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渤海的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都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对于渤海的未来,许多专家学者忧心忡忡,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一个,他认为,渤海作为黄渤海渔业摇篮的说法已经不太成立了,渤海已经濒临荒漠化的边缘。在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研究所,记者见到了刚刚参加完一个有关环境论坛回来的名誉所长唐启升,他用眼前的这几张鱼虾的回游图向记者讲述了拯救渤海的重要性。“这个实际上这么一个,不大的一个区,有45条大小河流,因为这个按照过去的说法或者在接近比较自然的状态呢,这么多河流进去,带了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渤海,正因为这样一个自然条件,那么这个地质也非常好,就是软泥这样一些地质,因为营养盐丰富嘛,它就适合于生物的生长。”
淡水里富含的养分催化了各种浮游生物的生长,为鱼虾的繁殖和幼体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唐院士说,对虾是渤海最主要的经济品种,每年11月份左右,它都要回游到黄海过冬,进入四五月份,它又会回到渤海来产卵孵化,并在这里吃食长大。而像黄鱼、鲅鱼的回游路线甚至可以长达东海北部。可以说,渤海是我国整个北方渔业的产房。“就是多种鱼虾在这繁殖、索饵?”“对,主要繁殖和幼体的我们叫育饵场吧,就是你幼体出来以后,就像小孩一样要吃奶阶段了,托儿所阶段要在这个区域,因为刚才介绍这是它的资源环境,它的水质、深度、透明度、饵料都非常适合它的成活,所以这样就是为什么叫摇篮呢,就是它适合在这繁殖,适合于幼体在这生长,所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可是根据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调查,1983年渤海鱼类有63种,2004年只有30种,带鱼、鳓鱼、真鲷、银鲳等几乎绝迹。在70年代,渤海出产的中国对虾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品,换回了拖拉机、粮食等大量急需的生产生活物资,最高年产达到4万吨,而现在年产却不足1000吨。“这是太典型的资源衰退,或者叫几乎于枯竭这样一个状况。”
唐院士告诉记者,过去整个渤海沿岸,
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8年渤海共发现12起小型油污染事件,较2007年有所上升。在这张渤海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渤海沿岸一个个城市产业圈在不断发展扩大,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海里的生物在一天天减少。唐启升院士告诉记者,在1982年,渤海每小时的产量是208公斤,而现在每小时的产量只有4公斤,仅是原来的2.3%。“从两百多个单位,一下下降到几个单位,这个是很难用一个语言来表达,就觉得看了心里特别不舒服,就觉得资源下降衰退,我们一般说大鱼少了,那么小鱼顶上去,现在渤海的情况就说大鱼没有了,小鱼也很少,这是很糟糕的。”
据了解,渤海沿岸有13个城市。渤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涉及渔业、盐业、农业、航运、石油、旅游、工业等多行业,海洋、环保、农业、交通等政府管理部门和三省一市地方政府都具有相关的管理职能。渤海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流域的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统筹协调。为了做到各部门、各区域对渤海海陆一体化的综合开发与治理,2008年国家出台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有关专家认为,在这一系列综合治理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名誉所长唐启升表示:“那么比如说一个区域,你不让它建油田,不让它建港口,好像我觉得不太现实的事。但一旦建了之后怎么做,我们生物资源,还没有人说不要了,还都说要要,那么发展还照样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