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日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部门公布该区前 11个月工业增长数字——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完成 1842.5亿元,同比增长19.75%。其中,六大产业集群完成产值1443亿元,总量占区属规模工业产值的78.4%。
这是一份成绩优异的答卷,这样一份答卷摆在面前时,开发区已经在酝酿二次转型。
市委常委、开发区工委(黄岛区委)书记、管委主任姜杰说,“产业集群的厚积薄发说明开发区向重化工业的首次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现在,我们正加快实施产业的二次转型,即向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升级,这一次转型更难,却更关键。”
重化工业转型后的科学选择
天气转冷,前往唐岛湾滨海公园休闲的市民较以往少了很多。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海西湾两岸涌动着一股高端服务业项目的建设热潮。
10月底,总投资30亿元的海上嘉年华项目破土动工;12月初,总投资1.5亿美元的欧洲大饭店项目正式落户;
唐岛湾沿岸酝酿着的城市变化,记录着青岛西海岸实施“二次转型”的时代脚印。而与其相隔的海西湾则是开发区进行首次转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西海岸产业的首次转型出现在2002年。此前,开发区家电电子产业在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企业拉动下一枝独秀。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区域竞争力以及产业发展空间和理应发挥的辐射力明显受限。是年,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航线西移,开发区抢抓机遇,启动了由以家电电子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造船、港口、石化、海洋工程等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化工业的升级转型。
沉寂多年的海西湾周围,雨后春笋般地建设了中船重工、中海油、中石油、南港区、武船重工、海西重工等一批重量级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青岛开发区开始精心培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并随着一批龙头项目进驻而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今天,西海岸的家电电子、石化、汽车以及造修船四大产业集群里的所有龙头项目全部达产,港口和海洋工程两大产业集群里的多数龙头项目也已投产。潜心经营的产业集群已近瓜熟蒂落、进入收获季节。
开发区的此次转型可谓相当精彩,一举奠定了西海岸重化工业的整体格局。但开发区同时意识到,今后区内再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建设已几无可能。面对省、市“蓝色经济”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即将到来的“桥隧时代”等一系列机遇,面对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西海岸必须在产业集群体系已落地生根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升级,走产业的高端化路线。
2007年,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循环经济被开发区确定为未来几年着力打造的区域经济 “四大亮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此为标志,西海岸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幕开启。
二次转型之路
开发区启动的这一次产业升级转型,方向有两个:一是加大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引进建设力度,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二是通过高、精、尖项目的引进和培育,做强六大产业集群。最终目的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两年来,开发区借助工业优势在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引进建设上开始发力,明确要求各招商责任单位必须加大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力度,并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意见。
世界最大的商务搜索引擎——普加科技就是在这个期间落户开发区的。为扶持项目发展,开发区不但向其免费提供了上万平方米的现代办公场所,还给予了1000万元的资金扶持。尽管两年来其仍处于网络建设初期,但用户数量激增了140倍。“我们的目标是,2012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EO谢清禄对未来充满信心。
开发区对服务业项目的扶持和重视使各招商服务部门士气大振。港洲实业、涵碧楼、香港世茂等一批优质服务业项目纷纷落户。 2008年,在确定的72个年度重点推进项目中,服务业项目所占比重为52.8%,到了2009年,这一比例达到了59.3%。这批现代服务业项目涉及休闲度假、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影视文化、信息咨询、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海岸产业升级转型的新生力量。
“开发区的工业规模大,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非常不容易。 ”今年7月份,开发区成立了现代服务业局,赵英民成为首任局长,他说,“越是这样,越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
但与一些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所占经济总量达70%相比,开发区的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为此,开发区已将推进特色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四大突破”为目标,走高端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之路,使现代服务业成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一轮引擎。
目前,近两年落户开发区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仍处在建设期,其对经济产生的拉动尚未显现。而它们也将与几年前开发区向重化工业转型时培育起的产业集群效应一样,一旦释放,将产生出巨大能量。
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加速产业转型,开发区的第二产业如何发展?
“通过突破服务业来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并不是忽视甚至放弃第二产业。不仅不放弃,而且要使第二产业通过创新实现升级。”这是姜杰的观点。
12月初,开发区汽车产业链条上的又一高科技项目、总投资7000万美元的瑞驰曼汽车部件项目奠基。巧合的是,项目所在地曾是一大型化纤项目。目前,该企业已退出开发区。一进一出,彰显着这个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脚步。
在六大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后,开发区即提出了以加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 “双十高”工程。两年来,该区累计引进各类科技项目53个,其中研发机构19个,产业化项目34个。仅2009年以来就新引进和开建油气加工新技术重点实验室、重质油加工利用研究中心等高科技项目11个,新投产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发动机、船用柴油机研发中心等高科技项目3个。另外,芯生圆微电子、曲轴二期工程等20个在建续建科技项目也在顺利推进。这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的科技项目,使开发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家电电子行业,扩展到汽车、造船、海洋工程等多个领域,加速了西海岸产业升级的步伐。
机遇之下,加速转型
每一次转型调整都会带来很多挑战,但对西海岸而言,也面临着崭新机遇。
未来两年,海湾大桥和海底隧道将陆续贯通,制约开发区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得到彻底解决。桥隧的建成,绝不仅仅是两条空间通道的打通,它更是一个区域概念上的融合,使老市区与西海岸真正融为一体。
“作为西海岸的核心区,开发区必须加速产业升级,形成雄厚的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创新优势,才能从容应对‘桥隧时代’的到来,才能更好地抢抓新一轮战略机遇,加速青岛形成东西两翼齐头并进的城市格局,”姜杰表示,“目前,开发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拐点’。不转型调整就难以创造新的发展优势,难以实现新的跨越。 ”
从这一层面而言,开发区的转型将使整个青岛受益。在省委、省政府提出“蓝色战略”后,开发区的构想是,将转型的着力点放在蓝色产业体系中的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上,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做大做强“六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航空航天、滨海旅游、服务外包、创意文化、海洋新能源等“五大新兴产业”,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振翅齐飞、高端发展的产业转型模式。
经济转型与制度建设从来都如影随形。 2008年,省委、省政府将青岛开发区列为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试点开发区之一,此举将为开发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省委、省政府对开发区试点工作的要求是在“大通关”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并允许试点单位可以在无先例的情况下先行先试。专家认为,这将有助于西海岸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目前,开发区试点工作方案已经上报并有望年前批复。明年,试点工作将全面推进。
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侠认为,“青岛开发区在创新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对于制造业的产业提升、高端服务业的升级等方面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教研室竹立家教授表示:“由浦东开发区到浦东新区,根本性的转变就是由单一开发功能向统筹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转变。青岛开发区内有五区一港,功能政策比较集中,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可以借鉴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规划模式,用5到10年的时间,再造一个新青岛! ”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