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即使世界经济明年企稳回升,由于运力过剩和船舶市场的滞后性,船舶市场的萧条将持续较长时期,预计未来2-3年,有效需求不足仍将是船舶工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12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2009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高级海事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船舶市场复苏滞后航运市场
在当前市场萧条的情况下,今年1-10月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1911万载重吨,大幅超过日本、韩国。新接订单中,有1/3是由进出口银行提供买方信贷给予支持的。另外,船舶产业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以多种形式与造船企业合作解决撤单和弃船问题,缓解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
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船厂手持船舶订单排到2011年,在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手持订单持续下降的形势下,船舶企业面临开工不足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特别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但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朱宏任指出,“而船舶工业生产周期长,船舶市场复苏将滞后于世界经济贸易和航运市场。”
朱宏任认为,我国船舶工业保增长、调结构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今后几年世界造船市场需求形势依然严峻。
按照《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前船舶出口买主信贷投放、在建船舶抵押融资、船舶产业投资基金运作、加大船舶工业技术改造和科研开发的支持等都已开始实施。
朱宏任透露,为支持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加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促进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报废更新实施》的指导意见、鼓励购买弃船政策、规范拆船业发展的意见等正在研究制定中,不日将陆续出台。
造船业面临结构和市场调整
朱宏任认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造船能力快速扩张,初步估计将达到2亿吨左右,即使未来船舶市场复苏,年均需求也很难达到2003-2008年间1.56亿吨的平均水平,未来几年的国际市场竞争将非常激烈。
“世界性造船产能过剩矛盾凸显,世界船舶工业将进入调整期。”朱宏任指出,国际市场对船舶安全、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国际海事组织不断推出新的规范、标准,给船舶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发达造船国家加大科研开发力度,积极推动新规范标准的出台,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拉大了与新兴造船国家的技术差距。
目前,世界船舶工业形成了韩、日、中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朱宏任介绍,从世界船舶工业历史演变规律看,在市场低潮阶段,也往往是世界造船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日本造船业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快速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跃居世界第一,而韩国造船业是在两次石油危机中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并且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新的造船王国。
“世界造船中心也将加快转移,一些发达造船国家由于成本等因素将进一步退出主流船舶市场,而中国船舶工业所具有的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综合比较优势将更加突出。”朱宏任说,“中国船舶工业还有很大潜力和提升空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船舶工业来说既是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更是千载难逢的升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