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半岛行:港铁隧桥架通胶南产业

来源:半岛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1:07:16 

胶南

总面积:1846平方公里

总人口:81.1万人

市委书记:张大勇

市长:姜军建

这里,拥有156公里海岸线、3949平方公里海域和60平方公里滩涂,海洋面积是陆域面积的2倍。这里,盛产海参、鲍鱼、对虾、名贵鱼类等海珍品,年实现经济总产值近50亿元,拥有一批“海”字号企业集团,深水抗风浪养鱼网箱规模位居长江以北首位 ,年海藻加工能力约占国内总产量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藻加工基地。这里,一个规划年总吞吐量 3.7亿吨、泊位总数112个的深水良港正在加紧建设中,一座现代化的新港城正在从宏伟的规划变为现实。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南市乘势而为,率先启动,一座海洋城市正向海洋经济强市快速蝶变。

资源

“转身”向海

蓝色产业群峰竞起

大海给胶南带来了旖旎的海滨风光,也给了胶南丰富的经济矿藏。

“转身”向海,是胶南科学发展之需。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经济,胶南得天独厚,胶南责无旁贷。近年来,胶南市谋划建设了临港经济开发区、灵山湾旅游度假区、大学科研区等八大产业平台。

2003年开始,胶南就规划建设了临港经济开发区,如今已累计入园企业143家,总投资142亿元,其中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33家,形成了修造船配件、汽车零部件、家电电子、有色金属、橡胶轮胎、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目前,以北船重工项目为依托,临港经济开发区正在加紧规划设立船舶零部件配套产业区,重点发展船用设备、舾装材料和船舶材料等配套产品,不断延伸和壮大产业链。

蓝色代表着希望,更蕴育着持久的生命力。为把胶南的“蓝色名片”擦亮扮靓,自2005年以来,胶南市先后关停了化工、印染、电镀、造纸、制革等15家污染企业,投资4亿元实施了化工区综合整治与产业提升工程,投资近10亿元实施了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投资1.2亿元建成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市污水处理厂。这一系列举措,既促进了产业能级提升,又持续改善了海洋环境,久违的渔汛又在胶南近海出现。海上看胶南,蓝色乐章正激情奏响。

水产 科技兴海

蓝色经济之路

曾几何时,提到大海,让人们联想到的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今,我们重新面向大海,海洋不但是解决人类资源问题的新选择,更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依托浩瀚的海洋,蓝色经济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去年开始,胶南市财政设立“蓝色经济发展基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采取贷款贴息、资金补助、贷款担保等方式,专项用于扶持海洋科技、海洋产业化项目以及沿海地热资源勘探,突出抓好海藻酸钠、甘露醇等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海藻精深加工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积极开发船舶、海岸工程、集装箱等特种专用防腐蚀涂料,实现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跨越式发展。

目前,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14万亩,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1616个,成为江北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鱼基地;工厂化养殖水体48.5万立方米、育苗水体10万立方米,产值超过两亿元,位居青岛市首位,同时建有青岛市第一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灵山岛皱纹盘鲍、刺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承担着鲆鲽鱼类国家级良种场建设和青岛市海参种质库建设项目。

依托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新兴“蓝色产业”,代表着海洋经济的未来。近年来,胶南主动承接青岛海洋科技城的辐射,攫取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胶南,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进取、创新的姿态,乘风鼓帆,驶向广阔的蔚蓝世界。

港口 董家口

“蓝色胶南”的引擎

港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港口有多大、城市就有多大;港口发展水平有多高,城市发展的水平就有多高。

以董家口港区和青岛前湾港为两翼,胶南市抢抓蓝色经济区建设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以港兴市”步伐,临港经济优势日益凸显。

董家口港区区位优势明显、深水岸线资源丰富、建港条件十分优越,周边遍布了青钢、日钢、莱钢、济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以及通过铁路连接的内陆多家钢铁企业,相关临港产业成熟。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水路疏运网络,为大宗散货疏运提供有力条件。根据规划,在董家口港区,内陆的煤炭和进口的铁矿石通过铁路和海港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最佳运输效能,提高了铁路的运载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钟摆效应”。据通算,比传统模式提高50%,成本降低40%

董家口港区建成后,青岛港其他港区的所有干散货泊位全部移至董家口港区,届时将发挥其在全国能源及原材料资源市场的强大配置功能,可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干散货集散中心和交易市场,董家口的干散货指标,能够成为青岛的“波罗的海指数”。

在青岛市确立的蓝色经济区发展思路中,今后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精密仪器、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将在董家口港区集聚发展。另外,董家口港区还将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干散货集散中心和交易市场。未来35年,港区投资规模将达到120亿元,总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拉动地方 GDP60亿元,创造20多万个工作岗位。计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港口为龙头、临港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港口服务业为保障的现代化新港城,基本完成青岛港“一湾两翼”的南翼港口布局调整,成为青岛市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柱之一。实习生 张玮佳 记者 李闽

◎新闻纵深

大力推进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打造现代化滨海新城

依托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新兴“蓝色产业”,代表着海洋经济的未来。近年来,胶南市委书记张大勇为了谋划胶南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地攫取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张大勇在十次全会讲话中指出,现代城市已进入以综合体为特征的品质时代,要想紧跟这一趋势,就必须以重点区段和重大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各类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全面促进城市开发形态提升,着力打造充满活力、更加适宜创业人居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建设城市综合体 ,是依托现有平台,通过整合各类生产要素,不断提升完善功能,提高空间和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综合体分为两类,从类别上看,既有工业综合体 ,又有商业、旅游、物流等服务业综合体,还有现代农业综合体。从体量上看,城市综合体不分大小,既可以是灵山湾旅游度假区、灵山卫组团、大学科研区等一个个的大型城市组团,也可以是中心商务区、北京路两侧等一个个城市片区,甚至是红星美凯龙、今典红树林等一个个功能完备的单体项目。张大勇告诉记者:“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开发形态,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展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更是我们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因此,抓好综合体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大力引进综合体运营商,突破龙头项目,带动相关项目集聚,实现由点到线扩面成片,不断完善综合功能,形成一个个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组团。

“抓好综合体建设,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产业能级实现大的提升,经济发展后劲更足,区域综合竞争力更强,为推动全市新一轮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张大勇表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里,胶南市要突出抓好十类综合体规划建设:一是以临港经济开发区、董家口港区为平台的工业综合体;二是以水城、大珠山、琅琊台为平台的旅游综合体 ;三是以大学科研区为平台的科教及创新产业孵化综合体;四是以中心商业区为平台的商业综合体;五是以灵山卫组团为平台的东部城市综合体 ;六是以大珠山西麓和古镇口湾区域为载体的国防科工服务保障综合体 ;七是以北京路两侧区域为载体的文化体育综合体;八是以港口、铁路、公路等重要节点为载体的物流综合体;九是以蓝莓、食用菌、茶叶等特色农业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十是以市民服务中心、经济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电子政务平台为载体的公共服务综合体。

胶南拟建蓝色经济示范区

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围绕产业平台开发。胶南市委书记张大勇告诉记者:“我们始终坚持用长劲、跑长跑,注重打基础、谋长远”。经过多年的努力,胶南市形成了以八大产业平台为重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临港产业起步区基本完成土地整理,滨海公路南段实现竣工通车,鲁能码头、中石化LNG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重大进展,被列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规划,成为青岛未来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

董家口是引擎

2009531,备受瞩目的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在胶南市正式启动,根据国家批复的《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港区被定位为国家重要枢纽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被确定为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九个功能区之一。董家口港区的全面建设,标志着胶南踏上了“以港兴市”的新征程。至2020年董家口港区将初步建成具有8000万吨吞吐能力,年港口吞吐量超过1亿吨的现代化港区,初步发展成为国内干散货重要集散中心和能源运输中转基地,进一步增强对半岛区域乃至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成为青岛市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柱之一。

建设山东省船舶工业基地

依托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胶南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山东省船舶工业基地”,着力引进一批船舶、海洋工程及关键配件的设计、研发、制造企业和机构,突出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和船舶零部件制造业,全力打造山东半岛重要的修造船和船舶配件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港口经营 、船舶服务、船舶融资、海事保险、资金结算等航运服务业,着力引进和培植物流业总部经济,努力打造形成港口配套服务产业链。

“港铁隧桥”是新机遇

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胶南迎来了“港铁隧桥”的重大历史机遇,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港”就是古镇口军港和董家口商港。这两大港口的开发建设,必将形成“两港带两城”的城市发展格局,使胶南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铁”就是青岛至连云港的青连铁路。该铁路在胶南设有一条干线、两条支线、四个站点,2010年将全线开工建设,在完善提升胶南城市交通格局的同时,也为胶南开辟了新的连接省内外的通道。“隧桥”就是胶州湾海底隧道和青岛跨海大桥。隧桥的开通,大大缩短了胶南与青岛的时空距离,推动胶南步入了与青岛一体发展的“同城时代”。特别是海底隧道竣工后,将与滨海公路连为一体,形成青岛向南辐射的发展轴,为胶南更好地参与青岛产业和城市功能分工带来了新的机遇。胶南市市委书记张大勇告诉记者:“‘港铁隧桥’的建设,必将促进人口大聚集、大流动,带动大物流、大旅游。抢抓‘港铁隧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动胶南由滨海型城市加速向海湾型城市转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