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海禁”?

来源:国家海洋局新闻信息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1:44 
如果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船桨算起,我国有长达七八千年的航海文明史。但是,15世纪以后,我们的航海文明衰竭了,当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的航海活动却消失了。导致中国航海文明走向灭亡的,便是延续长达数个世纪的“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的起因是元朝末年在我国北方海域出现的来自日本的海盗——倭寇的侵扰。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了巩固朱氏江山,建国之初,就下了“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严禁民间与海外诸国发生商贸往来,而且禁止民间使用“番货”,除不许贩卖番货外,现有的存货,限在3个月内尽数销毁。朱元璋认为可以通过阻绝民间海上往来,保证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朝廷的海禁政策不断地被重申,改朝换代时,新皇帝必做的一件事,是再下一道禁海令。但是,一边是海禁越来越严,另一边是因海禁而起的民间走私活动则日益蔓延,更由于朝廷的镇压,民间的走私活动演变成武装走私,反过来又促使朝廷加大海禁力度。
到了清王朝建立,由于海上武装反清持续了很长时间,郑成功曾三次从海上进攻江浙及长江下游,并占据台湾岛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给清王朝造成很大的威胁。于是,清廷的海禁政策比明朝更加严厉。
清初曾两次下达禁海令,但收效不大,于是提出“迁海”政策。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正式下令“迁海”,凡沿海居民,一律迁到朝廷所设边界以内三十里,三十里以外的地方,烧毁一切可供生存、航海的工具。朝廷前后三次下令迁海,导致北起山东半岛,南到珠江三角洲的广大沿海地区,数千里地区荒无人烟,海上没有片帆只船,我国航海、造船业,至此遭到了灭顶之灾。
明清两代绵延数百年的海禁政策,导致我国的航海业一蹶不振。出现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极端的封闭性,尤其当西方殖民主义入侵时,为了苟延残喘,海禁最终演化成闭关锁国,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乃至中华文明便被葬送了。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