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发烧”经济影响渐显 科学重塑“碳公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1:29:3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哥本哈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未能达成新的国际减排协议以接替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全球接连遭受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肆虐。

近期,全球气候出现大异常,北半球受到强烈寒流和创纪录的大雪侵袭,从韩国到俄罗斯,从西欧到美国,都因酷寒和暴雪而交通瘫痪,中国也未能幸免,遭遇了寒潮。赤道地带和南半球则暴雨不断,造成肯尼亚、澳洲和巴西发生洪水和泥石流。

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全球面临的第三大挑战,排在贫困以及公平的全球化之后。英国科学家说“气候变化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严重的问题,甚至比恐怖主义还要严重”。中国气象局专家则提醒说:“极端天气的强度在增大。我们担心的是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将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极端天气肆虐 打乱正常生活

在寒流和暴风雪的袭击下,亚洲、欧洲、北美洲等众多国家交通瘫痪,欧洲北部的挪威最低气温甚至降到零下41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暴雨天气持续,民众正常生活被打乱,并造成百余人丧生。

西欧入冬以来天气异常严寒,200912月间已有6个国家打破低温纪录,这种酷寒的天气带来的低温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英国进入30年来最寒冷的冬季。

“英国持续严寒致使损失惨重,几千所学校停课,并给公路、铁路和民航带来严重影响。大量顾客涌入超市抢购货物囤积在家中,食品价格飞涨,240万人请病假。”在英国工作的Lily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受暴雨和积雪融化的影响,117日大部分地区拉响了洪水警报。气象局预报英格兰、威尔士20日可能再次遭遇极端天气。

“全球变暖趋势的驱动力是温室气体的增加,短时间的天气变异基本上由自然因素造成,而全球气候变暖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颜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也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极端天气事件,如高温、干旱、飓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发生一些改变。近一段时期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说明,地球变暖对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全球变暖正在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大威胁。联合国发布的气候变化报告称:全球变暖可能带来长远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本世纪,热浪、暴风雨、干旱、热带气旋及海啸将会更加频繁、在更大范围内或以更强的形式发生。由此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饥荒、洪水和家园的破坏将更为严重。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也证明,几乎有九成自然灾害与气候事件存在关联。

经济影响渐显

“极端气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郑国光表示,首先对农业生产力可能会造成影响。全球变暖后,农作物种植结构就要发生变化,植物施肥的量都要重新考虑。而且温度升高后,植物的病虫害会明显增加,从而造成产量下降。

郑国光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全球和中国农业生产将出现大幅波动,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会增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都呈加剧趋势。

“在未来20年到50年中,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下降5%到10%。”

据悉,一度价格较为稳定的橙子在全球极端天气折磨下,短短两星期内身价暴涨。世界头号橙汁出口国巴西,由于暴雨袭击主产区圣保罗州,不少橙树滋生真菌病,导致橙树落花,预计将减产20%。受不利消息影响,橙汁国际合约价大幅波动。在一周内橙汁价格上涨超过17%,突破151美分/磅水平,此后价格又出现下跌。

气候变暖还将导致能源消费与供给结构性矛盾加剧,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将受到影响。“全球性高温的持续,将刺激电力消费,给电力供应带来严峻的挑战。”郑国光说。

气候专家表示,异常气候出现频率增加导致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成本增加,运营效率降低,安全隐患增大。极端天气频发引起的疾病传播,可能使旅游业受到威胁,使保险业和金融投资领域的风险增大。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各地频发,应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更显紧迫。

科学重塑“碳公平”

世界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如果地球不“发烧”了,极端天气造成的气候事件可能会少得多。然而,随着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各国在阻止气候变化问题上仍存在分歧,政府在减排承诺上选择了继续拖延。

“强调气候公正的基石只能是碳权益的公平。”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中心副主任潘家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碳公平不是国际政治公平,而是人的权益的公平。

潘家华说,“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公平就在于“区别”,体现在历史责任、现实排放、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而真正的区别在于碳权益的差别。长期以来,气候谈判之所以举步维艰,原因就在于“区别”:发达国家按照某一基年比例减排,对多一个百分点或少一个百分点争论不休。

他指出,现在发达国家认为在资金技术上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似乎是某种施舍。其实不然。发达国家出现碳排放权益亏空,大量占用了发展中国家穷人的碳排放权益。碳公正要求,富人需要有偿使用穷人的碳排放权益。这样,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一定量的资金技术来适应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碳权益的交换关系。实现碳权益的公平,每个人需要承担“共同但无区别”的责任。

潘家华表示,发达国家的高额碳赤字,是全球碳减排的一种责任,也是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的一种义务。发展中国家的大量碳盈余,完全可以弥补发达国家的碳赤字,维护全球碳预算平衡。发展中国家的碳盈余是一种权益,并不表明他们会用来高碳发展。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资金技术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盈余,也会帮助他们实现低碳发展,而不会鼓励高碳发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