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几大国争夺北极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当然这些报道中还没有扯上中国,因为中国对北极的研究局限在科考范围。不过,最近瑞典一家研究机构公布的一份分析中国进军北极动向的报告,引发了世界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路透社对此评论说,中国正加大努力,争取在北极未来航运与能源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力;日本共同社甚至称,为了开拓北极航线和开发资源,中国已开始建造最新型的破冰船。
我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在海冰上进行观测试验
“瑞典报告”只是猜测
一些科学研究预测,从现在起到2060年,由于气候变暖,北极西北的冰川会在夏季完全融化。瑞典方面的报告称,随着北极冰川逐渐消融这一千古良机的出现,中国“正准备加入开发北极的争夺战。”
其实,这一报告对中国进军北极只是一种趋势的分析,并没有提供证据。不过,由于报告的撰写者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因此一经公布,就引发关注。英国路透社、加拿大《多伦多星报》、日本共同社等主流媒体都做了报道,雅虎英文网还曾把这条新闻放在了首页头条位置。
据报道,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创建于1966年,是一个独立的国际性研究机构,但经费主要由瑞典政府提供。它主要研究国际和平与国际冲突。该所以其对全球安全问题独立性的评估而著名。
军事专家宋晓军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只是在北极设有观察站,瑞典方面的报告只是强调中国能源需求比较高,并以此反推出“中国要开发北极”的结论,事实根据不足。
北极竞争,中国处境不利
根据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除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5个北极周围国家外,很多国家都宣称对北极拥有部分主权。目前,没有一个极地国家有明确证据表明自己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因此北极一带被视为“国际范围”,由国际海底管理局监督管理。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与美国、俄罗斯和挪威等国相比,中国在确保北极权益方面在国际法上处于不利地位。瑞典这份研究报告的作者琳达·雅各布森也说,中国担心自己的“积极姿态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觉”,因而一直表现低调。报告引述中国海洋大学专家郭培清的话说,如果中国不加紧政治与专业方面的研究,恐怕难以在北极事务方面成为决定性力量。
众所周知,北极是一个让人垂涎三尺的宝地,世界上大约1/4尚未勘测清楚的燃料就隐藏在北极的地下。而美俄等国对北极的争夺早已拉开序幕。目前,美俄两国都有潜艇在北冰洋活动。
表面上看,北极国家对其他国家是敞开的,他们都声称欢迎国际合作,但事实上,五国都想把其他国家拒之门外。中国从2007年开始向北极理事会申请成为观察员,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能够获准加入。目前中国只在挪威所属的斯瓦尔巴群岛设置了观测基地。
中国专家呼吁建北极智库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专家王建忠说,北极的自然变化过程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海上运输,尤其是对中国与北美洲、欧洲国家的海上运输影响巨大。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能源需求增大,对运输航道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而且避免受到海盗的袭击,合理利用北极这条通道也是无可厚非的。针对目前的状况,有中国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石齐平认为,中国在这方面要具有战略思维和战略战术手段。首先是战略方面。中国可以成立一个北极工作小组,确定自己的北极问题战略,然后可以成立一个“北极智库”,专门研究跟北极相关的所有事情,包括天文、地理、资源、经济、外交、国防、种族等问题。
其次是战术方面。北极有好几种原住民,按照国际法,将来在联合国真正具有话语权的是这些少数民族,所以中国如果跟他们建立较好的关系,将有利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