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瓶颈须体制破局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1:27:34
安全饮水,关乎生存,人们常说“水乃生命之源”。和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一样,中国环保系统几乎把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视为首要任务。尽管取得不少成绩,但从全国来看效果依然不彰。各种水污染事件频发,直接威胁着居民饮用水水源安全。
数据显示,2008年,经环保部直接调度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达135起,其中威胁群众饮用水源安全的有46起。在2009年,又相继发生了盐城自来水水源酚污染、广东韶关水源水华暴发等事件。其中极为严重的盐城自来水水源污染,导致近20万民众断水2天。近日,环保部又透露,“目前我国40个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均存安全隐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流域污染问题的源头,主要是工业排污和生活废水污染。生活面源、农业面源都是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其中因为水土流失而造成氮、磷、钾的污染,导致富营养化,造成湖库水源地污染。
“缺乏统一的协调,资源使用也比较分散,各搞一套,这样一来,要统一治理起来难度就很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院士告诉记者,“九龙治水”漏洞比较多,责任也不够明确。
那么该如何防止“龙多作旱”? 魏复盛院士告诉记者,水污染防治要从源头去解决。目前北京的做法是让水务局统管起来,从供水、排水、水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都由它主要负责。从体制这个角度看,优化了资源配置,统筹多水源有了很好的机制,水源保护也更加有利。
政府组织结构,无疑会对政府的管理和运行产生重要影响。改“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或者接近于“一龙治水”。如此,通过政府部门的整合与调整,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减少机构的数量,减少过多的协调和沟通的环节,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均有重要意义。魏复盛院士指出,“北京目前的实践经验,相对于全国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