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有“艺术之岛”、“千庙之岛”、“天堂之岛”、“世界之晨”的美称。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巴厘岛早在9世纪末即已形成区域性的统治形态,村落和部落的领袖各自占地为王划分版图,成为王国和王国之间的隔离区。
到了10世纪左右,印度人从爪哇岛引进印度教,开启了宗教对巴厘岛的重要影响力,宗教信仰受到各个统治者的重视,纷纷大肆兴建庙宇和祭坛,借以教化人民。1597年荷兰人首次抵达巴厘岛,当时因物产不丰而掉头离去,200多年后重回巴厘岛,却和集集王室的人展开了一场普普坦(Puputan)战役,巴厘岛人死伤惨重。1906年荷兰人攻陷巴厘岛的首府登巴萨(Denpasar),为方便船舶进出及对外连络,荷兰人将首府迁至北边的新加拉惹(Singaraja),因此新加拉惹至今仍保有许多殖民色彩。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巴厘岛重回印度尼西亚的怀抱,成为印度尼西亚群岛中最闪亮的一颗星。
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会点
巴厘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中南部,是小巽他群岛(The LesserSLinda Islands)中的一个小岛,行政单位为省,距中国台湾岛以南约3650公里处,西边隔着巴厘海峡与爪哇岛相邻,东边则有龙目海峡与龙目岛为邻,北有巴厘海,南有印度尼西亚海,正好位于亚洲和澳大利亚的中央位置、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会处。全岛面积5620平方公里,东西相距140公里,南北宽80公里。岛上现有居民300万人,属于印度尼西亚27省份之一,辖区包括5个离岛,9个县治区,省会设在登巴萨(De叩asar)。登巴萨位于巴厘岛的南部,是岛上最大的城市,也是行政中心和旅游的中心,几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机场都环绕在登巴萨周围。
热带海岛型气候
位于赤道附近的巴厘岛,属于热带海岛型气候,天气非常炎热、平均温度28摄氏度,每年的鲜果和一小撮米饭放进以蕉叶或椰叶编成的小方篮内,再插上一炷香,嘴里念念有词地在屋里来回供奉祭拜着,巴厘岛人相信神存在各个角落,每天至少拜三回的巴厘妇女们的祭品除了小方篮的花瓣和米饭外,另一个令游客叹为观止的祭品则是头顶直径40厘米、高达1米的水果塔,层层堆叠不同水果的水果塔,点缀漂亮的小花和椰片的装饰,成为祭拜神明最显眼的供晶,水果塔堆得越高越能讨好神明,祈福也就越灵验。
巴厘人热爱艺术一如他们对宗教的崇拜,艺术、宗教和巴厘人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首推巴厘岛的建筑,不论寺庙、民宅、饭店、旅游景点的建筑各具特色,就连政府机关、商号也让你摸不清哪个是警察局、电信局、银行或邮局。丰富的色彩和画栋雕梁,保有一份纯朴之美也显得古意盎然,这些美丽的建筑也许要根据政府严格的规定所建,许多五星级饭店的庭园造景和景观,简直比王宫漂亮100倍。
巴厘岛的艺术之美还包括木雕、油画、银饰、蜡染、编织等手工艺,其精细的手工和得天独厚的审美观,令人忍不住多看几眼甚而买回家当纪念品。
传统的巴厘舞蹈、音乐、戏剧和民俗活动,都和宗教脱离不了关系,舞者们曼妙舞姿配合着夸张的化妆和引人人胜的“甘美朗”(Gamehn)传统打击音乐,传述着一出又一出的神话故事。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