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菏泽走出的“科技将才”
侯保荣是从曹县韩集乡曹庄村走出的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科学成就,是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为我国和山东省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获得2009年度山东省科技最高奖的同时,还获得了百万元奖励。22日,记者采访了这位“科技将才”。
1962年,20岁的侯保荣接到了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送来的时候,我正在高粱地里干活呢!”侯保荣说,“当时我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想着如果考上大学就积极深造,考不上就留在农村好好工作。”
1967年,侯保荣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就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上世纪70年代,我国海上石油开发刚起步,国内还没有对海上平台进行防腐蚀保护的先例。参加工作不久的侯保荣,即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参与了渤海641石油钻井平台的防腐蚀实验研究,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对海上平台采用阴极保护进行腐蚀控制,为后来海上石油平台阴极保护规范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后来,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侯保荣提出了海洋腐蚀环境的新概念,丰富了我国海洋科学的内涵,并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和《海洋腐蚀与防护》两本专著。40多年来,侯保荣几乎走遍了我国每条海岸线、每座码头、每个港口。
“腐蚀不像地震、台风、冰雪等自然灾害来得那么突然,但是由此带来的损失比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和还要大。”侯保荣说,据粗略估算,2008年我国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9000多亿元人民币,2009年这一数字则超过了1万亿元。“但是,如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腐蚀损失能减少25%到40%。”
侯保荣说,防腐蚀科研不是目的,防腐蚀科研的价值在于应用。5年前,他在淄博建立了“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生产基地,现在年产值已近1亿元;又相继与中海油能源公司、日本DNT涂料、上海三航科学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力促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转化。2007年,侯保荣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海洋工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及应用”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并做出了多项示范工程。这些年来,侯保荣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级奖励,2项发明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9项发明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侯保荣说,不能把得奖作为工作的总结和句号,而应该当作一种鼓励,化为工作的动力。“这个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我们更应该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发展成产业化,为海洋防腐蚀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我国海洋腐蚀界惟一的院士,侯保荣讲话温和而谦逊。他说,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要感谢家乡人民的培养,尤其是自己的母校曹县二中,对自己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我就会深深地怀念它。”侯保荣说,他的母校是老革命根据地,自己曾在那里待了6年,感情很深厚。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学校条件十分简陋,没有电灯,房间里只生一个炉子,每顿饭就是一碗地瓜干。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老师仍然尽职尽责,即使饿着肚子也坚持给学生上课。“那时我的老师,都是一些原本教初中的老师,他们是一边学一边教,十分认真,因此当时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可以说,没有这些老师的努力,我也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侯保荣告诉记者,到现在他依然记得老师的名字,回家乡时也不忘到老师家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