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类别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属鲤形目,亚口鱼科,胭脂鱼属。
俗称: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
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
拉文种名: 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
英文名:Chinese sucker
外形特征
胭脂鱼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吻钝圆。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富肉质,上唇与吻皮形成一深沟;下唇向外翻出形成一肉褶,上下唇具有许多细小的乳突。无须。下咽骨呈镰刀状,下咽齿单行,数目很多,排列呈梳妆,末端呈钩状。背鳍无硬刺,基部很长,延伸至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短,尾柄细长,尾鳍叉形。鳞大,侧线完全。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1.6
分布环境
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本种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目前亦属少见。
生活环境
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幼体与成体,形态各异,生境及生物学习性不尽相同,幼鱼喜集群于水流较缓的砾石间,多活动于水体上层,亚成体则在中下层,成体喜在江河的敞水区,其行动迅速敏捷。
生活习性
食性
胭脂鱼摄食频繁,属杂食动物,无论食物状态如何均可进食,其食物包括丰年虾、红蚯蚓和蔬菜。
胭脂鱼是卵生动物,但在水族箱环境中还没有过成功的繁育。雄鱼在接近雌鱼时头部和鳍上会出现结节。
行为
胭脂鱼喜好在水体中部和底部活动,其体型奇特,尤其幼鱼体形别致,游动文静,而且会随情绪变化改变体色。胭脂鱼可与波鱼(Rasbora)、鲐(Danio)和黑线飞狐(Crossocheilus siamensis)和平共处,但不能与石首鱼和泥鳅混养。
寿命
成年胭脂鱼体长最长能达到
保护级别
易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生长繁殖
每年2月中旬(雨水节前后),性腺接近成熟的亲鱼均要上溯到上游,于3-5月在急流中繁殖。长江的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亲鱼产卵后仍在产卵场附近逗留,直到秋后退水时期,才回归到干流深水处越冬。胭脂鱼一般6龄可达性成熟,体重约
胭脂鱼生长较快,1龄鱼体长可达
胭脂鱼养殖技术
1.苗种培育
鱼苗出膜1个月左右,全长可达3~5厘米,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培育塘面积1~2亩,水深1.2~
2.成鱼养殖
胭脂鱼食性杂、抗病力强、适应范围广和性温驯等特点,决定了其在池塘养殖中,单养或混养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单养方式:每亩投放大规格鱼种(50~
胭脂鱼饲养管理
管理的重点是保持水质清、爽、肥,其次是合理投喂饲料。成鱼饲料以水蚯蚓最好,也可投喂螺、蚌、小鱼虾、畜禽内脏等。人工颗粒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必须在35%以上,把冰鲜鱼浆和鳗鱼料拌成团状投喂胭脂鱼,效果不错。
胭脂鱼的病害防治
胭脂鱼在自然环境中,抵抗疾病能力较强,一般很少患病。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胭脂鱼苗、鱼种、成鱼等各阶段均有患病现象。像大部分鱼一样,对于胭脂鱼的病害防治工作也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发生。其具体做法是:在预防环节,实行科学饲养。在做好“种、饵、密、管”等的基础上,坚持常现消毒,做好鱼池、鱼种、食场及饲(肥)料消毒。在非发病季节,每月泼洒1次杀菌、杀虫药物;发病季节(4~6月和9-10月)每月消毒2次,并投喂1个疗程药饵,预防疾病发生。
胭脂鱼的常见疾病有:烂鳃病、肠炎病及营养性不良、泛池和寄生虫病等。
(一)烂鳃病
在胭脂鱼成鱼和幼鱼阶段均有发生。由于胭脂鱼有集群习性,故该病一旦发生,即迅速感染,有时可导致大量死鱼现象。防治方法:一是大量换注水,改善池塘水质状况;二是鱼种放养前彻底清塘,过程中定期消毒水体和食场。当鱼病发生,用0.2一0.5毫克/升呋喃唑酮或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续2-3天;同时拌饵内服鱼服康(
(二)肠炎病
胭脂鱼苗种及低龄鱼种主要疾病。在饲料及环境条件差的情况下易发生;流行季节为6~9月。防治方法:一是坚持不喂变质腐败饲料;二是加强水体消毒工作。在疾病发生时;全池泼洒漂白粉或0.3~0.4毫克/升强氯精;同时,内服磺胺胍(或土霉素)药饵,每
(三)萎瘪病
一种营养不良症。在胭脂鱼苗种培育中,高密度或饵料跟不上池塘易发生。防治方法: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放养鱼种,保证鱼苗、鱼种有足够的优良饲料供应。发生萎瘪症状时,可将病鱼分隔饲养,投喂营养价值高的水蚯蚓,可缓解病情。
此外,在胭脂鱼苗种培育过程中,也时常发生小瓜虫和车轮虫等寄生虫病,防治小瓜虫病采取全池泼洒0.1~0.2毫克/升硝酸亚汞的方法;防治车轮虫则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胭脂鱼-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鱼的收集与培育
胭脂鱼目前已十分稀少。亲鱼(胭脂鱼的种鱼)只能从人工养殖的群体中收集。选择亲鱼的标准是:雄鱼5龄以上,雌鱼7龄以上;体态丰满健壮,鳞片光亮完整,无病伤;体重7~8公斤以上为佳。进入繁殖季节成熟亲鱼的性别特征明显:雄鱼体色呈鲜艳的桔红色,头部、胸鳍、臀鳍、尾鳍等处出现大量珠星,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溢出。雌鱼的体色呈灰褐色略浅红,珠星较小,腹部丰满宽厚。如亲鱼难以收集,可以选购人工繁殖的子二代苗种或成鱼,再在池塘中蓄养成亲鱼。
培育时,注意亲鱼下池前,用食盐或高锰酸钾溶液短时浸浴,伤口处用红霉素软膏涂抹消毒。一般每0.
亲鱼培育要注意从产后恢复期即开始抓起。为了满足亲鱼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最好以投喂水蚯蚓为主,少量补充些鱼糜、螺蚌肉、蚯蚓、黄粉虫等动物蛋白饲料。一般4~5月的投饵率应为亲鱼体重的3%,6~8月4%~5%,9~10月3%~4%,11~12月1%~2%,1~3月少量投喂。在产卵前20天左右应控制投饵量,避免亲鱼产季过肥。日常管理要十分注重水质调节和防病工作。
(二)人工催产与孵化
1.催产。胭脂鱼繁殖盛期在惊蛰至春分前后20天左右。胭脂鱼亲鱼的性腺发育非常快,成熟不几天后就开始退化。因此,要提前做好准备,发现亲鱼性成熟要抓紧催产,千万不要错过时机。亲鱼成熟的标准是:雄鱼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雌鱼腹部膨大,用挖卵器挖出的卵粒大小整齐,饱满,分散,直径超过
2.授精与孵化。胭脂鱼对催产药物反应很慢,一般当水温15~18℃时,最后一针的效应时间约为22~26小时;水温为13~14℃时,效应时间长达2~5天。注射最末一针20小时后,要半小时左右检查1次,一旦发现卵粒,应立即将亲鱼捕起,揩干水分,干法挤卵受精于瓷盆中,再加水激活,轻轻搅拌精卵约1~2分钟,完成授精。间隔2~3小时,亲鱼可再次挤卵受精,一般要3~4次才能把卵产完。
授精卵微粘性,孵化前不必脱粘。授精卵可在水族箱内静水充气孵化;也可在孵化桶内微流水孵化;还可在孵化槽内,流水充气孵化。以最后一种方式效果最好。当水温13~15℃时,孵化出膜时间需要9~11天,水温18~20℃时,孵化出膜只需6天左右。孵化前期,鱼卵每天用消毒溶液浸洗约10秒钟,以防水霉病发生。出膜当天,停止用药,避免药害。
苗种培育技术
(一)仔鱼的护理
刚孵出的仔鱼全长8.5~10.
(二)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设施为小水泥池或小网箱。小水泥池面积1~3平方米,深0.6~0.
鱼苗的饲料可用蛋黄浆作开口饵料喂养1天。接着在自然水体中捞取轮虫、草履虫、硅藻、绿藻等浮游生物投喂。待鱼苗长到1.
(三)鱼种培育
鱼苗长到3~5厘米时,进行鱼种培育。鱼种池面积0.067~0.
成鱼养殖技术
主要在池塘中进行。一般以主养方式为主,也可在其他鱼池中套养。主养池面积以0.2~0.
成鱼投喂以配合饲料为主,目前可用长吻或鲟鱼饲料代替使用。刚开始投喂配合饲料时,应用水蚯蚓或鱼肉糜作诱食剂,驯食一周。投饲应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饲率可参照前述的亲鱼标准。在喂配合饲料的同时,每周投喂1次适量的水蚯蚓效果更好。也可投喂当地易得的螺蚌肉、小鱼虾、陆生蚯蚓,蝇蛆、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以降低饲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