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成灾 威海水产养殖遭受经济损失约4.97亿
入冬以来,山东省威海市连续遭遇低温寒潮天气,滩涂养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都不同程度遭受冻灾。据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及民政部门初步统计,截至
由于缺少水产养殖保险,巨大的经济损失只能由他们自己来承担。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养殖企业还是养殖户,他们最大的期盼是,在灾害来袭之前,水产养殖业能否提前系上“安全带”?
保险缺失 水产养殖业“靠天吃饭”
曲广胶告诉记者,这些鲍鱼他们在海里已经养殖了两年,单个重量有
“本想今年能发个财,谁也没有想到会遭遇这么冷的天气。”曲广胶说,往年冬天也会遇到寒潮,但像今年的持续寒潮确属罕见。他说,在自然灾害面前,靠天吃饭的水产养殖业显得极其脆弱。
俚岛是威海市重要的水产养殖大镇,该镇渔业生产总值去年达到56个亿。该镇分管渔业生产的人大副主任许兆堂告诉记者,该镇共有6家企业不同程度受损,截至
许兆堂说,海上养殖风险很高,在历年的自然灾害中,今年遭受的损失并不是最重的。有一年遭遇台风袭击,养殖区的一些海带架子全部被掀翻,直接经济损失达几千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全国有名的渔业大市,威海市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0。然而,当前却没有一家商业保险介入水产养殖,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基本上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遭遇海冰灾害 保险需求更迫切
这次持续降温天气和海冰灾害,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水产养殖业“靠天吃饭”的无奈,对行业保险的期待更加迫切。
“现在玉米、小麦,甚至苹果都有政策性保险,唯独水产养殖业没有。”曲广胶说,假如他们养殖的鲍鱼或者毛蛤也有保险的话,在这次低温中,损失就能少一些。他坦言,如果哪一家商业保险公司能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即便是保费相对高点,他也要办理,毕竟海上养殖风险高,说不定哪一年就会遇到自然灾害。
文登市滩涂养殖开发公司经理张涛承包了五垒岛外围的1.2万亩滩涂,主要从事毛蛤、牡蛎和杂色蛤等贝类养殖。在这次海冰灾害中,该公司史无前例地损失了800万元。3日上午,张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从事滩涂养殖14年,也曾想过为自己的企业办理保险,但迄今为止,没有一家保险机构愿意为水产养殖办理保险。
张涛清晰地记得,2004年的一场大暴雨,给滩涂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年,他曾与文登市一家保险公司负责人探讨过,想为1.2万亩贝类养殖办理保险,但对方告诉他没有相关的险种。
经历了这次突如其来的海冰灾害后,张涛说,他想为水产养殖办理保险的愿望更加强烈。过年之后,张涛还要找有关商业保险机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滩涂养殖买上一份“保险”。
当天,记者从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全市没有一家商业保险为水产养殖投保,更没有相应的政策性保险。
据了解,在渔业领域中,仅有山东渔业互保协会在威海市进行了互助保险探索实践,但在威海市承包的范围仅限于渔船和渔民。来自山东渔业互保协会威海办事处的统计,去年,全市承包渔民、渔船分别为1.6万人次和2300艘,收取的承包费为5200万元。当年理赔渔民325人,渔船1700艘,理赔资金为2300万元。
水产养殖业成“烫手山芋”?
记者了解到,渔业、水产养殖业因为风险太大,目前已成为商业保险公司不愿碰的“烫手山芋”。
而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曾推出险种,全面为对虾、海参、海带以及鱼等海上养殖进行过承保,但到1993年,由于种种原因,又全线退出这一市场。
“现在已在部分市区推出了母猪能繁保险、玉米、小麦等多项农业政策性保险,唯独没有涉足水产养殖。”这名负责人表示,水产养殖保险不是不可以做,关键是看政府如何协调。
保险界业内人士介绍,造成水产养殖保险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一是水产养殖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存在巨灾风险;二是水产养殖户比较分散,在投保上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组织,保险业务在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此外,水产养殖户以前参保意识也不高,而且不少养殖户将资金全部投入养殖,保费支付能力有限。于是,水产养殖保险市场形成了保险机构不敢保、水产养殖业者投不起保的尴尬局面。而这正是水产保险养殖业务无法开展的最大难题,如果财政补贴能在这方面给予适当的补贴,就能大大提高商业保险公司设保和渔民参保的积极性。
对此,有专家建议,开展“水产养殖保险”首先要建立法律保障,为水产养殖业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保障措施。在完善“政府引导、渔民互助、财政补贴、协会运作”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的同时,要逐步探索形成“养殖户投保+政府补贴+商业保险公司承保”的商业运营模式。
水产养殖险开始“破壳”
去年11月,山东省水产养殖渔业政策性互助保险试点在东营市垦利县启动。这标志着中国水产养殖保险市场尤其是海水养殖保险市场正在被打破。
“因为是试点,我们没有对海参进行承保,只是对池塘和厂房进行承保。”康瑞祥说,随着试点的不断深入,互助保险还将在海参、对虾、大闸蟹等养殖领域和工厂化、池塘、底播等养殖方式全面铺开。
作为渔业领域一支重要的风险保障力量,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一直致力于为现代渔业建设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服务,经过15年的探索实践,为渔业乃至农业积累了丰富的保险经验。
据了解,2004年,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在沿海和内陆重点渔业养殖区进行了水产养殖保险的调研和考察。2008年6月,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保额为1亿元的海水增养殖保险协议。
据中国渔业互保协会负责人介绍,虽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开展水产养殖保险还存在诸多困难,但我国渔业养殖服务的“坚冰”已经在逐渐打破。这位负责人表示,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补贴资金上予以支持,还需要建立国内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
而据记者了解,世界主要渔业国家和地区的渔业保险大都为政策性保险。政府不仅部分“埋单”,还实施积极的干预和管理。在韩国,韩国政府把全国的水产养殖分为12个区,不同的养殖区风险不一样,故赔付率不一样。而政府最高补贴达到60%。目前,韩国渔业保险已成为渔业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柱。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