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趣谈

来源:庄世维   发布时间:2015-05-21 01:37:35 

我们的海岛有三多:龙多、庙多、节日多。何也?盖先民在洋面上以捕鱼为生,搏风斗浪,生活环境恶劣,生存的风险大大高于大陆上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放牧业。渔民形容自己小小的渔船是活棺材:三寸板内是眠床,三寸板外见阎王。即使同样是以农耕作业为生的海岛农民,缺水、多风等自然灾害也要比大陆上多。他们只能有一条选择:祈求海龙王普降甘霖、弭灾消难;祈求菩萨保佑平安、五谷丰登。于是就得供奉龙王、菩萨,建立龙王庙或者为所有一切能够保佑他们消灾免难的历史名人立庙,并用许多节日进行祭祀,保佑他们出海平安,渔农业丰产。于是各种各样传统节日中就衍化出海岛独特而丰富的饮食文化。

冬至吃汤果

冬至在舟山有大如年的说法,所以也算是个大节,岛民在这一天的清晨是一定要吃冬至汤果的。这可能是舟山唯一风俗。

什么叫汤果?那是一种用糯米经浸水磨粉后的食品。南方人总是以米制作的食品为最珍贵。在石磨中将浸过的糯米磨成米浆,滴落到下面隔布铺了草木灰的白篮中,米浆经草木灰吸水后成为湿润的粉团,取起后,用手掰成桂圆核大小的块块,投入到锅台中沸腾的菜汤内,边掰边投,一直到足量为止。粉团块煮熟后,成为一个个白色的汤果,略加盐,然后连汤带菜盛起同吃,是谓吃汤果,算是一道美食。

尽管米粉都是一样的,但从烧煮加工的方法来看,它不同于有馅子的猪油汤团,也不同于无馅子的酒酿圆子,而且仅在冬至这一天才能享受。民间有句顺口溜:“‘癞头哎,来牵磨磨担拿勿动癞头哎,来烧火火叉寻勿着癞头哎,吃汤果嗄呵呵,汤果最好多两个讽刺一个好吃懒做的小民形象。

冬至吃汤果很可能起源自白蛇传的典故。相传白蛇在西湖修炼了千年,终不能成正果。一日,吕纯阳大仙准备收徒,他化作一位卖圆子的老人,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饮食店,专门以卖汤果的营生来物色徒弟。当时,许仙在西湖街头开了一家药店,他为人厚道,似有悬壶济世之风。被吕纯阳看中,于是卖给许仙的一碗汤果,其中三粒放上仙丹药。

那许仙食后就不要吃饭了,不要吃饭就说明成仙人了。但家里人不知道他成了仙,很是担心,一个劲问他:你这是怎么了?人岂能几天不吃饭?一定是病了吧。你究竟吃了什么东西?许仙说我根本没病。父亲一再追问,许仙不得已如实相告,说是吃了那位大爷的一碗汤果后就不想吃饭了。

许父便怒气冲冲陪着许仙到卖汤果的老人那儿去理论,那天刚好是冬至,卖汤果的老人说:你不会后悔吧?许父说,你只要我儿子会吃饭就行,什么后悔不后悔的。老人便领许仙到西湖边上,在许仙的后颈上轻轻拍了三下,扑扑扑,三粒汤果从许仙口中滚出,落入湖水中。那三粒汤果沉入水底后,不偏不倚,被修了千年的白蛇吞入口中,白蛇的道行立刻提升,修成正果。后来白蛇为此看上了许仙,坚持要嫁给许仙,主要是报此恩,由此演绎出一场轰轰烈烈的为后人称道的经典爱情故事。

所以吃汤果的最原始动机,很可能就是想成仙,贫困的岛民把最高的生活理想描绘成像仙人一样逍遥自在,认为我们如果像仙人这般快活,就不用过整日含辛茹苦劳作还吃不饱饭的苦日子了。

八月初三吃面条和腊月廿三吃祭灶果

八月初三是一定要吃面条的。因为八月初三是灶君菩萨的生日,而舟山人生日一般都是吃面条的,为什么?因为面条长。某人祝寿,要送的礼物最起码是一盘面。越长越好,盘在一个五牲盘内,上面束上一张红纸,称为长寿面。在寿宴上吃长寿面是一道正餐。

灶君菩萨被认为是保佑每一户人家平安的神,初一月半至少一杯净茶要供上,但凡家里有什么大事,祭祀、婚丧,逢年过节,第一个上供的必是灶君菩萨。但是灶君菩萨的生日为什么是在八月初三呢?有可能古代的确有一位名人成了灶君菩萨,有一首祭灶的民谣曰: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可知这位名人是姓张的,而且他的生日肯定是在八月初三。

既然他是保佑一家平安的神祗,那么在他的生日这一天,你就得为他祝寿啊,所以舟山岛民在这一天必定要吃面条。这也是海岛人民唯一用麦食做成的祭品。

清晨起来,将头天买好的面条用热水汆熟备用。将青菜洗净切碎,锅内放食油若干烧热,倒入青菜翻瘪,加水,放入面条,加盐后烧开,青菜汤面就做成了,先要在灶君菩萨面前供上一碗,再上清香一炷,然后合家才可以正式吃面了。

看起来灶君是一位最亲民的基层干部了,因为他基本上与黎民百姓实行了三同,百姓们敬他同时又会同他开一些不痛不痒的玩笑。据说当时在《封神榜》中他是最末位的神,在百姓家中受尽烟熏火燎的待遇,听腻了百姓家中的打猪骂狗、家长里短的闲话,面部被灰尘涂得墨黑,几次向玉皇大帝要求调离此职,所以他提前会在腊月廿三这一天升天向上级汇报工作。腊月廿三日傍晚,便是人们祭灶、为送灶爷上天汇报饯行的时辰。我们的先民们也很聪明,为了怕灶君菩萨上天汇报工作时乱说不利己的话,便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寄厚望于先,并以各种祭灶果献贿赂于后。然而还觉得不保险,万一灶君吃了人家的东西嘴竟不变软,仍然秉公办事,于自己仍旧不利,便在祭灶果中杂以冻米糖,粘住他老人家的嘴使之不得开口,坏话既不必说,好话也免开尊口。大家图个清净平安,也是凡夫俗子无可奈何之举。遥想玉皇召开总结大会之际,大家三缄其口,于是以为天下太平,倒也不失为妙事一桩。

五月端午吃粽子

舟山岛民一般情况下认为用米做的才是正宗精细美食,如年糕、团子、粽子、汤团等,这可能是由于舟山的先民均为来自于大陆南方产稻区的移民所致。五月端午吃粽子是一个久远的民俗习惯。粽子是以毛笋的壳(箬壳)裹上浸泡过的糯米(米中一定要加上适量的食碱),裹成的粽子呈不等边的四角状,称为狗头粽,外边再用箬壳丝扎紧,然后放到锅里煮熟。由于有食碱,再加上箬壳的气息,真是香气扑鼻,它的颜色呈棕红色。

与大陆不同的是,舟山的粽子没有馅子,外边所包裹的也不同于其他地方用芦苇的叶子或竹叶,而加食碱也是一种很独特的配料。

粽子和团子两种食品是新女婿挑给岳父母大人的上好礼品,叫挑端午节(冬五节),绝对不容敷衍。书上大多都说端午节做团子粽子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亡的著名诗人屈原,但舟山人对这个传说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也从来不将这些食物扔到河里去。端午节倒是白蛇娘娘现真身的说法最多。喝雄黄烧酒、吞活的小青蛙等大抵也是为了驱逐自身内的一些邪气吧。湖南的汨罗江离舟山太远,而西湖边的断桥和雷峰塔,原本就是先民的故乡景观,对她的历史联系也从来不会断绝。

因此,在端午节前后几天,定海城区的火神庙就要上演越剧《白蛇传》。那时的火神庙演戏,座位全是长条椅子,老戏迷们看戏,喜欢呷茶,不时也喜欢用热毛巾擦一把脸。出两角钱,场子就会用一个铁丝盘成的圈子,圈子的一侧有柄,往椅子背上一个小孔内一插,茶杯就能嵌入铁丝圈内,并提个长嘴壶过来续水,还不时丢来蒸热的毛巾,样子很像现在二人转扔的帕子,一直服务到戏文散场。剧场外,门板上贴着机关布景之类的广告,气枪打靶的、唱小热昏的、卖梨膏糖的,人山人海,是定海最热闹的去处。

农历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是人们生活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这一类的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已经在生活中逐渐淡出,但是不要忘记,正是这些博大的民俗文化传统让我们海岛先祖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凝聚了深厚的地域人文景观。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