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发电厚积薄发潮汐和波浪发电风生水起

来源:新浪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1:38:56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1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设法从海洋中获取电力,但时至今日,从海洋中获取电力仍处于实验和早期开发阶段。而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形成了海洋电力开发的热潮。也许有朝一日,海洋将成为最大的能源供应者。

海洋能发电厚积薄发

我国海洋能开发已有近40年的历史,始终坚持自主研发。

我国海域面积广阔,拥有巨大的海洋能源潜力。

“海洋能的能量密度低,但总储备量大,可以再生;海洋能是随着时间、地域变化的,但是有规律可循;与陆地作业相比,海洋能的开发环境更加莫测和严酷,装置造价高,但是不污染环境,可以综合利用。”浙江省海洋学会副秘书长刘民说。

陆地上的大型水电站是通过水的冲击力来发电的,利用潮涨潮落发电的潮汐能和波浪能也是这个原理。与常见的水电站相比,潮汐、潮流发电所需要的潮差要大大低于河流所产生的压力。这意味着海洋能的能量密度低。但是,海洋能广泛存在于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中,因而其蕴藏量是最大的。而且由于海洋不间断地接受着太阳辐射以及受月球、太阳的作用,海洋能可以再生,是真正取之不尽,永不枯竭的。

同时,各种海洋能都按自己的规律发生和变化。就空间而言,温差能集中在赤道两侧的大洋深水海域,我国南海800深的海区就蕴藏着丰富的温差能;潮汐能、潮流能主要集中在沿岸海域,我国潮差以东海沿岸,尤其是浙江省的三门湾至福建省的平潭岛之间最大,潮流流速以舟山群岛诸水道等最为富集。就时间而言,大多数海洋能均明显随时间变化,如潮汐能具有明显的半日和半月周期变化,目前国内外的科学家已经能够对其变化做出准确预报。

随着新能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海洋能发电技术以其独特优势和战略地位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目前普遍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游亚戈认为,除了通过开发沿岸的海洋能,把大洋的电输送到陆上,世界各国更看重的是,希望海洋能为海洋的探索开发提供能量。

“如果海上开发采用陆上输电支持,那么火电、风电等形式的电都不如海洋能发电便宜。”游亚戈以海上钻井平台为例说,“现在海上钻井平台除个别利用原油直接供能,大都依靠陆上运送过去的柴油供电,算下来每千瓦时电的成本在5元到10元之间,而现在潮汐能2元多一千瓦时,波浪能、海流能3元多每千瓦时,这其中有把电运输到陆地上的成本,减掉这一部分,海洋能发电的价格还会下降。”

此外,我国岛屿众多,海岛送电比较困难,开发海洋能成为给岛屿供电的最佳选择,现在,我国沿海岛屿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资料显示,我国海洋能开发已有近40年的历史,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沿海各地区陆续兴建了一批中小型潮汐发电站并投入运行。“这一领域我们始终坚持自主研发,没有跟风,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积累相当厚实。”游亚戈说。

在国家节能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我国海洋电力业成长较快。山东、江苏、福建等地对海洋能利用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批海上风电项目投入运营,带动海洋电力业快速发展。

海上风力发电潜力巨大

海上风电不占用土地资源,且接近沿海用电负荷中心。

与陆地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资源量多、品质好且清洁环保,已成为国际风电发展的新方向。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初步测算,我国海上可开发风能储量为7.5亿千瓦,是陆地风能资源储量的2倍到3倍。海上风电的优势是:年利用小时长,风速较陆上更高,风切变更小,湍流强度小,有稳定的主导方向,因此机组运行稳定、寿命长,不需要很高的塔架,单机能量产出较大。除此之外,海上风电不占用土地资源,且接近沿海用电负荷中心,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我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两个风带区,一是“三北”地区,二是东部沿海及附近岛屿地区。目前国内的风电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等内陆省份,但海上风电资源的丰富同样具有诱惑力:中国近海10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约1亿千瓦,20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约3亿千瓦,30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约4.9亿千瓦,与陆上相比毫不逊色。

我国海上风电开发正进入加速期。2007年启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将能源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与示范”项目,组建近海试验风电场,形成海上风电技术。

200711月底,地处渤海辽东湾的海上风力发电站正式投入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为海上油气田供电的风电站,标志着中国发展海上风电有了新的突破;20085月,国家发改委核准我国第一个商业化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首批3台机组于200994起正式并网发电,这标志着我国海上风力发电产业稳稳走出了第一步。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业主公司副总经理张开华介绍说,项目总装机容量102兆瓦,年发电量2.67亿千瓦时,是上海市目前容量最大的新能源项目。

全球风电设备巨头丹麦维斯塔斯公司预计,在未来中国风电的大发展中,海上风电会占据相当大的份额。理由有二:一是有政策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紧缺,开发海上风能资源将有效改善能源供应情况。二是有资金支持。目前拥有海上石油或陆上风电开发经验的公司,正在计划投资海上风电项目。

海上风电开发潜力巨大,但技术难题亟待破解。首先,海上风电机组的可靠性成了海上风电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由于盐雾腐蚀、海浪及潮流冲击等因素的存在,海上风电场对机组要求很高。一般海上风电设备需要在陆上运行一定时间后,取得一定的运行经验,才可以装备到海上,否则投资风险会很大。”浙江华仪风能开发公司总经理吴运东说。此外,台风也是海上风电机组面临的严峻考验。我国东南沿海省份是台风经常登陆的区域,吴运东认为,“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在长江口以北的沿海区域可以大胆地进行海上风电场开发,而长江口以南地区开发海上风电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潮汐和波浪发电风生水起

我国潮汐发电量仅次于法国、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潮汐能的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在山东建成了第一座潮汐发电站;1978年山东乳山县白沙口潮汐电站开始发电,年发电量230万千瓦时;198084我国第一座“单库双向”式潮汐电站———浙江乐清湾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正式发电。

经过多年研究试点,我国潮汐发电行业在技术上日趋成熟,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近年来,我国潮汐能开发进程加速,潮汐电站建设掀起新高潮,已经建成一批性能良好、效益显著的潮汐电站。如2008年,福建八尺门潮汐能发电项目正式启动;20095月,浙江三门2万千瓦潮汐电站工程启动。现在,我国潮汐发电量仅次于法国、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专家认为,我国沿海必将不断地有更多、更大的潮汐电站建成。潮汐能发电技术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海 1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设法从海洋中获取电力,但时至今日,从海洋中获取电力仍处于实验和早期开发阶段。而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形成了海洋电力开发的热潮。也许有朝一日,海洋将成为最大的能源供应者。

海洋能发电厚积薄发

我国海洋能开发已有近40年的历史,始终坚持自主研发。

我国海域面积广阔,拥有巨大的海洋能源潜力。

“海洋能的能量密度低,但总储备量大,可以再生;海洋能是随着时间、地域变化的,但是有规律可循;与陆地作业相比,海洋能的开发环境更加莫测和严酷,装置造价高,但是不污染环境,可以综合利用。”浙江省海洋学会副秘书长刘民说。

陆地上的大型水电站是通过水的冲击力来发电的,利用潮涨潮落发电的潮汐能和波浪能也是这个原理。与常见的水电站相比,潮汐、潮流发电所需要的潮差要大大低于河流所产生的压力。这意味着海洋能的能量密度低。但是,海洋能广泛存在于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中,因而其蕴藏量是最大的。而且由于海洋不间断地接受着太阳辐射以及受月球、太阳的作用,海洋能可以再生,是真正取之不尽,永不枯竭的。

同时,各种海洋能都按自己的规律发生和变化。就空间而言,温差能集中在赤道两侧的大洋深水海域,我国南海800深的海区就蕴藏着丰富的温差能;潮汐能、潮流能主要集中在沿岸海域,我国潮差以东海沿岸,尤其是浙江省的三门湾至福建省的平潭岛之间最大,潮流流速以舟山群岛诸水道等最为富集。就时间而言,大多数海洋能均明显随时间变化,如潮汐能具有明显的半日和半月周期变化,目前国内外的科学家已经能够对其变化做出准确预报。

随着新能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海洋能发电技术以其独特优势和战略地位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目前普遍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游亚戈认为,除了通过开发沿岸的海洋能,把大洋的电输送到陆上,世界各国更看重的是,希望海洋能为海洋的探索开发提供能量。

“如果海上开发采用陆上输电支持,那么火电、风电等形式的电都不如海洋能发电便宜。”游亚戈以海上钻井平台为例说,“现在海上钻井平台除个别利用原油直接供能,大都依靠陆上运送过去的柴油供电,算下来每千瓦时电的成本在5元到10元之间,而现在潮汐能2元多一千瓦时,波浪能、海流能3元多每千瓦时,这其中有把电运输到陆地上的成本,减掉这一部分,海洋能发电的价格还会下降。”

此外,我国岛屿众多,海岛送电比较困难,开发海洋能成为给岛屿供电的最佳选择,现在,我国沿海岛屿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资料显示,我国海洋能开发已有近40年的历史,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沿海各地区陆续兴建了一批中小型潮汐发电站并投入运行。“这一领域我们始终坚持自主研发,没有跟风,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积累相当厚实。”游亚戈说。

在国家节能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我国海洋电力业成长较快。山东、江苏、福建等地对海洋能利用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批海上风电项目投入运营,带动海洋电力业快速发展。

海上风力发电潜力巨大

海上风电不占用土地资源,且接近沿海用电负荷中心。

与陆地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资源量多、品质好且清洁环保,已成为国际风电发展的新方向。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初步测算,我国海上可开发风能储量为7.5亿千瓦,是陆地风能资源储量的2倍到3倍。海上风电的优势是:年利用小时长,风速较陆上更高,风切变更小,湍流强度小,有稳定的主导方向,因此机组运行稳定、寿命长,不需要很高的塔架,单机能量产出较大。除此之外,海上风电不占用土地资源,且接近沿海用电负荷中心,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我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两个风带区,一是“三北”地区,二是东部沿海及附近岛屿地区。目前国内的风电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等内陆省份,但海上风电资源的丰富同样具有诱惑力:中国近海10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约1亿千瓦,20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约3亿千瓦,30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约4.9亿千瓦,与陆上相比毫不逊色。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