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区秦楼街道四大产业描绘“蓝色地图”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处于日照蓝色“核心”的东港区秦楼街道,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契机,高点定位,科学谋划,统筹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楼宇经济、民俗旅游、近海养殖、高新产业为龙头的蓝色产业隆起带。
秦楼街道,日照海滨的一颗蓝色明珠,在日照市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近年来,秦楼街道依托临海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秦楼街道海洋产业年产值已近20亿元,占GDP的80.1%,蓝色经济已经成为该街道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2008年该街道地方财政税收都以50%的速度增长,今年该街道又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全面完成税收计划,招商引资考核到位资金5.2亿元,同比增长80%。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该街道经济社会的强势增长,无不得益于在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日照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大盘”中的精确定位和科学谋划,并逐渐形成了以楼宇经济、民俗旅游、近海养殖、大学科技为主的四大蓝色经济支柱。
蓝色地图 融入城市“核心”
善奕者谋势。该街道积极在山东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日照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大盘”中,精确定位,谋划发展之路。“秦楼不仅仅是城市中心,更要积极融入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产业‘核心’。”街道党委书记迟玉国告诉记者。该街道针对辖区内城市、农村、渔村兼具,产业区域化特征明显的实际,科学规划了城市建成区、城市开发区、生态保护区、沿海旅游线和楼宇商贸线“三区二线”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根据市区发展整体规划,出台了发展“海洋经济、大学经济、楼宇经济、金融中心、文化中心、高新技术”六大产业基地的“产业路线图”。
“三区二线”和“六大产业基地”规划,使该街道各大产业的区域分布、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更加明晰。通过在不同“区、线”实施分类指导,各产业日益得到“融会贯通”:滨海旅游向茶园旅游延伸、海水养殖向观光渔业延伸、高新产业向海洋产业延伸、城市服务向乡村延伸……一个关联紧密、集聚优势明显的蓝色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楼宇经济 秦楼的“垂直提款机”
作为日照市城市经济中心区和日照市黄金海岸所在地,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秦楼成了日照市地价最贵的地方。作为日照市生态宜居的中心区域,不能发展大工业是其必然。如何借力驻地和临港优势,拓展发展的空间?成为秦楼街道上下求索的重要课题。
“上海出现月税收达到亿元“月亿楼”,青岛市市南区税收过千万元的楼宇达到20多座,为什么我们不能发展楼宇经济?我们街道辖区内有日照国际大厦、锦华大厦等高层商务写字楼,全市重要金融机构和行政审批机构也集中于此,加之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善,非常适合发展楼宇经济。”说起发展楼宇经济的过程来,街道党委书记迟玉国对记者是如数家珍。
向蓝天“要”空间,打造“站立的临港开发区”。该街道把“筑巢引凤”和“借巢孵卵”巧妙结合,采用主动介入、服务诱导、招商开发、出租出售等措施,为域内楼宇“拉”来了嘉宏伟业、五矿国际公司等200余家企业总部和商务中心,其中港口物流、航运商务等临港企业占到了入驻企业的82%,蓝色楼宇已初具规模。
秦楼,得惠于“楼”。 不建厂不冒烟,今年9个月楼宇经济实现税收4600余万元,其中,仅日照国际大厦就年实现地方税收1000余万元,相当于投资亿元的大型企业的效益。楼宇经济已占据了该街道经济的大半江山,成为名副其实的“垂直提款机”。
秦楼,不但尝到了楼的“甜头”,“楼宇经”也越念越细,越念越精。该街道成立楼宇产业办公室,“一条龙”跟踪服务模式让入驻企业享受“贵宾礼遇”。楼宇党支部和秦楼商会的成立,让企业有了资源共享、互补优势、抱团闯市场的平台,产业聚集效应显现。
据了解,该街道正加紧建设深圳软件园、樱园大厦等4 家投资过亿元的商务楼宇。建成后,将和现有的国际大厦、锦华大厦、清大华创等组成九大商贸楼宇平台,一个新市区蓝色楼宇群正茁壮成长。
民俗旅游 秦楼的“蓝色名片”
蓝天、碧海、金沙滩,秦楼街道17.5公里的海岸线已完全融入日照旅游大格局,成为该街道的“蓝色名片”。
据悉,目前秦楼街道有15个民俗旅游村,2600余民俗旅游户,8万多张床位,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桃花岛观海、李家台赶海等各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成为全国最大的民俗旅游基地。
自强的秦楼人仍不满足,不断探索民俗旅游发展新模式。针对今年发达地区游客和自驾车游客迅猛增多的特点,大力发展“体验式”度假游,开发了农民画、黑陶等近百种民俗旅游产品,有机融合生态、文化、民俗因素,推出了织网捕鱼、赶海垂钓、篝火晚会、千人拉大网等特色旅游项目,实现了游客从“看海”到“玩海”的转变。
据介绍,为了规范和净化旅游市场,该街道先后成立民俗旅游协会和旅游接待中心,按照“统一接待、统一价格、统一菜谱、统一结算、统一推介”的“五统一”管理方法,旅游接待不断规范;在旅游旺季,该街道近百名机关干部在各旅游景点全天候“贴身”服务,有效维护了旅游秩序。
据悉,该街道今年已接待游客1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57%和60%,民俗旅游呈现出“质效双优”的喜人局面。
海水养殖 秦楼的“蓝色牧场”
秦楼街道有26个渔业村,3000多养殖户,10万亩浅海养殖区,养殖规模效益占整个日照市的80%以上。
在秦楼浅海养殖区,记者看到,海水清澈干净,海面养龙须菜,中间挂扇贝、贻贝,海底播海参、鲍鱼……形成了立体的海洋食物链。优良和谐的海珍品生长环境,在生态平衡中提高了复养指数和单位经济效益。据了解,今年该街道水产养殖总产值将突破6亿元,立体生态的“蓝色牧场”让养殖户赚得盆盈钵满。
近年来,该街道还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水养殖资源,结合滨海风情旅游开发,引导渔业村和养殖户兴办以渔业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休闲渔业,提高渔业附加值。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游客纷沓而至,人欢鱼跃,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
同时,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拉伸渔业经济产业链。目前已有水产加工企业50余家,水产贸易户200余户,生产的冻章鱼、干制海参等水产品,出口到俄罗斯、韩国、乌克兰等十几个国家。
从出海打渔到耕海牧渔,从粗放捕捞到集约用海,思路一变天地宽,秦楼渔业在生态化、集约化的美丽嬗变中走出了资源持续利用、效益不断增长的蓝色新航线。
高新产业 秦楼的“动力引擎”
作为日照大学科技园的驻地街道,秦楼辖区内集聚了8大高校、6万大学生和1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该街道积极服务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搭建校街“联姻”开发合作平台,努力把大学人才的“智能”转化为秦楼发展的“动能”。依托该街道10万亩海水养殖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水产学院、日照水产研究所等海洋科研单位的环境监测与治理、名贵水产养殖等技术得到加速转化,成为秦楼渔业发展的新引擎,日照海事学院已成为该街道高素质专业化航海人才的培养基地。
为了吸引更多的高新企业,秦楼创设了街道“高新创业基地”,优越的科技创业环境,吸引了清大华创科技孵化中心、中石油科研所等高新企业纷纷入驻秦楼。以企引企,56家高新技术企业与清大华创科技孵化器达成入驻意向,产业雪球越滚越大……
大学科技、高新企业、海洋科研三大科技板块的“集聚”, 形成聚合发展效应,一个以高新产业为主导的蓝色“硅谷”日益壮大。
“绿色保障” 拓展蓝色空间
“楼宇企业纷纷入驻,看中的是这里优越的办公环境;滨海旅游蓬勃发展,靠的是优美的自然环境;每天几十万斤的养殖贻贝被抢购一空,买的是清洁的海洋环境……蓝色经济离不开“绿色保障”,环境越好,我们越要珍惜。”秦楼街道党委书记迟玉国表示。
据记者了解,在该街道,一个在90年代以烧制粘土红砖而闻名全省的苏家村,陆续拆除了年收入400余万元的8座砖厂,土地实现了复垦,现在已发展成了千亩茶园。海边种树,丝山播绿,每年绿化面积七千余亩;“村企合作”、“合村并居”,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拆违清障、清洁家园,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从不起眼的海边小乡到镇域经济全市第一的经济强街,秦楼街道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天更蓝、海更绿、空气更清新,环境比较优势更加突出,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秦楼的路越走越宽。
秦楼,临海弄潮,以海强街,一个海陆统筹、生态和谐、科学发展的“蓝色秦楼”正在崛起。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