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引发了中国城市改革

来源:黄作平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9:03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开始的。可你知道吗?中国城市的改革却是由一条鱼引发进而燎原全国的。
这还要从20年前说起。
现如今,无论你到哪里去逛市场,都会感觉到水产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价格也不高,老百姓想吃就买,根本无需考虑是否是年节,是否消费得起。可是,如果让时光倒流20多年,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东省广州市进行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水产品放开的改革,至今仍令人激动不已。
广东人爱吃鱼。地处南海之滨、珠江两岸的广东,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但曾几何时,鱼米之乡缺鱼,城市居民食无鱼。
当时全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实行统购统销制度,一切商品凭票证购买。鲜活的鱼,也被统死统臭。那时即使有钱,到市场上也买不到鱼。根据有关资料,上世纪70年代买鱼凭票供应的标准,老百姓每人每个月只有2角钱的鱼票,按一斤鱼四五角钱算,一个月下来还不够买半斤鱼,所以除了家庭人口多的能攒些票买条整鱼外,绝大多数市民上鱼档买鱼都是切开来买。一般塘鱼很难买到,鱿鱼海鲜就更难了。买鱿鱼干要用特殊的海味票,每年就春节发一次,只有5角钱,一两都买不到。
那时,广州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四季常青吃老菜,鱼米之乡无鱼吃”。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方兴未艾,但城市改革却还不敢越雷池半步。特别是涉及市场价格宏观调控的改革,对放开产品购销政策、实行市场调节等涉及全局性的敏感问题,还是雷区、禁区。放开市场价格,在缺乏经验、无中央指示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是需要胆识甚至要冒政治风险的。广东人决定冒这个险,在广州进行打破水产品统购统销体制的试验。
1979年3月,广州在全国率先推出水产品统购统销改革,稍后又推出蔬菜统购统销改革,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为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副产品购销制度改革起到了引导、促进和示范作用。广州水产品市场改革艰难地分几步前进。1978年12月25日,广州市在全国水产业中率先成立第一家国营广州河鲜货栈;接着,广州咸鱼海味服务部成立,咸鱼海味市场开放;1979年3月,又开放塘鱼、冰鲜鱼市场,允许计划外的塘鱼、冰鲜鱼上市;1985年4月,广州水产市场全面开放。
水产市场一开放,就像打开了闸门,各地的鱼都争先恐后地“游”到广州来了。河鲜杂鱼从10余个品种增加到上百个,冰鲜鱼从过去不分品种混装改为用箱分装,名贵的活海鲜源源上市。率先放开鱼价后,广州市场上年年有鱼,天天有鱼,成为全国第一个成功解决吃鱼难的大城市,并从此奠定广州全国水产“老大”的地位,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之一。
北京、上海等城市汲取广州的经验,相继放开了水产品市场,不久也解决了“吃鱼难”这一老大难问题。
有部粤味电影《雅马哈鱼档》就反映了当年的这段历史。广州从鲜鱼开始,逐步放开农副产品价格。一时间,广州的草鱼从每斤1元猛升至4元,引来怨声载道。但广州的改革没有浅尝辄止。放开的鱼价立即调动了养殖者养鱼的热情,产量逐年增加,鱼价随之开始回落,不多久就掉回到老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而此时的市场也不断趋向成熟,终呈不可逆转之势。广州在水产品市场价格改革的攻坚战中大获全胜!
邓小平指出:“价格改革是个很大的难关,但这个难关非过不可。”而广东过这个难关是从放开鱼、菜、肉等的价格开始的。此局一开,全盘皆活。其后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成为燎原之势,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持续的活力。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广州水产品价格的放开,水产品市场改革的成功,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全国城市改革的进程。一条普通的鱼,成了点燃中国城市改革的导火线!

2007年2月3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