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人婚俗礼仪面面观

来源:庄世维   发布时间:2015-05-21 01:19:50 

[一] 演变中的婚俗元素

前不久,群里小树大婚,小树老家在干石览龙潭街,用的倒是全套传统的乡间婚礼仪式,只是旧式婚礼中应当有一位角色统揽全局,这就是司仪,俗称“总管”,其职责相当于现代喜庆婚礼上的主持人,这类旧式婚礼司仪传承人已很少,小树婚礼上那位司仪“刨出笼”,在程序上可能不大称职,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有些被动。

在三天的婚礼中,这位总管可是大权独揽的一位人物,连东家(主人)也得听他的。定海乡间有一句俗语:“大门板脱落主人就没主意了”,这句话外地人或者是定海年轻人可能都不大懂,“大门板脱落”是说当时一般都是平房,农户人家办大喜事,中堂前的大门、门框及两边板壁都得卸下来,连门槛也拆掉,以便众多客人进出,是“办大事体”的象征;“主意”定海话中含有“权力”的意思。当然这是主人给予总管的面子,他可以在这三天内人模狗样地吆五喝六,其实在婚礼之前所有的细节都是与主人细细商量好并授权了的。

现在我就来说说这乡间传统婚礼的仪式程序。不过这种东西一般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也可以说与时俱进吧。比如说,同样是旧式乡间婚礼娶新娘子,上世纪30年代或40年代是用花轿,新娘还要戴凤冠霞帔,解放后改为坐三轮车,60年代派出五六个小青年用自行车去驮(包括驮女宾相),70年代用拖拉机,80年代之后就用轿车了。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还要在“飨仙”和“拜堂”上读两次“祝文”,这是两篇酸溜溜的、诘屈聱牙、艰涩难懂、十分拗口的古文,如:“维岁次×年×月×日×吉辰嗣孙××率男××谨以花烛茶果之仪敢昭告于本音昭穆祖宗之位前曰伏以易首乾坤夫妇为人伦之先周召婚姻乃王化之原兹者××年已弱冠礼宜授室爰凭媒妁之言聘×氏之女为配……”在场的人可能谁也听不懂,等于白念一通。

但实行新婚姻法之后,男女恋爱自由,婚姻上“媒妁之言”、“父母作主,石头化水”已不存在,所以这些《祝文》中陈旧的内容已不合时宜,宣读仪式也去掉了。过去花轿到堂前,新娘出轿拜堂,新郎还要故意避走,让人找不到(当然不是真的找不到),非得“三请新郎”始出场露面,意思是煞煞新娘威风。现在则是新郎上门去女方迎娶,许多程序混合了西洋婚俗的元素,如新娘穿婚纱、新郎跪地为新娘戴婚戒等。

啰里啰嗦说了这些,是想说固定的、完整的“旧式传统婚礼”是不存在的,它也处在逐渐变化过程之中。

[二] 总管先生统揽婚礼

在婚期男女双方家里都得备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都得有一个总管。我这里说的“总管”,是指在男家婚礼上的总管。

婚礼前期工作,总管与主人要密切沟通。主人家的亲朋好友大致有多少?得办几桌酒席?酒席的多少又关系着厨师、帮衬的多少;酒席的质量在哪个档次?总管心中有一个数,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总管还得与介绍人(旧称“媒婆”)沟通,女方的嫁妆大致有多少?派几个人搬嫁妆够了?开门纸包定多少?这些都是很敏感的事,特别是搬嫁妆,派去的人多了,女方会说“存心来盘家基来了”;派去的人少了,女方又会说“笑我们嫁妆少啊?”另外定下开门纸包数字后,可以有一个准则,不必漫天要价。这些如果不预先商定好,很容易造成误会,以至于两家不和。

有了贺客的总人数,就可以定桌份多少;有了桌份数,就可以定帮衬多少、厨师多少、酒菜多少,一切都好定了。

层层落实责任。“正日子”的前一天,总管要根据桌份多少、规模大小制订出一份“执事单”,从总管本人到正厨师、助厨、造饭、催客、司酒、下菜、托盘、洗碗、借物,乃至值夜等一应杂事全部罗列清楚,落实具体责任者姓名,书于红纸上贴出去公布,照此办理,哪个部位失职,拿责任者是问。其中要挑一位年长的女人专门交给她一个任务,是新娘子下轿车后的一些细节,如麻袋铺地;挑一位助厨协助正厨师打菜单买菜;挑一位会跑会说的将客人名单交给他,让他去催客等,总管自己就不必再去管这类事了。

红对联烘托气氛。裁纸写对联,贴红双喜字,正大门大书四字:结婚典礼。对联的内容也因时代的不同而变化,上世纪50年代以前,是艰涩难懂的八股文,如“祥徵乃梦叶熊占,吉兆于飞皆凤卜”等;解放初期有些时代性的如“夫妻共行平等礼,男女同唱自由歌”等;“文革”时代一律是毛泽东诗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类,在80年代还有一些对政治的图解式对联,如“四化”啊、“计生”啊等。这些都不太适合,因为婚姻毕竟是私密性的,个性化的,对联不是政治标语,它作为一种衬托,除了切合婚姻喜气内容的主题外,必须带有一定的浪漫性和文学观赏性,所以贴出的对联内容,以及书法的优劣,很能表示出这一结婚人家的儒雅水平和文学底蕴,千万不可草率。另外,临大路的墙门外必须有一副很好的对联,这是专为过路人贴的,使他们也能了解到这户人家正办喜事,同时也为前来赴宴的亲朋好友指明方向。

用剩的红纸还要做成一本册子,一是记录亲朋好友的“人情”(礼仪贺喜款的数目,以后回送可以作参考),二是记录长辈的“见面礼”。

于是杀猪宰羊,四邻借物,厨房飘香,红联盈目,人欢马嘶,这气氛就出来了。

[三] 吃老酒与赴婚宴

在农村,一般吃两席:结婚前一天晚上便置备酒席,开始宴请亲友,称作夜席,也称“吃猪肝花油”,那是杀猪后的一些杂碎做成的萝卜羹。次日中午又一席称正席。

农村人赴婚宴直接称“吃老酒”,有人问“你干啥去?”答曰“吃老酒去”,人家就知道你是赴婚宴去了。所以,婚宴中的酒是十分重要的,不可草率。现在,酒的种类多了,档次也高了,五花八门,你要适合每个人的口味,备下黄酒、啤酒、红酒、白酒、饮料等,缺一不可,绝不可以用自己对某种酒类的好恶行事。为不造成浪费又不短缺,总管可以与某超市或小店达成协议,先无偿供酒,最后按实际数量结算,余酒退回。又因结婚毕竟是一生中大事,酒的质量档次可以高点,黄酒可以是瓶装绍兴五年陈酒,白酒档次在每瓶百元上下的小糊涂仙之类,啤酒一般用青岛,红酒则长城或张裕差不多了。这些由执事单上的司酒负责供应、布局、热酒、上桌、补充,其中冬天黄酒一律要烫热。让人家真正有吃酒的氛围,毕竟,人家是来“吃老酒”的啊。

一般情况下,厨师会先将冷盆都装好。仪式一旦结束,要立即指挥帮衬撑桌凳,速度要快,在最短时间内将所有的桌子摆开并覆上台布,碗、杯、碟、筷、餐巾纸、牙签随即放上,然后再加酱醋,上冷盆。冷盆菜不可随意乱放于桌子上了事,要摆成一个圆形的圈,此时可以询问厨师是否可以“上酒”,因为上酒表示可以开吃。如厨师不同意,说明他的热菜还没准备充分,此时的厨师一定是将所有的火力开到最大程度了,一旦有几只热菜成熟,便会下令“上酒”。此时催客的一定都把客人催得差不多了,门外放炮仗三响,预告大家“开宴了”。

席间,托盘的负责从厨师处取菜,下菜的负责从托盘上端菜上到每一桌,并负责介绍菜名、收拢空碗,送饭、司酒的就要根据客人的情况补充酒水,特别对一些主客如娘舅、姑丈等喜欢喝一点且身份重要的客人要重点悉心照料。对一些不喜喝酒的妇孺之桌就可以忽略不计。

[四] 婚礼上的几件大事

总管还要替主人做好以下几件大事,因为主人在忙乱中很容易忘掉,这关系到主人家的颜面。一是备好当晚“飨仙”的材料,掐算出当晚涨潮的时刻,“飨仙”材料无非是烛台香案元宝印全鸡全鹅猪肉黄鱼鸡蛋素菜果品茶点酒水,在当晚初涨潮开始,发三声号炮(放三只炮仗)之后上供,具体的摆放不细说了,主人和新郎都要参拜;二是备好一担幢篮,称望娘担,内盛活鸡条肉馒头桂圆吉饼五色细糕等物,明天随轿去新娘子家;三是备好一桌全堂羹饭在中午拜堂之后要立即上供,是让新娘子“见祖宗”;四是备一担“外婆羹饭菜”,让人挑到外婆家供一下送给外婆家吃;五是备一桌“媒菜”,挑到介绍人家让介绍人享受。六是如果晚上还要“贺郎”的话,要备好各色细菜肴。这些事都要在总管的领导下完成,否则会乱套。这是头天晚上要准备的事。

次日,即结婚的正日,望娘担随介绍人轿(车)子出门,现在是新郎随往接新娘,其中的一系列繁文缛节自有那位年长的妇人负责,总管可以不必干预,直到新娘到门前接“袋”进门拜堂止。此时总管应在正堂中横向放两张八仙桌,上覆花被单,点龙凤花烛,也可放一只花瓶插上鲜花,在一只“借空篮”内放满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四样吃食(分别为早、生、贵、子的谐音),再放两人的两本结婚证。一些娘舅、姑丈、外公、外婆、阿姨、姑婆等长辈分别请到端坐于桌子上首,新郎新娘立于下首,男左女右(“坐落为大”方位),婚礼开始。现代的议程一般如下:

由总管朗声宣布:

一、结婚典礼开始,鸣炮(放三个炮仗行了);

二、请新郎新娘入席(其实是一句空话,他们早已站那儿了);

三、请长辈们入席、主婚人入席、证婚人入席、介绍人入席、来宾代表入席(为了节约时间,防止临时找不到人,精明的总管早让他们坐在上首了,所有一切都为了省时间,因为大家都还没吃饭);

四、宣读双方《结婚证书》(可以由一位口齿清晰的男孩承担,也可以由介绍人承担);

五、拜天拜地、拜父母、夫妻对拜,或拜高堂、拜长辈、夫妻对拜,或向某某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这要看当时的情况和主人的意愿);

六、证婚人讲话(证婚人一般选一位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干部)、主婚人讲话(主婚人就是新郎的父母)、长辈讲话、介绍人讲话、来宾代表讲话、新郎新娘讲话(所有的讲话大同小异,无非是一些祝语);

七、送新郎新娘入洞房;

八、结婚典礼结束,鸣炮。

如果另有要求,可以插入其间,这些都是基本的东西。

将桌上的红枣、花生等食物分发给观众,收拾桌子,立马摆上羹饭,上香烛。在这个空隙间,新郎新娘由人引着拜灶君菩萨。回来后正好拜羹饭(这个羹饭意思是拜祖宗,让新人与祖宗见面),过程不要长,拜好就收去,开始见家礼。

[五]见家礼的过程

原先坐于上首的那帮长辈不要让他们走散,坐于堂前两列。正堂上放两把太师椅,见家礼有不同的风俗,一般有“内见出”和“外见进”。“内见出”的话就从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路开始按辈分见下来,“外见进”则是从外公外婆一路按辈分见下来。开头当然是象征性地拜一拜自己的父母,这是一个很费时的过程,有时还有争议,总管要控制好局势。至于糖茶、杯具、开水、香烟等都事先由那位年长妇女备好的,总管不必操心。拜长辈从上往下拜,每叫到一对长辈,让他们双双坐于太师椅上(当然也有失偶成单人的),年长妇女向新娘子介绍长辈的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公、叔婆),新娘子应称呼一声,双手捧糖茶奉于长辈喝茶,有的地方男长辈不吃茶,由新郎敬一支香烟。喝过茶后,长辈自然要掏腰包,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由总管收下,点明数额后,用两块银元击打得丁当响,当众向观众朗声宣布:“某某长辈几千元! ”然后由一人做好记录。直到全部结束,清点钱款,然后高声公布数目,上交主人为止。

在进行见家礼过程中,帮衬不得偷闲看热闹,要做好开宴的全部准备,一是在另外的场地撑好桌凳覆上台布摆好碗碟酱醋筷子,因为此时不早了;二是备好冷盆酒水,烫好酒,人家一定都饥肠辘辘了。一旦见家礼结束,立刻撤去堂前的装饰,摆上桌凳,并且要招呼舅舅等一帮主客坐在主席位(堂前左侧上首),不要让他们任意各处乱坐以失体统。最小辈分者一人坐“下横头”,为长者斟酒,俗话说,“天上雷公,地下舅公”,“舅公大石头”。外甥结婚之日,母舅辈地位最高,一定要光临,有些地方男家还得派轿子去迎接母舅。婚宴的首席一般非母舅莫属,不得僭越。若无嫡亲舅舅,则请堂舅、表舅代替。母舅因故不能到场,他派的代表仍是当然首席。首席尚未落座,不得开宴。就餐时,大桌未动,其他桌均不能动;终席时,大桌未散,其他桌也不可先散。而大桌本身又得唯首席马首是瞻。

这里还得提一句:如果新娘子轿(车)子很晚才到,所有的程序下来人家肚子饿得不行了,总管有权将见家礼延到宴席之后进行。

这个主要原因是婚宴结束之后新郎新娘就要“回门”去娘家(路远的新娘可省去这一程序),总管要备好吉饼或大饼(几十只)和一些水果礼品等,同时备好晚上贺郎时的菜。聘请好“郎头柄”(即村里会唱《贺郎调》的人),一般两个“郎头柄”够了。新人回门回来后,吃过夜饭就可以贺郎了,不过现在不作兴贺郎,也没人会唱贺郎调了,否则的话,贺郎一直要贺到深夜11点钟才让新人进房睡觉。

第三日是大结局,主要是归还所借的器具、工具、桌凳,厨师如果是外聘的,付好工资,是邻里帮忙的,也要请一请,当然也包括那些帮衬,叫“行厨”,总管都要顾及到,不要让主人失了礼数。当然,此时人数少了,比较轻松了,大家可以开开玩笑。如让新郎的爸爸(即新娘子的公公)左手拿一只火耙,右手拿一只火斗(火耙火斗是“耙灰”的工具),让新郎的母亲(即新娘子的婆婆)在头上绕个“羊角尖”(意思她要打“羊角尖”),双双坐在放于桌子上的两把椅子上,供大家取乐。此时总管的任务大抵完成得差不多了。

[六]传统婚礼实在又温馨

愚以为现在的那种由婚庆公司主持的结婚仪式有些不伦不类,照搬西洋一套又好似缺了什么,因为如果按正式仪程至少还得去教堂里举行。但大部分人又不是基督教。表面上热闹,铺排很大,骨子里大而无当。我还看到过一次“双重礼仪”的婚礼,即先在家里举行传统婚礼后,接着他们又去酒店由婚庆公司代办举行现代婚礼,酒店的场面,那是相当的惊人,那是红地毯铺地、气拱门拱天;鲜花簇锦,彩旗飘飘;气球升空,千鸽腾飞;素纱结彩门,舞台有主持;八层大蛋糕,香槟酒喷射。单是给婚庆公司就花了1万元(大厅50桌酒席结果人人都吃得饿肚子),反衬得传统婚礼小家子气似的灰溜溜。后来大家反映,还是传统来得实在,来得温馨,毕竟是民俗的东西。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