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崔利锋接受新华网在线专访———纵谈新中国渔业历史与现状、成就与经验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1:26:1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新中国渔业成就

主持人:首先请您给我们点评一下新中国60年来,渔业发展取得哪些重要成效?

崔利锋: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渔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概括起来讲,有五个方面的历史性飞跃。

第一,在渔业生产的数量和水产品质量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2008年,全国水产品的总产量达到了4896万吨,已经连续20年居世界第一位。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达到了36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同时,水产品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过去都是冻鱼或者鲜度不是很好的鱼,现在鱼的鲜度、质量显著提高,花色品种非常丰富,不但成功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而且满足了人们营养的需求、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

第二,渔业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一是从过去的天然捕捞为主,逐渐转变为水产养殖为主。2008年全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产量的70%,这个产量也占到了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实现了两个70%,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时,养殖的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传统养殖到健康生态养殖。在捕捞方面,实现了从单纯的捕捞向养护和合理利用方向转变。二是捕捞业、养殖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渔船、渔机、渔具的制造;水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现在发展起来的休闲渔业、餐饮和娱乐等文化功能都逐步体现出来,同时还解决了很多农民、渔民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很多农渔民的致富。

第三,渔业的产业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从渔业的装备来看,渔船质量得到了提升,过去五六十年代还有很多机帆船,现在都发展成机动渔船,渔船从木质变成钢质的,装备也有很大改善。水产加工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2008年比1978年提高了22倍。现在渔港等基础设施,提供保障服务,渔业的安全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科技支撑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现在全国渔业科研推广队伍有4万多人,这些年来,我们的渔业科技产生了一大批成果,比如说“四大家鱼”的繁殖技术;海带、紫菜、对虾、河蟹的育苗技术,这些技术的发明和创新,支撑和带动了整个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第四,渔业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历史性飞跃。中国水产品的国际贸易从2002年起就是世界第一位,水产品的出口在大农业里面占到第一位,2008年水产品的出口额突破了10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40倍。除了在水产品贸易方面已经走向了世界,远洋渔业从1985年开始起步,现在有将近1500艘远洋渔船,在世界三个大洋的公海和30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作业,这表明中国渔业已经走向世界,成为水产品贸易大国、主要的远洋渔业国家。

第五,渔业的法制建设和执法管理能力有了历史性飞跃。1986年渔业法的颁布实施,以渔业法为基础,现在涉及到渔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全国有600多部,在这些法律法规框架下,我们建立了渔业捕捞许可、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使用、渔业资源增殖养护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同时,渔业的执法队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全国县级以上的渔政执法机构有2700多个,执法人员有30000多人,渔政执法船艇有将近2000艘,这样一支队伍保证了渔业能够规范有序发展,渔业发展走上了依法治渔、依法兴渔的轨道。

从这五个方面可以大体反映出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渔业发展的成就,确实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也是中国渔业发展的一个壮丽篇章。

“以养为主”方针与“走出去”战略

主持人:刚才从您的谈话中也介绍到,中国是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渔业大国,我们为什么要走以养为主的路线,又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的?

崔利锋: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渔业是利用天然资源为主的一个产业,传统的渔业是从捕捞业开始。捕捞业就涉及到水域资源和水中的水生生物资源,靠水生生物的天然繁殖,它有一定量的限制,如果过度利用,这些资源就会枯竭。所以单纯靠捕捞,开发野生的天然资源是不可持续的。

第二,从现在国家的就业需求和消费需求来看,需求量是比较大的,我们国家现在耕地资源比较稀缺,人均耕地不到1.2亩,水资源也是比较低的,我们现在13亿人口,专家预计二三十年之后可能要达到16亿,这样多的人口,要解决吃饭问题,解决食物的安全问题,靠粮食不行,渔业有很大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食物的安全问题。

第三,从水产养殖的发展潜力来看,虽然说天然资源是有限度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水面,内陆的江河湖泊,海洋等养殖潜力还是非常大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领海线内的海域大概有38万平方公里,如果把这些水域充分的利用起来,开发水产养殖,可以解决很大的水产品供应问题,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我记得美国的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1994年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谁来养活中国人》,就提出中国的粮食问题。最近他又说,中国的淡水养殖和计划生育是对世界的两大贡献。我们觉得发展水产养殖是渔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主持人:您刚才在讲话中也提到了“走出去”战略,中国的远洋渔业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现在20多年过去了,目前的状况如何?

崔利锋:中国远洋渔业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施“走出去”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最早是1985年,从13条渔船开始,到非洲去捕鱼,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壮大到将近1500条渔船,作业的水域遍布三大洋的公海,还有3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每年除了捕捞的产品在国际上销售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运回国内,解决了国内水产品的一部分供给问题。远洋渔业发展应该说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首先,它可以拓展我们国家渔业发展的空间,虽然国内渔业发展得很好,但是我们毕竟水域还是有限的,需求那样大,光靠国内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还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我们到国外去,到公海去,可以拓展我们渔业的发展空间。其次,它也是维护我们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手段。根据新的国际海洋制度,除了各个国家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是由各个国家来管理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公海,公海是世界各国共同拥有、共同管理的海域,这里面有我们的海洋权益,远洋渔业走出去,利用公海资源,参与公海开发利用,这也是我们的权益,通过远洋渔业来维护我们国家的海洋权益,有重要意义。再其次,远洋渔业通过“走出去”,参与国际事务,到这么多国家去,从一个侧面也加强了我们国家和这些国家的交流合作,它对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甚至对政治、外交等等方面都很有帮助。

主持人:从2008年以来,大家知道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经济也走到比较困难的一年,那我国渔业发展是否也受到影响呢?

崔利锋:去年的经济危机确实对我们国家渔业产生了一些影响,一是水产品出口,我们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水产品出口超过100亿美元。2009年水产品的出口量和出口额都呈下降趋势。二是和水产品出口相关的产业,包括养殖,主要出口品种的水产养殖受到影响。还有水产品加工,加工出口产品的企业受到了一定影响。还有远洋渔业,差不多40%的产品是在国际上销售,也对它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是这些影响总体看还没有影响到中国渔业发展的大局。我们最近对今年渔业情况进行了统计,表明中国今年渔业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2009年水产品总产量预计可以达到5120万吨,同比增长超过4%。水产品供应和国内的市场价格基本上保持平稳的态势,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从这些方面看,今年的渔业形势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水域生态环境

主持人:大家还有一个问题比较关注,就是中国的渔业资源环境状况怎么样?我们又开展了哪些保护性的工作让环境更加美好?

崔利锋:中国渔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总体上来看是比较令人担忧的,从渔业资源方面呈现衰退或者下降的趋势,表现在有一些主要的渔业品种,比如过去的带鱼汛、大黄鱼汛,现在都不太明显了,甚至大黄鱼汛基本上消失了。另外品种结构上,高价值的品种比较少,一些低价值的小杂鱼比较多。这些都表明渔业资源出现一种衰退的状态。另外,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域质量状况呈现下降,总体上呈现令人比较担忧的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水域的污染。由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工业化造成海洋的近海水域,包括内陆的江河湖泊很多水域污染严重,这样就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二是过度捕捞。总体来看,我们国家的捕捞强度还是过大,因为我们人多,渔民多、渔船多,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资源的可再生能力。三是一些水上的工程建设和有关活动,比如江河上的大坝、近海的围海造地、工程的开发、海上的石油开采以及交通航运、挖沙等活动,对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繁殖地、洄游规律都造成了很多影响。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影响了水生生物资源的生长繁殖和资源状况。

这些年,从农业部、全国的渔业部门来讲,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资源,维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三方面来做工作:第一,控制捕捞强度。现在对渔船实行了双控制度,控制渔船的数量和规模,不能继续增加,捕捞政策现在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的政策。对渔具也加强了管理,同时开展了打击非法捕捞的活动。第二,实行休养生息的一些措施,实行休渔禁渔。比如说海洋伏季休渔,长江禁渔期制度。地方各个省区市还有休渔禁渔期,通过这些保护资源有一定的休养生息空间。第三,主动养护。如增殖放流,人工渔礁和海洋牧场建设。通过不同方面、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保护资源、养护资源,促进渔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休养生息,生长在海边或者长江流域的,尤其是喜欢吃鱼的网友朋友们感觉到,到了夏天品种少一些,春秋季多一些,到底什么是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期制度,什么是双控制度,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崔利锋:伏季休渔就是在每年伏季,鱼的繁殖、幼鱼生长期间停止捕捞,让这些繁殖的鱼有时间生殖,让繁殖下来的小鱼苗有一段时间长大。海洋伏秀休渔从1995年开始,黄海和东海实行全面的伏季休渔,1999年又在南海实行伏季休渔。后来制度不断做了调整完善,2009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休渔的时间两个半月至三个半月,涉及11个沿海省区市,11万艘渔船和近百万渔民。长江禁渔期是从2002年开始,也是在春夏之交,鱼类生长繁殖时间停止捕捞,长江的上游和中下游都是实行三个月的禁渔期。长江禁渔涉及到长江的十个省市,6万艘渔船20万渔民。通过休渔禁渔,主要效果:第一,能够保护生物种群资源,留出一段时间让水生生物休养生息,扩大种群,增加数量,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态功能。第二,可以稳定渔业生产,促进渔民增收节支,这也是很大的作用。休渔期间,渔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了,渔船要用油,休渔期间,全国节约100万吨柴油,加上其他的投入,人工的费用,渔具的费用,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第三,通过休渔,社会各界、渔民群众都提升了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在国际上树立了我们国家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形象。

双控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指的就是对捕捞渔船的数量和功率这两项指标进行控制,通过这两项指标来控制渔船的规模,达到控制捕捞强度的目的。渔船双控和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期相辅相成,共同配合,共同起到养护资源的目的。

主持人:有网友问,增殖放流效果怎么样,申请“放鱼节”工作进展如何?

崔利锋:增殖放流是我们这几年积极推动,并且取得了很好效果的一件事。增殖放流就是通过人工的方式把孵化出来的鱼苗投放到水里面去,直接增加水域里面的水生生物资源量。最近这几年,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都加大了投入。2009年初步统计,用于增殖放流资金达到了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亿多。2009年农业部和13个省级政府联合开展了增殖放流活动,各个地方开展增殖放流近千次,这些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效果还是非常好的。首先补充了生物群体资源,通过增殖放流,一些重要品种的资源量得到了显著增加。如中国对虾、梭子蟹、大黄鱼,这些都是主要的增殖放流品种,通过监测,资源量都有显著提高。其次,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水生生物除了提供给人的食品之外,它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作用,就是生态功能。比如说鲢鱼、草鱼这些鱼,可以滤食浮游类的水生生物、藻类,这样可以降低水的富营养化。比如太湖前些年发生的蓝藻,通过增殖放流,对缓解富营养化程度都有很好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测算,增殖放流总的投入产出比可以达到15左右,有些品种更高,能够达到10以上,这对增加渔民收入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再其次,增强了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所以增殖放流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刚才说到“放鱼节”的事情,这是最近几年很多渔民群众,包括专家以及地方上的一些渔业工作者,甚至人大代表和民主党派人士都提出来,说增殖放流的效果非常好,建议能不能把这种形式固定下来,就是设定一个节日,每年到这个时候大家都来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后来我们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也做了调查研究,做了论证,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我们也准备把研究成熟的方案报给有关部门和国务院,争取能够批准。当然,这是我们的希望。初步提出来节日的名称就叫“放鱼节”,这个名称比较形象,放鱼,既体现了增殖放流的概念,又有水生生物的概念,同时比较上口,简单易记,比较形象。有的同志提出是不是叫“放鱼日”。相比而言,我们觉得还是叫“节”比较好,因为这种增殖放流不像一些纯粹的宣传性的纪念日,增殖放流主要是一种行动,类似植树节。植树节的时候,大家都去植树,开展这项活动,当然可以结合一些宣传或者其他活动。放鱼这件事里有很多文化的内涵在里面,比如说广东开展休渔放生节,江苏太湖也搞了太湖放鱼节,通过放鱼活动,开展一些放生、祈福、娱乐文化等活动,这样和节日的概念更吻合。“放鱼节”的日期我们建议66日,一是这个时间处在春夏之交,正好是鱼的生长繁殖季节,投放小鱼苗正好。同时66日也是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期之内,有利于保护。另外也比较容易记。所以对这件事我们正在积极的努力做工作,争取把这件事情办成办好。

主持人:这些年大家环保的意识不断增强,“绿色GDP”的概念也深入人心,前几天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在全球掀起节能减排热潮,渔业在这方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崔利锋:哥本哈根大会刚刚结束,我们国家也提出了减排承诺,这项工作从国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渔业有两方面是可以做的:第一,渔业是一个高耗能、排放比较大的产业,主要是渔船,渔船数量很大,目前全国机动渔船有63万艘,海洋机动渔船有20万艘,这样大的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应该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需要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措施,能够控制减少排放。第二,水生生物在减少排放方面作用明显,通过专家研究,海洋是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据说二氧化碳的三分之一都是被海洋吸收的。水生生物,特别是海洋的大型藻类和贝类,它们被号称为海洋的净化器和过滤器,可以吸收水里面的二氧化碳,间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到减少二氧化碳、净化水质排放的作用。同时水生生物还有减少富营养化的作用,这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需要我们很好的去研究、去宣传、去重视。这次我也注意到,我们国家在减排的承诺和措施里面提到,要增加森林的覆盖率,它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但是水生生物的作用大家还没有注意到,在这方面希望大家给予关注和重视,发挥它这方面的作用。

平安渔业建设

主持人:海上的渔业作业是具有高风险的工作,我国渔业安全生产的状况又是怎样的?

崔利锋:渔业确实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因为渔业的生产主要是在水上、在海上,受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最近这几年我们对渔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从中央到地方,整个安全生产都是大事,渔业作为风险比较大的行业,也是一个重点。国务院办公厅2008年专门发了关于做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说明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全国渔业系统各个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现在渔业的安全风险、安全隐患还都存在,这方面工作还必须抓紧,我们这几年也在提出加强“平安渔业”的建设,让渔业成为一个平安的、安全的产业。分析起来,渔业的风险有三个方面是比较令人关注的。第一,台风等自然灾害。特别是东南沿海,比如2006年的“桑美”台风,大家都有印象,死了很多人,沉没了很多渔船,造成了很大损失。第二,海上交通事故,特别是碰撞事故比较多。最近这些年交通运输、海上的货物运输发展非常快,商船航线和作业渔场产生很多交叉重叠的地方,所以就容易产生碰撞事故。2006年到2008年,据统计,碰撞事故,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占到整个水上安全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40%38%,比例是比较高的。第三,涉外事件。一是北边的朝韩相关的水域,很多渔船在靠近韩国的水域作业,朝韩交界的水域现在比较敏感,朝韩的局势和稳定问题,和我们的渔船作业都是有关系的。二是在南海水域,周边很多国家经常袭扰、抓扣我们的渔船,容易产生涉外事件,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比较重要的风险点。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重视几方面的事情:第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对于海上作业的渔船防范风险,特别是抵御台风的风险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包括渔船的质量、渔港的避风能力,以及航标、通信、救助能力,这些基础设施都要进一步加强。第二,在渔民的宣传教育方面要多做工作。要让渔民能够有安全生产意识,首先他自己要重视安全,然后要有安全生产的技能,培养他的能力,特别是船东和船长,这些年我们也作为重点,他们要重视、要负责管理,要落实安全生产的措施。第三,要做好监督检查。及时的排查隐患,降低风险,同时抓好应急处理,发生事件之后要及时处理,减少损失。最后,要有风险保障机制。就是出了事之后,怎么样让渔民减少损失,尽快的恢复生产、恢复生活,这需要政府有资助,最重要的是要有保险。现在渔业保险面还比较小,开展的还不多,特别是渔业的政策性保险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发展。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保证渔业生产的安全,推进“平安渔业”的建设。

主持人:还有一个情况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就是在年初的时候,中国渔政311船出海巡航也引起极大的关注,请您介绍一下中国渔政的执法情况。

崔利锋:今年中国渔政311出了名,引起了很大关注。其实,巡航执法等各种渔业执法工作,渔业部门一直在做,可能过去大家了解的不多,现在全国渔政机构有2700多个,3万多人,执法渔政船艇将近2000艘,是一支具有一定实力、一定规模的行政执法队伍。

这支执法队伍的主要职责,一是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包括前面讲的渔船管理,维护正常的渔业捕捞活动,解决处理渔事纠纷,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等。二是负责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三是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渔政队伍对外要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现在每年都要组织专属经济区的巡航执法,就是在我们国家管辖的水域要巡航执法,对其他国家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