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造船业蓄势待发

来源:航运在线   发布时间:2015-05-21 01:50:24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今年初,海兴县刘家船厂造船项目通过省国防科工委批准,完成了规划设计、环评、工商等手续,成为全省三大修造船基地之一。1221日,沧州市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超千吨级货船“鑫昊78号”在海兴县刘家船厂下水试航,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造船、当年见效,这在全国修造船基地也比较少见。第一艘超千吨货船下水,不仅在中国造船业的历史上打上了“沧州烙印”,更是开启了沧州造船业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修到造的崭新航程。

一座港口,是对外沟通的窗口,也是经济发展的平台。正是得益于黄骅大港影响力与日俱增,来往船只增多,使得与其相距16公里的海兴县内,传统的船舶修造业得以快速发展。从修木壳船到造巨轮,如今沧州船舶修造业这艘“大船”正蓄势待发。

依港而兴 造船基地顺势而起

文明的起源似乎永远都与海、河息息相关,海兴船舶修造业就诞生于漳卫新河岸边。漳卫新河入海口段全长18公里,是我市惟一的不淤积河口,高潮位自然水深达到6,号称海兴县“18公里黄金海岸线”。2000年前,沿岸就已有刘家、海丰两家修船厂。

但长期没有港口的实际,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沧州造船业的发展。在此之前,沧州只能建造小舢板、渔船等木质船只,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

“因为那时大多是木制渔船,所以修船厂的工作也十分简单。”作为海兴船舶修造业发展的见证者,1998年创办了刘家船厂的刘崇会回忆说,当时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用一种白灰、桐油和成一种称作“埝”的东西,给船堵漏。后来,随着船只的发展,船厂才开始修理铁船。

黄骅大港的建设,给沧州的修造船业提供了新的机遇。黄骅港北距天津100公里,西距沧州80公里,南与鲁北重镇滨州隔河相望,是国道307线的起点,海防公路由南至北穿港而过,朔黄电气化铁路直达陕西。

作为国家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惟一出海口,近年来黄骅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和众多船舶。距离黄骅港10多公里的海兴具备了大力发展修造船业的市场、区位、环境和资源等优势。去年以来,他们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修船行业进行了全面调研,重新定位,推进修船业“二次创业”,朝着建立修造船基地目标做了多方面努力。今年1月份,我市首个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已正式落户海兴县。

“以前,在黄骅港、天津港和唐山港作业的船只如果需要维修,最近只能去山东长岛。而从黄骅港到长岛要航行130多海里,一艘2000吨级船只一次往返就要消耗燃油2500多公斤。仅修理费用就多花费5万多元,而且修理时间更长。”刘家船厂总经理刘崇会说。

面对机遇,刘崇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他人合股投资500多万元,对刘家船厂进行升级改造。经过多方努力,今年初刘家船厂通过省船舶检验局评审,获得全市惟一的“大型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技术条件许可证”,终于完成了从“维修”到“制造”的蜕变。

超千吨货船 打开造船业崭新一页

今年4月份,日益壮大的刘家船厂终于吸引来第一份千吨级货船订单:黄骅鑫昊船舶有限公司找到他们,要求建造一艘吨位为1600吨的货船。

“这就像让一帮修自行车的,突然去造汽车。”订单来了,刘崇会却犯难了。虽然他已经在船舶修理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但造船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没有过硬的技术,就没有合格的产品。下扬州、奔福建……刘崇会每到一地,就迫不及待地游说。很快,一批“行家里手”被刘崇会的诚心和高薪打动,愿意帮助他实现“造船梦”。

设计图纸有了,技术人员和造船工到位了。今年7月,刘家船厂正式开始了沧州历史上第一艘千吨级货轮的建造之旅。本以为万事俱备,正准备大展宏图的刘崇会,却因为经验欠缺,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开工伊始,由于厂区没有对路面进行硬化处理,满载钢

材的货车刚下公路,就陷进了泥沙里。造船用钢板不但单块体积大,质量也非常重,根本无法用人力将这些钢板运送到四五百米外的船台。没办法,他们只能赶紧雇用大型吊车前来救援。从货车上将钢板一块块吊下来,再一块块转运到船台。一车钢板,他们足足用了半天的时间,才全部运送到位。为避免再出现“误车”的现象,刘家船厂赶紧对厂区路面进行了硬化处理。

老天爷似乎有意考验刘家船厂。开工时间不长,突然而至的大潮又将刘家船厂变成了一片泽国。办公室进水、枕木漂走、卷扬机被泡……造船工作被迫停止。为尽早恢复建造工程,刘崇会一边组织工人将漂出两三里地的枕木一块块捡回来,一边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对卷扬机进行淡水冲洗、晾晒、组装。尽管他们分秒必争,但这场大潮不但让刘崇会损失六七万元,也让工程整整停顿了一周。“我就没睡过一个好觉,总怕工程出问题。压力大呀!”那段时间,刘崇会白天一步不离地盯在工地上,就连每天晚上做梦都是工程上的事。

铺底、装龙骨、上外板……随着时间的流逝,长49.8、宽12、高3.5的“鑫昊78号”渐渐有了模样。刘崇会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经过驻船厂设计师、工程师、验船师及造船工日夜奋战,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今年12月份,刘家船厂终于成功完成造船任务。经检验,货船各项建造指标全部达到较高水平。河北省船舶检验局负责人表示,刘家船厂能当年投资、当年造船、当年见效益,难能可贵。

万吨巨轮 我们有能力打造

第一艘千吨级船舶顺利完工,让刘崇会信心百倍。他告诉记者,在建造“鑫昊78号”时,他有意识地培养本地造船技术人员,通过外地“行家里手”的悉心传授,刘家船厂有了一大批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本地技术人员。漳卫新河拓宽、清淤后,按照目前的经验、技术实力,刘家船厂有能力打造万吨巨轮。

“目前,刘家船厂第二艘千吨级货船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明年正月十五就能下水试航。在今后3年时间里,船厂年造船能力可达35艘,年维修船只150180艘。”刘崇会自豪地说,通过努力,刘家船厂要逐步成为全市修造船行业龙头,助推沧州船舶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鑫昊78号”货轮的建设,刘家船厂不但收到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给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刘崇会告诉记者,以前简单的维修工作不需要太多人手。“常年固定七八人,临时再找二三十人”就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当时船厂的人力需求。而如今,仅建造“鑫昊78号”就有40多名员工参与。维修船只高峰期,仅他们船厂就雇用村民200多人。工资最低的一个月也能达到3000多,最多的工种一个月工资可达六七千元。

今年40岁的刘庄子村民刘宝义和妻子同在刘家船厂打工,两人工资加起来每月近7000元。刘宝义以前外出打工,虽然每天很辛苦,但每月最多也就能拿2000元工资。去年8月份来到刘家船厂打工后,他就再也不愿意外出打工了。刘宝义告诉记者,刘家船厂离家仅1.5公里,每天上班、照顾家里两不误。在这里挣的工资也比在外打工多三分之一,最多时他曾经拿到过5000多元的工资。现在全村300多户人家,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人在这里打工。以前刘家船厂扩建时,村委会曾经号召村民集资入股,当时有些人没参与。如今,这些人看到船厂一年一个台阶,纷纷找到村委会要求入股。

刘家船厂不但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税收。据刘崇会介绍,今年他们年产值近2000万元,可为国家上缴利税200多万元。预计3年以后,每年可上缴利税近500万元。

现在,海兴县在漳卫新河西岸规划修造船产业园区,成立专门管委会,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他们表示,要利用国家扩大投资,进行中小河流域治理的机会,拓宽挖深漳卫新河下游,满足修造船产业发展需要。同时,确定了“以南为主,南北兼顾,南船北建,以南促北”的思路,南方把招商重点放在江苏、浙江、福建,下大力引进修造船企业;北方把招商重点锁定在天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目前,修造船基地有9家企业,已初具规模。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