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抗击海冰纪实:确保电煤运输保障交通通畅

自去年12月下旬以来,受寒潮影响,渤、黄海海域出现近30年来同期最为严重的海冰灾害,渤海海冰占渤海总面积最高时达到45%,对沿岸经济生产及人民生活,特别是海上交通、渔业养殖、油气作业、海上施工等都带来较大影响。
面对近30年来最严重的海冰灾害,海洋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农业部,以及沿岸各省市积极行动、相互配合,全力保安全、保生活、保运输,共同抗击灾害,将灾害对人民生活和经济生产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全力保障水上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截至
受近期寒潮影响,今冬的黄、渤海遭遇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一次冰情。严重的冰情对船舶航行、停泊和港口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船舶“冰困”“冰夹”“冰压”“冰堵”“丢锚”等现象时有发生,给海岛居民出行带来诸多困难。
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曹德胜介绍,渤海水域出现大面积海水结冰现象以来,部分水域冰层厚度超过
“各地海事部门加大对辖区水域的巡视检查力度,在重点水域设立冰情监测点,主动加强与气象、海洋等部门的联系,及时发布冰情预警,提醒船舶航行期间防止走锚、冰困、随冰漂流等险情的发生。”他说。
海冰来袭,针对海冰易引发的各种危险情况,辽宁海事局制定和完善防抗海冰的应急预案,加强海面监控和海上搜救力度,并督促各自辖区内的码头企业制定有效的防冰、抗冰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防抗海冰应急反应体系有效运行。灾情发生以来,未发生因海冰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船损事故,港口生产仍在有序进行中。
山东省也及时要求加强海运调度和渔船、港口、码头监管,保障海运和渔业生产安全。及时了解船只返港、防冰情况,抓好船只的保养维护,强化防冻等安全防护措施,保障海上运输和渔业捕捞安全生产。
不让一名百姓因海冰灾害受困
大范围的海面结冻,对海岛居民生活、渔业养殖、交通运输、海上石油生产等造成严重影响。截至
在辽东湾、黄海北部,海冰历年都有,但今冬的灾情异常严重。“主要是近海养殖损失重。”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环保处处长孟德新说,由于冰块积压和低温,部分滩涂养殖的贝类已出现死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灾救灾工作。民政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力做好受灾群众生活保障。
民政部在
渤、黄海海冰灾害发生后,农业部专门就做好水产养殖防灾减灾工作和加强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生产管理分别下发紧急通知,并发布技术指导措施,部署、指导各地渔业部门和养殖户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及时派出工作组了解灾情和水产品市场情况,检查落实应对措施,指导受灾地区全力以赴做好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山东、辽宁、天津、河北等地渔业部门迅速行动,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到渔船、渔港、码头、养殖户及相关单位,指导开展海上网箱、筏架等养殖设施安全防护,渔船择港停靠,确保安全;开展渔船、渔港、养殖设施检查,排查隐患;开展养殖水面破冰增氧,防止养殖产品缺氧死亡,加快收获养殖成品,尽量降低损失。
辽宁省各级民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妥善解决好菊花岛乡居民遭受海冰围困情况。对岛上87户低保户、20户五保户及其他生活困难家庭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及时发现、解决基本生活困难。协助岛上的商品经营点在冬季封海前备足各种生活必需品,乡政府也储备了一定数量的粮食,以备急需。
山东省委、省政府多次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省领导带领工作组深入灾区检查指导救灾工作。省民政厅两次下发紧急通知,派出工作组到莱州、青岛等地查看海冰灾害情况。沿海各地党委、政府迅速部署防风、防冰工作,密切关注海冰冰情发展,提前采取措施,通知渔船回港避风,组织指导群众开展海产品抢收和生产自救。
确保电煤等重点物资运输
为有效缓解电煤供应的紧张局面,辽宁海事局迅速行动,统筹协调,切实加强电煤运输保障的组织领导工作,在监管策略上向优先保障电煤运输进行倾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电煤运输保障工作。
渤海湾海域出现大面积海冰现象以来,周边港口船舶接卸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万吨以下小型船舶难以进出港。这时,大连港集团港区不淤不冻的优势得以显现,成为周边港口船货分流港。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物流中心主任滕伟介绍,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出现了船舶集中到港的情况,万吨以下的小型船舶占90%,这么长时间的船舶集中到港为多年少有。杂货码头的汽车运输进港货物大量增加,每天都有5000多吨,尤其是钢材、设备和非矿等货物较以往明显增多。
针对船舶集中到港的形势,杂货码头公司采取积极措施,力保国计民生,解货主、船东燃眉之急。
对重点货种、国计民生必要物资进行重点保障,加大煤炭、钢材货种的上岸、下海转运力度;通过调整泊位使用,加快船舶作业,缩短船舶在港时间;合理利用场地,加快火车装卸车速度,以卸保装;提高作业效率,投入20余万元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在装载机上安装计量设备,加快装车效率。
据了解,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1月份吞吐量预计完成168万吨,同比增长23.5%,进出港船舶380余艘次,同比增长17%。
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