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关口岸通关进入“读秒时代”

——实行分类监管,构建一体化通关,助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1900-01-01 00:00:00 

青岛海关工作人员冒雪现场勘查货物。(图片由青岛海关提供)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平均通关时间由 36 分钟缩短为 6.3 分钟,为企业节省半小时的时间,高资信企业出口无纸通关仅用6 秒钟就放行……这样高的通关效率,如今就出现在青岛海关。

2009年,我省启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青岛海关率先行动起来,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实行分类监管、一体化通关等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发挥港口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引领山东口岸通关进入“读秒时代”。

分类监管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200910 月,山东各口岸全面实施分类通关。 海关依据出口企业和货物风险度的高低,区别采用繁简不同的监管方式。截至去年底,山东 80% 的出口货物都采取了分类通关,其中低风险快速放行货物占8成,平均通关时间仅为1.2分钟,高资信企业无纸通关货物6秒钟放行,带动口岸通关效率全面提升。

“分类通关是通过变革传统监管理念,对传统的通关模式进行流程再造。”青岛海关关长邢强认为,“在外贸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海关必须彻底改变以往平均用力的监管模式,区别风险,分类通关,才能有效提高监管效率和通关速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青岛海关全面评估进出口企业和货物的风险等级,在通关系统中加载风险参数17000多条,实现系统自动甄别,快速放行低风险货物,重点查验少数高风险货物。

海关还以分类通关为平台,整合联网核查、无纸通关等作业模式,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青岛海关与质检部门加强合作,实行通关单联网核查,选取41 AA 类、A 类企业试行“纸面通关单不流转”,企业不需提供纸质通关单,海关收到电子数据就能放行。

青岛海关还实行“无纸通关,单证暂存”试点,选取 11 家高资信的出口无纸通关企业,试行从出口申报到办理货物装运全程无纸化通关,实现通关时间以秒计算。山东玲珑轮胎有限公司实行全程无纸化通关后,不仅通关提速,一年节省的交通、管理等费用更是高达100万元以上。

今年,以上试点模式将陆续推广到全省各口岸。据统计,目前山东AA 类、 A 类企业共计3354 家,采用无纸通关模式的企业 9968家,无纸单量124.5万票,占关区出口总单量的一半。等到这些改革措施全面推广实施后,对提升山东口岸通关效率、优化通关环境的巨大作用,非常令人期待。

一体化通关增强港口辐射力

“港兴关兴”,海关如何推动山东由“港口大省”向“港口强省”转变,一直是青岛海关关注的重点。青岛海关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制定了具体措施。目前,覆盖省内各地、联通全国24 个口岸的一体化通关网络初见成效,山东口岸通关效能大幅提升,港口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在省内,青岛海关于2009年全面推行“一点通”通关模式,各地海关联网监管,形成一个虚拟口岸,企业自由选择通关现场,就近报关,口岸验放。模式一经推广,就受到广大企业青睐,采用这一通关模式的企业已达2万家。

“一点通”模式彻底打破了通关、监管辖区限制,实现了沿海港口功能向省内腹地的延伸,提升了港口辐射的能力,带动了沿海内地经济的协同发展。 目前,山东内陆地区 90%的企业采用这一模式通关,报关单量较改革前增长 7.5倍,其中菏泽增长了114倍。

在省外,青岛海关已与深圳、上海、北京、乌鲁木齐、哈尔滨等 24 个海关开展区域通关合作,实行快速转关、“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等通关模式,加快省际物流速度,吸引各地进出口货物取道山东,推动山东港口经济发展。

青岛港集团主席常德传认为:“区域通关减少了物流环节、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真正铺就了青岛与其他省市的通关‘高速路’,是青岛港实现跨越发展的喜事!”

2009 年,山东口岸新增区域通关企业92家,区域通关货物共计2716 万吨,其中青岛港、日照港已成为区域通关货物的主要出海口。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