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2009年海洋与渔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09年以来,全区海洋与渔业工作紧紧围绕全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狠抓推进,黄河口国家级中心渔港及海洋经济产业园、现代渔业项目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渔业龙头企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海洋渔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全力推进黄河口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黄河口国家级中心渔港二期工程自
(二)积极规划建设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按照“港园一体”的发展思路,依托黄河口国家级中心渔港,规划建设了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目前,产业园注册手续已办理完毕,产业园10平方公里土地概念性规划和3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已编制完成,园区配套设施待陆域密实后明年开工建设。我区计划通过2-3年的努力,通过实施产业招商和整体招商,不断充实完善产业园内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把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打造成集海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渔需服务、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高端海洋经济产业园,为我区蓝色海洋经济腾飞提供有力支撑。
(三)现代渔业项目顺利实施。投资1157万元完成了六合乡2.2万亩现代渔业池塘整理改造,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江苏、浙江等地客商来我区承包“上农下渔”池塘1000余亩。在此基础上,投资2409.42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补助资金564万元),继续实施2009年现代渔业产业项目,总面积8030亩,其中新开发面积6756亩,开发标准化养殖池塘88个,净水面4840亩,及养殖区沟、渠、水、电、路、涵、闸等设施配套。项目实施方案于
(四)积极发展渔业经济。推进三大渔业基地建设,一是浅海贝类基地。以渔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贝类苗种的投入,重点抓好26万亩文蛤、青蛤、泥螺、杂色蛤等经济贝类的护养、增殖,全年实现贝类总产量8万吨,创产值6亿元。二是海水多品种综合养殖基地。以新品种引进和生态养殖为重点,加大以海参养殖为主的海珍品养殖开发,积极探索渔盐一体化滩涂利用模式,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实现海水池塘养殖产量1万吨,产值2.5亿元。三是淡水养殖基地。继续实施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改工程,推广高效生态养殖,以建设池塘健康养殖示范区为重点,提高池塘利用率,带动全区“上农下渔”池塘综合利用,实现产量1.2万吨,产值2.5亿元。同时,建设海淡水池塘健康养殖示范区11处,培育科技示范户50户,带动全区发展海淡水养殖面积15万亩,新增水产品养殖产量3500吨;推广海蜇及贝类养殖10000亩;发展大闸蟹育肥养殖,建成育肥池塘2050亩;江苏射阳客商投资5000万元的大闸蟹养殖基地建设顺利竣工投产;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放流梭子蟹二期苗种500万尾,提高了海域资源量和渔业持续发展能力。
(五)渔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举办科技培训班40余期,培训渔业技术人员3500人次,组织河口街道、六合、孤岛等乡镇养殖户到江苏赣榆等地参观学习,选派13名技术骨干到山东大学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并投资50万元为各乡镇配备电脑、为测报点配备显微镜、为50个示范户配备水质分析仪等设备,进一步完善了渔业技术服务体系;整合资源,配备成立了水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提高了全区渔业科技研发能力。
(六)龙头企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继续实施精品名牌战略,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加工规模和产品档次,积极提升优势产品知名度。通和贝类育苗场3000立方水体育苗车间已投入使用,繁育贝类苗种20亿粒、南美白对虾苗种6000万尾;海星集团已培育海参苗种5000万头、收获成参25吨,创产值400万元;海星渔盐一体化基地建设正在紧张施工,盐场已经建成4幅盐滩,另外2幅正在建设;海华公司已完成出口商检注册认证;积极组织养殖企业到北京、济南等地参加大闸蟹推介活动,黄河口生态旅游公司在济南美食周上与济南餐饮企业签订供货合同,今年以来,全区共产出育肥大闸蟹150吨,实现产值15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七)海域综合管理和利用稳步推进。积极开展海域滩涂清理整顿,共普查海域使用项目共计59宗,其中,审批41宗、承包13宗、非法占用5宗;落实岸线分段负责巡查制度,开展了“2009年全国海洋宣传日”、“海监
(八)“两个”安全工作得到有效落实。认真落实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目标量化管理制度,针对“两个”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水产品质量和渔业安全生产监管。针对“五一”、“十一”、全运会及我区海上气候特点,强化措施,全面完成了渔业船舶年检年审、水产品质量抽查、安全生产“春夏秋冬”四大战役及隐患排查整治,为渔民升级海洋渔业应急救援系统终端,积极推进渔业互保开展,确保了全区渔业生产及水产品安全。同时,积极做好渔业柴油补贴资金发放,发放资金104万元,渔船182艘;伏季休渔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休渔期间,全区实现了“船进港、网入库、人上岸、证集中”,全区渔业生产实现了“零事故”。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