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造船行业的寒冬远没有过去,两三年后,情况可能会更糟。”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世界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但国内造船能力严重过剩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迅速缓解,造船业仍然面临接船难、交船难、融资难的“三难”局面,造船产品同质性太强,引发低价竞争,造船行业复苏之路还很漫长。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业完工量居世界第二位,为2778万载重吨,占全球市场31.2%,仅次于韩国,而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分别为1692万载重吨和19240万载重吨,分别占全球市场70.2%和37.6%,均居世界首位。尽管成交量适度放大,但是新船价格持续下跌,因此造船市场整体上仍处于衰退和萧条期。据了解,国内船舶企业的订单绝大部分都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签订的,交船日期大多在2012年以前,所以对一些大型船厂来说,接下来的两年仍然不愁没活干。“但是,如果还没有新的订单进来,更大的困难在2012年左右就会到来,那时才是船舶行业真正经受考验的时候。”王锦连表示。
一方面接船难、交船难、融资难的局面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中国船舶工业仍面临着结构调整的严峻考验,产能过剩依然严重。目前船舶行业过剩产能在1600万吨左右,约占总产能的1/4;船用配套发展相对滞后;普通船型制造能力扩张过度,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研制能力不强;行业新规范、新标准的制定没有跟上。同时,造船企业开工率不足且产品同质性太强,也引发了低价竞争,挤压着企业的利润。此外,与国际上主要造船国家的竞争激烈也日益激烈。
“面对即将到来的严峻时刻,有关各方一定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树立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的信心。”王锦连说,有关部门要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是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当前工作的主攻方向。船舶企业要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策略。加强与船东的联系,努力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先进船型,满足船东的需求,切实降低成本,这是当前参与竞争的关键所在。做好应对国际海事组织近几年出台的各项新规范、新标准的准备和培训工作。加强造船、配套企业、设计院所的互相支持、互相协调,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加强与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的合作和交流,促进我国船舶工业的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