所贡献。他强调,是有些关键的部位如重要的经济鱼类、珍稀濒危动物的产卵场要严格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仅仅是一般的保护区。
第三,改变围填海方式。他主张采用建人工岛的方法,平推式的围填海把海边的湿地都围掉了,这是不科学的。他表示,我的观点是要跟岛相连的,用桥不用大堤;确实需要围填的,圈围的不如建人工岛,中间留出水流通道,这样既可以为国家增加土地,同时对自然岸线的形态破坏也不会太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