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一场自上而下的环保运动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1:59:10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距离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只剩下一个多月,各国政府谈判代表团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奋战到底。全世界所有的环境NGO也开足马力,举办各种活动向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的知识。可是中国老百姓对于这个话题似乎并不感冒,气候变化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距尚远。

公众的紧迫感

地球表面温度在最近这100年来上升了0.74℃,而地球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则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上升到了现在的380ppm左右,这两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对本刊记者说,问题在于,这两个变化是否互为因果。

丁一汇院士介绍说,1860年以前全世界只有4个气象观测站,收集到的数据肯定不全面,要想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对全球气候进行总结和预测,只能把各种因素加在一起推算。影响气候的不光是二氧化碳这类温室气体的浓度,还包括太阳光的强度、地球的轨道参数、云量、冰雪对阳光的反射等许多因素。比如,根据米兰科维奇(Milankovitch)的循环理论,由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地球气候每10万年经历一次冰期/间冰期循环。目前地球正处于间冰期内,但根据最新研究,其向冰期演变的冷却趋势不会减缓现代的全球变暖,至少在3万年之内,地球不会进入下一个冰河期。

这些结论都是根据不同的气候模式推算出来的。丁一汇告诉记者,气候模式的基础是一套描述地球系统特征的物理定律和数学方程组,它们是被完全证明和公认的。现代气候模式在重现和复制古代气候,以及模拟和复制现代气候等方面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IPCC正是根据这些气候模式的推算得出结论说,近100年的气候变化是自然波动与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而近50年的全球变暖则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这个结论虽有局部争议,但总体上已经在科学界达成了共识,正是这种共识导致了国际上政治层面的重大决策,即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

丁一汇所说的IPCC全称叫做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成立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包括来自全世界的2000多名顶尖科学家。迄今为止IPCC一共发表了4份研究报告,丁一汇是前两份报告起草委员会的共同主席和副主席,主持了IPCC10年的研究工作,深知其中甘苦。

全球变暖很难引起公众重视,因为地球气候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丁一汇说,“IPCC担心的是人类活动加快了变暖的速度,以至于地球生态环境来不及适应这种变化,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要知道,现代气候变化的速率比地质年代快了1000~1万倍!

那么,究竟升温几度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答案只能通过严格的科学计算才能知道。欧盟科学家提出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升温幅度不超过2℃,这个目标已经得到了不少国家认同。但是,100年上升2℃这样的升温速度超过了一般人的日常经验,很难引起共鸣。所以,虽然IPCC4份报告语气越来越激烈,提出的警告也越来越急迫,但公众的紧迫感仍然严重滞后。

对于中国公众而言,因为中国媒体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报道几乎全都来自国外科学家的研究,中国老百姓对于那些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往往缺乏切身的体会。

《科学新闻》杂志主编贾鹤鹏曾经对中国的党报和市场报在2005年初、年中和年末这3段时间里的气候变化报道的数量和内容做过一次调查统计,代表官方意见的《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的报道篇幅加起来高达134篇,而代表市场口味的《新京报》却只有14篇,如果再考虑到《新京报》版面数量比前者要多很多,这种差别就更加显著。这一趋势甚至一直延续到了2007年。贾鹤鹏分析了20072月的气候变化报道情况,《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的报道总数为39篇,《新京报》则只有4篇,差距依然悬殊。

与中国的情况相反,英国著名的市场化独立报纸《卫报》报道气候变化的大团队一共有25人,其中有6个记者更是专职于此。

英国牛津大学格林学院院长、资深媒体研究者帕迪·柯尔特(Paddy Coulter)曾经做过一个横向比较,他对比了2008年上半年中国、加纳和挪威关于气候变化的媒体报道数量和内容,发现中国报道的消息来源大都是政府官员,比来自企业家的要多近一倍,更是科学家的5倍之多!相比之下,来自个人或者社区的消息几乎没有。加纳则是绝大多数消息均来自国际媒体,产自本国的气候变化报道几乎找不到。而在挪威,占第一位的消息来源是科学家,其次才是官员,来自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消息也都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柯尔特得出结论说,中、加两国的民众都没有把气候变化当做头等大事来看待,因为这件事在中、加两国均缺乏当地视角,只能自上而下地灌输,其效果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为改变这一状况,西方政府和国际环保组织不断加大力度资助发展中国家的记者前往国外进行相关报道。近两年来,欧洲政府和国际NGO还不断资助中国记者前往国外考察当地的气候研究和新能源发展,本刊记者日前就接受了挪威外交部的邀请,前往这个北欧小国考察了当地的气候变化研究现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