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
“拐点”无法对应,是钱维宏对“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说”有不同看法的第一个论据。他对全球气温变化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1750年至1950年缓慢增加,1950年以来的50多年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速率是过去200年的6倍。由此可见,二氧化碳浓度由缓慢增加到快速增加的“拐点”在上世纪50年代。然而,全球气温从较冷的小冰期到全球增暖期的温度快速增加“拐点”是在十九世纪50年代,比二氧化碳的“拐点”早了百年。他提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不能说明全球增暖期以来的平均温度变化,更不能说明近百年来的年代际温度振荡。温室气体对气温上升的贡献份额有待深入研究。
钱维宏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说”同时缺乏科学的时间尺度基准,仅仅凭最近几十年的温度趋势和二氧化碳浓度的迅速增加不能预报未来百年温度变化,而近期的趋势也会受到自然的影响而改变趋势。
他认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就像由不同尺度的波动叠加形成。短期几天到几周的温度变化主要是大气内部的热量调整和重新分配的过程。季节以上时间尺度的温度变化应该体现出太阳辐射和大气下垫面海洋与陆地的多时间尺度的变化。太阳辐射和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是影响全球温度长期变化的重要原因。
钱维宏提出,包括海洋变化和太阳辐射强迫等4个因素变化振动,将会影响全球气温随之起伏。在2004年以来的中德和中英气候变化会议上和2006年发表的论文中,钱维宏提出了“长期趋势和短期振荡”的观点。
他指出,全球温度具有20年尺度的振荡,本世纪之交的10年形成了过去千年中首次的上述4个振荡暖位相的叠加,即共振现象。这也就形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增暖以及在峰值附近的10年际温度暖平台现象。
根据长期趋势和短期振荡模型分析,钱维宏认为,过去150年中全球增暖是存在的,增暖的幅度是每百年
发达国家减排话语藏“陷阱”
如接受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目标
我国到2019年即用完排放权
关于二氧化碳减排,目前国际上有多种方案,绝大多数是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学者提出的。那么,这些减排方案是否科学公正?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课题组对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方案、G8国家方案等7个主要方案进行了评估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方案不但没有考虑历史上1900年到2005年期间发达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7.54倍的事实,而且还为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大2.3倍到6.7倍的人均未来排放权。”他说。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70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左右提高到2005年的380ppmv,约有60%来自2005年前人口不到全球15%的27个发达国家。而这些减排方案巧妙地回避了各国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丁仲礼说,“同时,这些方案虽然提出了时间尺度上的排放比例,但没有一个方案考虑人均累计排放量,从而规避了人人平等的公平性。”
他进一步分析说:“这些减排方案从表面上看,发达国家减排量更多;殊不知,在减排话语下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
丁仲礼指出,这个陷阱由6步“逻辑推理”构成:第一步,论证全球温度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高敏感性;第二步,强调升温可能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影响;第三步,作出价值判断,即要在本世纪内将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增温控制在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450ppmv的目标浓度确定后,2006年至2050年期间,人类通过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产生的排放量就随之确定。在这个总量中,发达国家确定‘率先减排’比例后,余下的即为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且所剩不多。”丁仲礼说。
根据他的计算,如果接受发达国家提出的25%的中期减排目标,中国到2019年即用完排放权。即使这个目标提高到40%,也仅仅将用完排放权的时间推到2021年而已。
“这样的方案将大大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违背了国际关系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也违背了气候变化协议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如果这些方案得到实施的话,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平等条约。”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