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的提出、背景和必要性
1.1 “胶莱人工海河”构想的提出
山东半岛南北濒临黄渤海,黄渤海的生态环境、资源、航运功能对山东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莱州湾、胶州湾分处渤海、黄海,两湾水交换能力较弱,由于受到陆源排污的影响,近20年来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了改善两湾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航运资源,海洋学者王诗成提出一个大胆构想:开凿人工海河,贯通胶莱两湾,形成渤、黄海大环流,从而增强两湾水交换能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开辟贯穿黄渤海的航运通道,成为中国的苏伊士运河;促进沿人工海河区域经济发展。
胶莱两湾之间有胶莱河相连,地势平坦,工程建设具有较好的条件。胶莱运河,古已有之,元、明代就曾建胶莱运河进行漕运。以现代工程技术水平建造人工海河不存在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
山东省副省长赵克志2004年5月17日批示:“我已经认真阅读了这篇文章,赞成文中所提的观点和全部建议,相信必定会上升为政府决策,建议适当时机组织前期研究”。
山东省副省长陈延明也于同年6月9日作了重要批示:“同意克志省长的意见。请转省发改委、水利厅、环保局阅,并望提主导意见。”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对这一构想表示充分肯定和支持,并向韩寓群省长建议山东省对构想给予重视和支持。
《齐鲁晚报》在2004年8月21日头版头条和13版对这一构想进行了详细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这一构想在胶莱两湾地区,在海洋、交通、水利、环保等有关领域专家学者中间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专家就工程的利弊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1.2 项目背景和必要性
(1)胶莱两湾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损失巨大,亟待治理: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内海,面积77 284平方千米,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支持系统。据1998年统计资料,渤海沿岸地区的海洋水产业产值占全国的40.89%,海洋盐业产值占全国的86.44%,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占全国的21.75%,造船业占全国的42.12%,海洋油气产值占全国的27.46%。因此,渤海素有“鱼池、油池、盐池”和“黄金渔场”之称。
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渤海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趋于衰竭,持续利用能力加速丧失。渤海正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渤海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3%左右,但是,每年通过各类排污口直接排入渤海的污水高达36亿~40亿吨,占全国直接排海污水总量的37%~41%,其中排入渤海的工业废水占全国总量的20.2%,达8.04亿吨;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渤海的污染物占全国排海总量的30%。渤海近40%的面积已受到污染。受此影响,渤海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资源衰竭。渤海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渔业资源趋于衰竭,中国对虾、小黄鱼、带鱼等优质鱼类已形不成渔汛,渔获物幼龄化、小型化、低质化。洄游性鱼、虾、蟹类产卵场、育幼场、索饵场、越冬场等受到严重破坏。
表1渤海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平均值,mg/L)
年度 | COD(mg/L) | 磷酸盐 | 无机氮(μg/L) | Hg | Pb | 油类 |
1992 | 0.95 | 18.43 | 104.61 | 0.02 | 11.12 | 30 |
1993 | 1.05 | 13 | 120 | 0.08 | 1.41 | 50 |
1994 | 0.37 | 13 | 137 | 0.02 | 1.01 | 40 |
1995 | 0.62 | 9.66 | 182.78 | 0.03 | 3.07 | 40 |
1996 | 0.68 | 16.6 | 268.13 | 0.04 | 0.59 | 70 |
1997 | 1.99 | 31.7 | 200.14 | 0.18 | 5.17 | 100 |
1998 | 1.43 | 19 | 250 | 0.09 | 2.37 | 15 |
1999 | 1.72 | 15.33 | 165.78 | 0.232 | 2.816 | 0.06 |
2000 | 1.1 | 14.32 | 158.4 | 0.05 | 2.713 | 34.71 |
2001 | 1.028 45 | 9.131 64 | 152.452 8 | 0.029 5 | 2.299 78 | 35.167 2 |
2002 | 0.69 | 8.44 | 89.35 | 0.032 | 1.275 | 33.4 |
2003 | 0.72 | 4.73 | 57.43 | 0.047 | 1.629 | 28.74 |
2004 | 0.376 75 | 6.285 42 | 145.000 8 | 2.083 08 | 18.944 6 |
莱州湾作为渤海三湾(渤海湾、辽东湾、莱州湾)之一,是黄渤海多种鱼、虾、蟹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育幼场,具有重要而独特的资源和生态价值。莱州湾水深较浅,水动力弱,自净能力差,由于湾内陆源排污日益严重,成为渤海中污染的“重灾户”,生态灾害触目惊心:湾内局部海域已呈“荒漠化”,优质鱼虾类已形不成渔汛;海岸系统日趋不稳定,岸段侵蚀严重;海水倒灌,土地盐渍化加剧;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自然风景区遭到破坏。局部地区如小清河口,污染极为严重,已几乎无生物可言。拯救渤海,拯救莱州湾已经刻不容缓。
表2莱州湾主要污染物平均含量年变化(mg/L)
年度 | COD(mg/L) | 磷酸盐 | 无机氮(μg/L) | Hg | Pb | 油类 |
1992 | 1 | 12 | 94 | 0.03 | 8.58 | 30 |
1993 | 1.08 | 4 | 180 | 0.32 | 0.8 | 50 |
1994 | 0.37 | 3 | 150 | 0.03 | 1.01 | 30 |
1995 | 0.98 | 4 | 167 | 0.02 | 1.26 | 30 |
1996 | 0.72 | 22 | 370 | 0.04 | 0.61 | 60 |
1997 | 0.363 | 25 | 145 | 0.14 | 9.63 | 40 |
1998 | 1.83 | 4 | 220 | 0.07 | 1.41 | 11 |
1999 | 3.95 | 26.07 | 112.99 | 0.139 | 4.39 | 0.06 |
2000 | 1.13 | 5.15 | 108.88 | 0.038 | 2.148 | 3.98 |
2001 | 1.581 67 | 5.631 67 | 129.885 | 0.027 83 | 4.501 67 | 32.154 5 |
2002 | 1.16 | 2.87 | 192.68 | 0.034 | 1.625 | 43.7 |
2003 | 0.83 | 3.1 | 90.37 | 0.064 | 1.237 | 45.9 |
2004 | 1.039 | 2.75 | 362.2 | 1.525 | 22 |
胶州湾属半封闭型海湾,海湾面积388平方千米,东西宽28千米,南北长33千米,湾口最窄处为3.38千米。胶州湾也同样存在污染严重、水交换不畅的问题。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潮间带底栖生物20世纪60年代有120多种,目前仅剩20多种。
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渤海的中国对虾和小黄鱼汛已不复存在,年产量从历史最高年份的近4万吨和1.9万吨下降至目前的几百吨和几十吨。水环境污染也造成海水养殖业病害肆虐,近岸海区赤潮频发,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据有关资料,仅渤海因海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数千亿元。因此,如能采取有力措施根治莱州湾、胶州湾的污染,不但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表3渤海经济鱼类单位渔获量(1959~1998,kg/网·h)
鱼类 | 1959 | 1982 | 1992 | 1998 |
小黄鱼 | 51.0 | 7.2 | 5.7 | 0.4 |
带鱼 | 50.7 | 0.8 | 0.1 | 0.08 |
日本鳀鱼 | 6.8 | 25.0 | 0.2 | |
马鲛鱼 | 3.8 | 0.2 | 0.8 | |
中国对虾 | 25.2 | 0.9 | 0.4 | 无渔获量数据 |
(2)治理胶莱两湾,需创新思维,“治”、“疏”并举:渤海是半封闭的内海,胶州湾是半封闭的海湾。在一个潮汐涨落周期内,湾内外海水交换的量是很有限的。据有关研究,渤海的水全部交换一次需要近30年时间。莱州湾、胶州湾湾内外水体交换缓慢,湾顶入海污染物质不能很快得到稀释扩散,是莱州湾、胶州湾治理效果差、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
海洋因其水体流动性而具有使污染物扩散、稀释的“自净”能力,或称“纳污”能力,只要污染物质浓度在一定的限度内,就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显著影响。如能加快海水交换速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海洋的自净能力,则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危害,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目的。
迄今,治理莱州湾、胶州湾污染一直采用治理入海污染源的思路,这一治污思路也确实有一定成效。但是,在新的污染不断增加,而湾内水体交换能力差的情况下,治理的成效被部分的掩盖和抵消了。胶莱两湾2004年与2003年对比,湾内重度和中度污染面积不但没减小反而扩大了近6倍。治理莱州湾、胶州湾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应大胆开拓思路,除了“治”,还应考虑采取“疏”的方法,充分利用海洋自净能力。“建人工海河、贯通胶莱两湾”的初步构想,即是用“疏”的方法,沟通两湾水体,加快两湾水体循环,从而达到改善两湾生态环境的目的。
(3)胶莱人工海河构想是渤海综合整治的创新思路:渤海作为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内海,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同时也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战略地位。渤海是首都北京的门户,渤海的生态环境安全与首都的形象、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密切相关。渤海环境整治是近期国家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
多年来,国家及山东省采取积极措施治理渤海环境污染,整治入海污染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环渤海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驱动下,入海污染源有增无减,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渤海海域尤其是莱州湾及胶州湾的荒漠化日趋严重,环境整治难度加大。
山东省作为环渤海区域的重要省份,黄渤海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状况与山东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莱州湾、胶州湾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直接影响山东对外形象和生态省建设。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鲁发2005[20号]文)把海洋生态整治作为加快生态省建设的六大重点和九大工程之一,提出了“以莱州湾、胶州湾、黄河口生态整治为重点,加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明确要求。
胶莱人工海河构想的核心是沟通胶莱两湾,加快两湾水体循环,若得以实施,也将成为沟通黄渤海的第二通道,为整个渤海的整治做出重大贡献。胶莱人工海河构想是综合整治渤海环境的一条创新思路,有必要对此构想进行科学的论证,为渤海整治探出一条新路。
二、“胶莱人工海河”项目基本构想和预期目标
对胶莱人工海河工程建设的初步构想、预期目标、存在问题等初步分析如下:
2.1 “胶莱人工海河”项目基本构想
(1)河道选线和长度:胶莱人工海河选线初步考虑“利用原胶莱河”和“另辟新线”两个方案。
方案一:利用原胶莱河河道,线路总长约130千米。优点是地势较低,河床开挖有一定基础,占用耕地少。缺点是线路弯曲、长度较长,与原来的地表水系、地下水存在矛盾较大。
方案二:避开原胶莱河另辟新线,线路尽量取直,线路总长约110千米。优点是与原河道冲突少,线路短,水交换效果较好。缺点是占用耕地多,地势有可能稍高,估计开挖深度较大。
(2)河道的宽度、深度和水交换效果:为了达到加快胶莱两湾水体交换的目的,河道必须具备相当的宽度和深度,即保证一定的过水断面。初步考虑河道宽度在500~1 000米之间,河槽最大深度在10米上下。
人工海河宽度过窄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水交换效果,过宽则工程量浩大、占用耕地过多。深度过大则工程难度大、海湾连接段泥沙洄淤威胁大,深度过小则影响水交换效果、航运功能受限。
确定适宜的河道宽度、深度,涉及很多制约因素,需进行深入经济技术比较和优化。
(3)河道结构及防渗、防盐渍化:河道岸壁拟采用垂直防渗结构,河床也进行平面防渗处理,最大限度防止海水对地下水的影响,防止土地盐碱化。具体工程防渗处理方式和效果要进行综合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
(4)河道入海段防泥沙洄淤:河道所连接的胶莱两湾入海处水深很浅,滩面坡度小。为防止海域泥沙进入河道,两侧需建挡沙堤直到海床与河床高程接近。挡沙堤的建设可达到一定水深,并形成自然的掩护水域,可结合进行海港建设。
(5)河道建设配套道路桥梁、管线等改建:河道的建设必须配套解决好原有通讯、电力、输水、输油等管线和道路、桥梁的改建。
(6)河道通航、港口设施建设:胶莱人工海河建设后兼有通航之便利。若水深达到5~10米,可直接通航3 000~10 000吨级船舶。为此,需在沿线配套建设港口及通航设施。
2.2 预期目标和预期实现综合效益
胶莱人工海河作为一项宏大工程,对周边区域的环境、社会、经济、战略格局的改变将十分明显,将产生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1)改善胶莱两湾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胶莱人工海河建成后,最主要的功能是沟通两湾、沟通黄渤海,形成半岛环流,加快胶莱两湾乃至渤海的水循环,从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海洋生态环境改善和海洋生物资源的恢复。特别是对莱州湾而言,人工海河河口位于湾顶,将会使湾顶水域动力明显增强,有利于改善湾顶水环境状况。
(2)开辟渤黄海航运新通道,成为中国的“苏伊士运河”:胶莱人工海河从空间上大大缩短了山东半岛以南沿海港口到渤海西部沿岸港口的距离,提供了新的通航线路,沿线的潍坊市、青岛市、烟台市所属市县将成为沿海河的内河港口城市。例如,上海、连云港、青岛、日照—秦皇岛、天津、东营、潍坊等港口通航距离将缩短约2 000千米。航运功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直接而巨大的。
胶莱人工海河将直接连通南黄海和渤海,大大缩短了从渤海到南黄海空间距离和航行时间,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3)拉动人工海河沿岸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宽阔的人工海河,将会促进沿河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环境改善,其好处是多方面的。常年奔流的人工海河将调节沿岸地区的空气温、湿度,形成沿河小气候带,形成沿河生态走廊。利用人工海河开挖弃土可营造滨河林带、滨河公路和滨河风景区。人工海河、滨河港口、滨河公路将形成经济的辐聚区,同时向两岸纵深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沿河将形成新的枢纽城镇,从而形成宽阔的沿河经济带、生态带和城市走廊,带动沿河地区土地大幅度升值,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人工海河作为一个宏大工程,其综合开发利用的空间是很广阔的,如可进行潮汐发电、海水综合利用等。
(4)胶东半岛将成为全国第三大海岛,海河两岸将形成新的旅游热线:胶莱人工海河贯穿山东半岛,胶东半岛将成为全国第三大海岛,新增黄金岸线200多千米。海河之上桥梁飞架,海河之中舟楫畅行,海河两岸风光秀丽。海河两岸必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线,也会带动山东半岛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2.3 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开展前期论证的必要性
胶莱人工海河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涉及很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也必然有利有弊。
可能产生主要问题有:海水倒灌对地下水、耕地、植被的影响;两湾泥沙注入海河产生泥沙洄淤;水交换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两湾及沿途生态环境可能有负面影响;占用大量耕地;建设投资投入过大而与实现功能不相称等。
“胶莱人工海河”项目涉及黄海、渤海两大海域,涉及海洋、环保、水利、土地、交通、城市建设等多个产业和部门,涉及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区域发展战略、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重大改变,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为此,有必要循序渐进开展项目前期研究,以评估项目对生态环境、水动力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评估权衡项目的利弊,分析项目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借鉴吸取国际上类似项目的经验教训。
开展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可以加深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释疑止争;可以促进对本区域环境、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相关研究;可促使更多的人关注黄渤海生态环境问题,寻求新的生态整治途径。总之,可为黄渤海环境整治提供有益探索,为相关研究提供良好平台,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前期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和方法
3.1 选线及可行性
(1)拟解决问题及目标:选线及其可行性是项目的主要前提条件。选线需考虑地形、地质、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淡水资源等诸多因素。
拟选线路地形必须比较平坦,易于开挖成可自流的明渠;河道开挖应具备必要的、适宜的地质条件;应尽量少占可耕地;需要考虑淡水资源保护和减少对河流的影响;需要考虑途经地人口、城镇、经济发展状况、拆迁量等。
(2)研究内容及方法: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初步调查研究工作。
地形条件:收集地形资料(地形图、遥感图、航测图、海图等)加以分析,初步确定选线方案;现场踏勘及必要的补充勘测;确定供比选的线路方案。
地质地貌条件:区域地质、地貌和沉积环境分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搜集、分析;综合分析评价线路区区域地质构造和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评价线路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海水倒灌对沿线地下水的可能影响。
土地利用及淡水资源状况:线路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下水、地表水分布状况。
礼会经济:沿线城镇分布、人口分布、产业分布;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各区域经济及城市发展规划情况。
3.2 水动力可行性及动力环境影响预测
(1)拟解决问题及目标:水动力条件是人工海河项目能否成立的主要前提条件,工程的实施也将引起两湾及海河水动力环境的重大改变。
海河中的水体流动受到海河两端潮汐的驱动。海河两端水位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位差,水体才能保持稳定的流动方向。两湾的潮汐以半日分潮为主,平均海面相近而潮差不同,水位大致以半口周期为主在平均海面上下波动,不可能产生稳定的单向流动。若两端的潮汐相位差适宜,海河中水体一端涨潮而另一端落潮,在一定时间段内能产生方向一致的稳定水流,否则,将出现海河中水流涨潮时相向、落潮时相背的情况,难以形成两湾水体交换。根据已有成果资料可知,海河两端潮汐接近反相,具备形成一定时段内稳定、单向水流的基本条件。换言之,通过建人工胶莱海河,加快两湾水交换是可能的。
两湾水体如能形成交换,交换效果好坏取决于海河的断面结构和尺度——宽度、深度、长度和底床糙率。一般说来,断面越大、糙率越小,长度越短,则水流越顺畅,水交换效果越好。水交换效果与工程投资是一对矛盾,科学合理确定断面,优化工程方案是项目预研和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工作重点。
工程实施将可能显著改变莱州湾、胶州湾的水动力环境。海河开挖后两湾纳潮量明显增加,导致两湾局部水动力明显增强,海河河口附近将形成新的河口地貌格局,河口附近水动力微观结构也会发生显著改变,来自两湾的泥沙有可能在海河中形成淤积。所有这些变化将是深刻的、影响广泛的。
针对海河工程的水动力条件及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在项目预研阶段,拟以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对工程方案的水动力可行性进行论证,对工程方案进行初步断面计算和优化,对海河及两湾的水动力环境变化进行预测。
(2)研究内容及方法:拟开展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海洋水文要素(主要是潮汐)初步研究:水文基础资料、邻近海域实测资料搜集;水文、泥沙等要素综合分析。
潮流、泥沙数值模拟:
潮流数值模式:建立以一河、两湾为主要范围的潮流场数值模型。以两湾现有潮汐参数为基础,并结合实测潮位资料。模式由两个三维海湾模式(胶州湾和莱州湾)与一个一维河道模式(人工海河)嵌套而成。
方案水动力可行性及断面优化:通过两湾工程前后的三维潮流场数值模拟,分析两湾工程前后潮流场的变化及其可能影响。通过人工海河河道水流数值模拟,定量给出河道中水流、水位的沿程变化,为分析人工海河水交换能力提供依据。
利用上述模式,针对不同的河道断面方案进行模拟,研究评估两湾水交换的效果,对断面方案进行比选和优化。
泥沙数值模拟:在潮汐、水流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进行泥沙冲淤数值模拟。两湾用三维模式进行模拟,河道的泥沙冲淤模式用一维模式。
水温、盐度数值模拟:以潮流场数值模式为基础,对水温、盐度进行模拟,研究两个湾中特别是人工海河口及河道中的水温、盐度分布及变化,为环境评估特别是对海水入侵和土壤盐碱化的评估提供支持。
3.3 生态环境可行性
(1)拟解决问题及目标:建设人工海河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莱州湾、胶州湾的生态环境,其思路是通过加速两湾的水交换达到这一目的。但人工海河贯通渤海和黄海,横穿山东半岛,穿越胶莱平原,将使莱州湾与胶州湾之间、海洋与途径陆域之间产生复杂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对于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主要关键问题如下:
莱州湾和胶州湾之间的相互影响:两个湾之间污染物的交叉污染、两个湾之间病原生物相互扩散、物种交流。由于水动力和污染物输入导致生境破坏。莱州湾是多种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育肥场,其生态敏感性极高。
人工海河对陆地的影响:对土壤的影响,引起沿途土壤盐碱化和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包括水质盐碱化、水质污染。尤其在通道两段海水倒灌对地下水的影响要特别重视。对陆地植被的影响,土质下降引起农作物生长受损。
陆地开发活动对两湾的影响:如果管理不当,人工海河有可能成为排污河。陆源污染物进入河道则可能使海河成为新的陆源污染物排海的通道,通过地表径流向海洋输入营养盐,影响两湾的水质。
人工海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若影响到沿途地下水,将影响到沿途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如管理不当,人工海河成为排污河,将影响沿途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上述问题可能使莱州湾的生态系统产生复杂的变化,其变化趋势及其利弊,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给出回答。
(2)研究内容及方法:拟就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初步调查研究。
莱州湾、胶州湾的生态系统基线调查:主要采用近期的生态环境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价,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如海河口附近潮间带生物等。对于莱州湾主要海洋物种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路径等进行重点分析。
线路沿途陆地生态现状背景调查:沿途植被、农作物、微生物、动物、土壤理化参数、水质参数等。
工程对两湾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胶州湾、莱州湾污染物的交叉污染、两湾物种(包括病原生物)交流对两湾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评估。以潮流场数模为基础,建立两湾一河水质模型;对人工海河携带入海的陆源物质对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预测,对其生态环境影响作定性评估。河口附近海域需进行大范围开挖、疏浚,改变了周边的水下地形,也改变了局部海洋动力环境,引起生物群落和生境改变,其影响性质、程度主要结合水动力、泥沙的数模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工程对沿线陆地生态环境及地下水的影响:在水文地质调查分析基础上,针对海水侵入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环境变化以及土壤盐碱化、植被影响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估;对拟采用的海河基床构建方案,就避免地下水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防附着生物等进行初步评估。
人工海河工程生态风险研究:收集历史资料、结合上述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进行现状分析和趋势分析;主要基于环境风险评价理论,分析人工海河的潜在生态风险,包括:莱州湾和胶州湾之间的相互影响、人工海河对陆地的影响、陆地开发活动对两湾的影响、人工海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出降低生态影响的候选工程措施,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定最优的工程措施和方案。
3.4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及经济可行性
(1)拟解决问题及目标:明确项目成本主要构成,包括工程建设费、土地补偿费、环境损失补偿费、跨河工程改建费等,并逐项加以匡算。
明确项目产生的效益构成,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包括海洋环境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及航运、旅游、沿海河地区土地升值等其他功能产生的经济效益,逐项估算其效益。
对成本、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探讨项目经济可行性。
(2)研究内容及方法:成本构成分析、调查及估算:工程费用,包括开挖土方、建材、海湾开挖疏浚等;土地及其他补偿费,包括耕地占用费、拆迁费;桥梁、管线改建费,包括原有电力、通讯线缆及公路、桥梁的改建费;环境影响造成经济损失,包括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海洋生态损失等产生的经济损失等。
经济效益估算:胶莱两湾资源环境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航运功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沿河生态环境改善产生的经济效益;形成滨河经济带、土地增值产生的经济效益;滨河旅游业产生的经济效益。
经济损益比较:对经济效益、经济损失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得出从经济上是否可行的结论。
3.5 相关的发展战略与国内外类似项目比较研究
(1)拟解决问题及目标:本项目的提出是从渤、黄海环境及山东半岛的长远发展着眼,不仅仅是一个局部性的工程,而是涉及较大区域发展战略、牵涉面很广的宏大工程。因此,有必要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对本工程进行研究。
与本项目类似的已建工程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近期国际上也在探讨泰国克拉地峡项目的可行性。对于这样一个国内尚无先例、国际上也不多见的宏伟工程,非常有必要对已有项目的经验教训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尽量加以吸收,为我所用。
(2)研究内容及方法:项目相关区域宏观战略研究:项目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相关区域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项目与区域发展有无冲突。
国内外类似项目比较研究:国内外已建、在建、拟建项目的资料搜集、调研;国内外已建、在建、拟建项目的功能、T程方案、存在问题的比较分析。
四、前期论证工作基本思路
4.1 前期论证工作的主要阶段和主要任务
(1)建议阶段:编制“关于进行胶莱人工海河前期论证工作的项目建议书”;报送“关于进行胶莱人工海河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的项目建议书”到有关部门,争取正式进行项目前期研究。
(2)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提出项目整体规划建设方案;就项目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编制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3)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项目详细专题论证和工程方案的比选。编制《胶莱人工海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审批。
4.2 前期论证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及早申报项目建议书,尽快启动前期研究工作:正式编制“关于进行胶莱人工海河项目前期论证”项目建议书,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省政府,争取尽早启动项目前期论证工作。
(2)按重要性次序,分步实施部分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按重要性、先后次序逐步开展。宜首先启动“线路选划及地形、地质可行性”、“水动力可行性”专题,若得到肯定性的结沦,再逐次开展建设方案规划设计和相关专题研究。
五、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拟分阶段开展的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涉及领域多,工作量浩大,且很多专题研究工作之间存在层次及时序关系,若不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则无法开展工作。因此,拟分为两个阶段开展工作。建议先启动第一阶段工作,第一阶段工作若得到肯定性结论,即可开展第二阶段工作。
1.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1)资料搜集、考察调研;
(2)现场踏勘、初步选定备选线位;
(3)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初步调查与分析;
(4)水动力数值模拟初步研究及水循环可行性论证;
(5)对项目建设条件、能否达到水循环效果给出初步结论。
最后提出本阶段初步研究成果报告。
2.第二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6)初步确定工程建设方案;
(7)水动力、泥沙洄淤、水质数值模拟研究;
(8)海洋生态环境效应初步研究;
(9)陆地生态环境效应初步研究;
(10)环境经济损益初步评估;
(11)方案经济技术比较与优化;
(12)初步结论。
2005年7月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