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蓝色烟台足音铿锵

来源:北方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1:54:09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因海而生、依海而存的烟台,正迈出因海而兴的铿锵步伐。

站在岁末年初的门槛上,“蓝色项目”顺利推进、相继投产、逆势飘红的消息密集传来,成为铿锵步伐的有力佐证: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先后奠基、揭牌,蓝色烟台的科技支撑愈发牢固;西港区液体化工码头主体竣工、远期年运营5000万吨的龙口煤炭储备配送基地启动运营,蓝色烟台港口物流业再迈新步;大宇造船、莱佛士造船逆势飘红,临港产业在黄渤海湾畔强力崛起———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衔枚疾进,烟台正努力打造新的优势、借势借力加快发展。

跨越2009,烟台蓝色新征程高点起步。

■现场

撸起袖子 喊起号子

——渤海湾畔百舸竞发

【镜头一】

19日上午,大宇造船海洋山东有限公司组装车间工人姜传修准时来到组装岗位,开始“三班制”工作。他与工友们进入“三班制”生产已有50天。大宇造船副总经理李丙华告诉记者:1-11月,大宇造船产值已达3.5亿美元。预计到年底,船厂即可收回建厂成本。

在合龙场施工现场,900吨起重吊将涂装后的船分段一一进行“缝合”,整个生产基地一片繁忙。李丙华说,在烟台的支持下,大宇造船调整了产品结构,先后安装了两台起重能力分别为900吨和450吨的“龙门吊”,年产船分段能力提高到30万吨,重新回接了之前因产能不足而丢失的订单。

一个船企发展的背后,是一个产业的逆势崛起。目前,船舶制造正跃升为烟台新的增长点:1-9月,规模以上船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2亿元,增长72.5%

【镜头二】

烟台港口物流业,迎来一件盛事。

18日上午,龙口港码头,一台正在作业的配煤设备,吸引了400多位煤炭业从业人士的目光。当日,山东省首个煤炭战略储备基地———龙口煤炭储备配送基地正式启动运营。这个由龙口矿业集团公司控股、龙口港集团公司参股成立的,山东省规划的煤炭储备配送示范性基地,最终将形成年煤炭运营量5000万吨规模,配送范围覆盖烟威青潍四地。

“龙口基地将采用卖———补———储备战略模式,实现动态安全的煤炭战略储备。”龙矿集团董事长宋子安介绍说,龙口煤炭储备配送基地的启动,可为烟台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撑,并助推烟台规划建设的两个亿吨港区之一———龙口港区的发展。

【镜头三】

菊芋,俗称鬼子姜;鱼皮,普通的海产品下脚料。两者相加,变身高科技产品———“陆海一号”。

“科技,是东方海洋发展的动力。”在东方海洋公司大厅里,副总经理赵玉山感慨地说:海洋产业要走科技创新的路子,才能在蓝色经济中拓展出更大空间。

时光回到812日: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与东方海洋联手发布“陆海一号”研制成功———由菊芋提取的菊粉与深海鱼皮加工而成的“陆海一号”,成为富硒胶原蛋白的高附加值新产品,可有效提高肌体免疫力。”此前,由其自主研发的“901”、“东方2号”、“东方3号”海带新品种,一举拿下全国通过审定的4个海带新品种的三席,并向全国推广。

东方海洋的追求,正是“蓝色烟台”的追求。目前,烟台500多家涉海企业中,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已达95家。市科技局农社科副科长丁富国表示:“烟台科技兴海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迈得大。”

■纵深

借大势 谋大事 ———

重大机遇下的“蓝色革命”

一个个现场、一组组镜头,组成的是一幅蓝色经济扬帆启航的壮观场面。

眼下,在蜿蜒的金海岸上,从烟台山下到莱州湾畔,从烟台港口到海阳金沙滩,一股蓝色浪潮正在涌动:龙口,明确提出把港口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火车头”、临港产业的“孵化器”,着力构建港口与城市一体、互促共赢的发展格局;海阳市围绕核电项目,努力拉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6年后有望催生一个产值达到200亿元的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高新区, (下转第三版)听,蓝色烟台足音铿锵(上接第一版)致力于打造蓝色创新高地,5年内区内研发园、孵化器总面积将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

任何一个好战略,都是干出来、创出来的。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市科学发展观摩会议上,市委书记孙永春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三大战略正在加紧实施,烟台一定要抓住机遇,找准位置,借势借力加快发展。2009,烟台积极主动地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继市蓝色经济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蓝色经济推进协调小组、蓝色经济区建设推进办公室相继成立后,蓝色经济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也于前不久正式组建。“目前,《关于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正式出台,总体规划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绚丽的蓝色梦想,正在烟台点燃。”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李杰说:“烟台将借势借力,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蓝色经济发展先行区。”

锁定目标,烟台借势借力,壮大蓝色产业。目前,全市传统渔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核电、造船、石化等临港、涉海产业风生水起。其中,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优势明显,海洋平台订单占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25%,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至2015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将达45万吨、船舶制造能力达到550万载重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洋工程装备和特种船舶制造基地。

锁定目标,烟台借势借力,点燃港口“引擎”。今年,共安排港口项目18个,计划投资22.84亿元,规划了一批大型码头。目前,西港区通用码头等8个列入重点调度的港口项目进展顺利,芝罘湾港区三突堤集装箱码头工程主体完工。前三季度,全市港口共实现货物吞吐量12577万吨,同比增长11.8%

锁定目标,烟台借势借力,还突出创新理念、高扬开放大旗。围绕央企、国内外500强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快“三个引进”力度,海洋科教和人才体系建设力度空前加大。830日,烟台与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烟台大学签订全面科技合作意向书,与中科院沈阳分院、中科院北京分院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此后,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也先后奠基、揭牌……踩着创新与开放的节拍,蓝色烟台正衔枚疾进。

深度开发海洋、高效利用海岸、科学开发海岛、统筹发展海陆———烟台抢抓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一路引领蓝色大潮的强劲脉动,力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创出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的路子,作出应有的贡献。

■评说

往深处做 往高处走

———海洋与陆地的深情拥抱

“不论是看数字,还是看项目,烟台的蓝色答卷都相当出彩。”

鲁东大学蓝色经济研究所所长刘良忠说,回望2009,烟台蓝色经济实现了逆势飘红,“蓝色项目”建设更是令人振奋。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以海洋经济为基础的蓝色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强大力量。挺立潮头的大国,无一不是海洋大国,比如美国80%GDP受海洋经济、海岸经济驱动,75%的就业率与海洋经济有关。刘良忠认为,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烟台无论是从区位、资源优势看,还是从产业条件、工作基础看,都应抢占先机、走在前面。“2009年,烟台抓住‘蓝色机遇’,无论是蓝色产业还是港口等事关蓝色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发展迅速、推进迅速,特别是海阳核电、西港区等建设的加速推进,更是为未来蓝色烟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蓝色经济强调海陆统筹、一体推进,并在海陆统筹中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2009年,烟台正是从海陆联动的视角谋划和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把1.37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与909公里的海岸线、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和建设。对此,专家认为,今后烟台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坚持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海陆产业统筹发展、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以科技为引领、岸线为纽带、园区为支撑,努力打造蓝色经济隆起带,在海陆互动中实现“双赢”,真正创出烟台特色,走出烟台路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若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烟台,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和山东省的政策优势,放大区位效应,拓展城市腹地和开放空间,区域竞争力将显著增强。”刘良忠认为,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九大核心区中,烟台占三席,即丁字湾海上新城、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和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只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烟台蓝色经济发展就大有可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