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峡库区建设成国家级生态经济特区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1:49:20 

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稳定在类,处于良好状态。9月7,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颇为忧虑,支流时有水华发生,呈现出由河流型向湖库型演化的迹象。

一旦发展到恶性状态,治理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都十分惊人。他说。

库区水污染防治不能重蹈覆辙。97举行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论坛上,与会10多位院士专家的话惊人相似。

每年4000万吨泥沙入库

三峡水库不仅为库区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更关系长江中下游沿线、南水北调东线几亿人的生产生活用水,生态功能极其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认为库区建设面临生态环境提出的众多挑战。

陆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水生生态系统问题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消落带量大面广、水质安全保障难度大……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库区国土面积的49,年侵蚀量高达1.5亿吨,年入库泥沙4000万吨。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较频繁,泥石流、滑坡、坍塌等时有发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刘嘉麒有些担忧:三峡成库后形成了长600多公里的水库,淹没的两岸岩体在水泡之下容易不稳定,地质灾害难以避免。

在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口下游的近岸局部水域,由于受污水的影响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污染带。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郭劲松多次深入库区调查,库区支流回水区和坝前干流库湾富营养化情况显现,总氮和总磷超过湖库标准的断面约占70%

再用10年完成500万生态性移民

三峡库区及其影响区和上游区涉及314个县市,总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大中小城市林立,工农牧商广泛分布,人口多达1.6亿,这在世界特大型水坝建设史上绝无仅有。

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可以大幅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干涉强度。金鉴明分析,三峡重庆库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积仅0.7/人。在三峡库区现有约1500万人口的背景下,即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也难以减缓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着手研究三峡库区生态性移民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争取再用10年时间完成500万生态性移民。

要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状况,保障整个长江流域长治久安,必须在上下游之间建立起权责对等的生态补偿机制。与会院士专家建议建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应是以国家层面补偿为主、区域层面和个体层面补偿为辅的补偿机制。与此同时,还应设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基金,专项用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经济补偿。

在库区建立生态经济特区

建议国家允许在万州设置世界通行的自由经济区,加速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使三峡库区跨越传统发展模式,争取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经济特区。金鉴明等7位院士专家呼吁。

三峡库区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内分工格局中,工业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形成了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结构。未来10年是三峡库区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和环境是未来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汪俊三研究员认为,要破解这种刚性约束,须摒弃原有的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老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院士专家建议,三峡库区应以具有特色的战略产业为主导,形成不同技术层次的产业梯次配备。同时,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生物医药、资源加工、现代物流五大产业作为未来20年三峡库区重点发展的产业。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