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使命叠加 滨州迎来大发展黄金发展期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黄三角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滨州作为黄三角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把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双重使命叠加,滨州迎来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黄金发展期。
同时,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是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经济带的接合部。滨州发展蓝色经济条件得天独厚:240公里海岸线,渔业稳步发展,港口及临港交通设施日臻完善,海洋化工更是遍地“开花”。
滨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立足区域特色和海洋资源优势,以北海新区为核心,以无棣县和沾化县为前沿,突出重点区域、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促进蓝色经济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相融合。
其实,滨州市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早有主张。早在2007年5月,滨州市在北部沿海规划出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发展区域,命名为“北海新区”。2008年,市委、市政府又以战略眼光,振兴滨州新的经济板块,作出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北海新区的重大决策。
据了解,北海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义盐化工、油化工、造船、生态能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以滨州海洋化工、滨化海源盐化、金华盐化、魏桥盐化为主体的一大批盐及盐化工项目迅速崛起,呈现出“盐业开发全面推进,溴素企业陆续投产,精细化工破题上路”的发展格局;以套尔河沿岸为基础的造船业迅速兴起,滨州中盛、津滨船舶重工、长胜造船、舟山船舶修造等十几家造船企业和多个配套项目纷纷落户新区;海水冷却发电、风力发电、废弃物利用的环保型超临界火力发电项目已在实施中。
滨州市委、市政府对于蓝色经济中长期发展做出的战略性部署,预计到2015年,蓝色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38%以上;到2020年,蓝色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争取达到50%以上,更加凸显出陆海优势,真正形成海陆合理布局,优势互补的循环经济。通过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严守环境保护关口,建设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带动滨州蓝色经济腾飞。
今年9月,滨州市提出要立足区域特色和海洋资源优势,优先加快推进核心区和前沿建设,着力培植发展海洋化工、生态能源、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港口物流等七大产业基地。
产业之一海洋渔业
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提升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海产品专业化市场建设,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大力培植海洋渔业。
产业之二海洋化工业
充分发挥原盐资源、盐卤资源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盐化工、油气化工、精细化工,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高端产业聚集区。
产业之三滨海旅游业
大力培植滨海 旅 游业。依托滨海湿地、贝壳堤自然保护区、芦苇湿地、防潮大堤、黄河岛湿地公园和入海河流,突出黄河三角洲原始地形地貌、野生动植物特色,结合文化旅游和农业观光采摘游,努力打造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滨海旅游品牌,建设京津冀都市圈和省会城市群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产业之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培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国内知名海洋科研机构和院校,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微量元素提取、海珍品育苗、海洋工程材料、海洋能利用等产业,抢占海洋高新技术制高点。
产业之五生态能源产业
大力培植滨海生态能源产业。发挥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丰富,未利用土地多,海水冷却,煤炭运输便利的优势,以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能源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高效能火电热电联产、太阳能和地热能利用。同时,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快潮汐能、波浪sH iD能、核电等新能源的利用。围绕促进生态电源建设和保障电力供应,合理规划和加快电网建设。
产业之六涉海装备制造业
大力培植涉海装备制造业。以中小船舶制造与拆修、风力发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及其零部件为重点,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建设全省涉海装备制造业基地。
产业之七海洋交通物流
以建设环渤海区域物流中心、鲁西货物通道为目标,走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道路,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和海上运输,加快物流载体建设,大力培植海洋交通物流业。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