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1:55:18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当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减弱,近距离感触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有如春风扑面——

11 个月,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完成 1842.5 亿元,同比增长 19.75%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90.9亿元,同比增长 15.8% ;完成全部税收收入 124.3亿元,同比增长 115.4%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8强中,青岛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增速居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居前二位。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青岛开发区工委(黄岛区委)书记、管委主任姜杰说:“今年以来,我们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青岛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两大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

坚持科学发展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对于产业集群,青岛开发区有自己的理解与实践,而且也是最大受益者。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产业集群成为青岛开发区厚积薄发的宝贵经验,也是这个区坚持科学发展,加速产业升级转型的生动写照。

早在几年前,青岛开发区在海尔、海信、澳柯玛等行业巨头的带动下,家电电子产业可谓一枝独秀,但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所显现的弊端越来越突出。2002 年,以青岛港重心“西移”为标志,青岛开发区全面开启了由以家电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向以汽车、造船、海洋工程、石化等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重化工业的转型升级。

几年来,中石化、上汽通用五菱、福田重工、 中海油、 中石油、中船重工等一大批国内外相关行业里的领军者纷纷落户,投资项目规模累计超过 1000亿元。 青岛开发区的产业优势迅速提升。之后,这个区充分发挥龙头项目的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培育起了家电电子、港口、石化、汽车、造修船和海洋工程等“六大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集群”已是青岛开发区的立区之本,也使这个区迅速步入了重化工业时代。

一场空前的国际金融危机,验证了青岛开发区实施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但同样也使青岛开发区深刻认识到,现代服务业对经济转型的重要性。

姜杰说:“现代产业体系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才能加快实现青岛开发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其实早在两年前,青岛开发区就已经把产业集群、 高科技产业、 现代服务业以及循环经济,确定为未来几年重点打造的“四大经济亮点”,也是这个区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抓手。

今年12 月份,一期总投资 1.5亿美元的青岛欧洲大饭店项目正式落户。在此之前,总投资 30 亿元的海上嘉年华项目开工建设。目前,青岛的西海岸旅游业已经成为青岛旅游格局中的高端一极。依据现代制造业优势,这个区还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美国普洛斯、丹麦马士基、香港招商局、中国中远等数百家国内外著名物流公司入驻, 30 多个重点服务外包项目纷纷落户与投产, 30 多家中外金融机构聚集于此,是全省同级别区市中拥有金融机构最多的区域之一。

“发展服务经济,并不是忽略第二产业来突出第三产业。我们不仅不放弃第二产业,而是要使第二产业实现升级。”

如何实现第二产业的升级?青岛开发区给出的答案是——自主创新。

2007年,在造船、汽车等产业集群已具备相当规模之际,青岛开发区即按照“存量靠转型,增量靠创新”的思路,适时提出了加速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双十高”工程。两年来,青岛开发区累计引进各类科技项目 53 个。 这些项目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使青岛开发区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高科技产业结构已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家电电子行业,扩展到汽车、 造船、海洋工程、石化等多个行业领域。今年前10个月,全区完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达到 1036 亿元,同比增长 19.9%

经济转型与制度建设从来如影随形。一直以来,青岛开发区在以改革创新推动结构调整的道路上不断进行着探索和实践。眼下,一个新的机遇将为这个区的经济转型提供强大“动力之源”。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创发展新优势

一年前,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出台,全省选择了两个开发区进行试点,青岛开发区位列其中。

省委省政府对青岛开发区的试点工作要求十分明确——方向和重点主要在港口与开发区联动、完善大通关机制、创新保税港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优化政务和服务环境、建立开发型经济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试验和探索。

作为国家首批沿海 14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青岛开发区充分发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特殊区位优势,积累了较强经济实力。同时,精简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将为实行综合改革试点提供完备的功能基础。 1992 年以来,这个区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实行“一个党委统一领导,开发区管委会和黄岛区政府职能分开、领导职数分设,机构设置分设运作”的管理体制。目前,青岛开发区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具备了单一开发区与所在地行政区各自独立不可比拟的特殊优势。近几年,这个区在国有资本改制、市政公用事业企业改革、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经验。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曹新教授说,“青岛开发区在青岛乃至山东地位特殊,深化青岛开发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推动整个青岛和山东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意义重大。”

尽管重任在肩,却也信心十足。如何借助这次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增创发展新优势,是青岛开发区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省委省政府寄予的厚望。

青岛开发区的构想是,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政策叠加功能,更好地发挥开放型经济功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特殊功能区为核心,带动总面积274平方公里的黄岛区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圈;以黄岛口岸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辐射面积约7500平方公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索建立区区、区港联动“大通关”运作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教研室主任竹立教授说,“ 青岛开发区内有五区一港,功能政策比较集中,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在发展定位上一定要高,眼界和思路再开阔一些,用5-10 年的时间,再造一个新青岛。”

历来坚持改革创新优良传统的青岛开发区,再一次被推到了全省改革开放大潮的浪尖之上。而山东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则让这一使命骤然加重。在这一战略实施的背景之下,青岛开发区的科学发展之路,该何去何从?

抢占战略制高点打造“蓝色经济”先行区

在山东省对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刚刚作出战略部署之际,青岛开发区即已经涌动起了强烈的“蓝色”发展冲动。

建设蓝色经济区,青岛开发区产业优势十分突出。近几年,青岛开发区围绕胶州湾潜心培育起的港口、石化、海洋工程、船舶等“蓝色”产业集群,不但成为拉动西海岸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也成为青岛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要依托。

“青岛开发区作为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桥头堡和正在打造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核心区,理应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建设中率先突破”,姜杰表示。

青岛开发区认为,“突破”首先要做到发展思路的突破,抢占科学发展的制高点。要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积极融入到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去。在发展中,做到规划对接、陆海统筹、产业高端、 港区联动、 生态文明和体制创新。规划对接,即抢占规划战略制高点,搞好与“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规划和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等重要规划的对接;陆海统筹,即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推动海陆一体化发展;产业高端,即明确发展重点,统筹兼顾现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推动六大产业集群;港区联动,即充分发挥区域功能和毗邻日韩优势,推动多区港联动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生态文明,即牢固树立生态海洋、和谐海洋的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体制创新,即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先行先试优势,以开展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争取成为“多区港联动”模式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青岛开发区表示,“突破”还要坚持在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上实现突破,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在继续大力引进“高、精、尖”项目,做大做强港口、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修船、海洋工程等六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滨海旅游、服务外包、创意文化、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抢占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产业格局的重要位置,打造区域性的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国家级的石化产业基地和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国内重要的创意产业基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北方最佳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世界级的家电电子制造基地、 造修船基地和海洋工程制造基地。

极具发展前景的是,青岛开发区业已形成的“六大产业集群”,正是实施“蓝色战略”的主导产业。而区内的海洋工程、船舶等产业集群尽管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能量才刚刚开始释放。青岛开发区将着眼于山东省和青岛市的长远发展,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机遇,构建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的平台,努力提前跨入全国最好开发区行列。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