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寰:中国铁路提速不效仿美日

来源:魏艳   发布时间:2015-05-21 02:00:02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傅志寰院士发言

921上午,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60年成就座谈会”,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工程科技及重大工程项目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出席并发表报告,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主持座谈会,副院长邬贺铨、副院长刘德培、副院长旭日干、原副院长王淀佐等近20位国内知名院士出席并发言。

以下为中国工程院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傅志寰院士发言全文:
今年是伟大祖国60华诞,60年沧桑巨变使我们这些龙的传人感到自豪,关于铁路刚才讲不少了,不想重复。这么多年来,铁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是这些变化的推动者也是见证人,但是铁路发展并不是一路先行的,甚至在一段时间是滞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由于公路、民航的迅速发展,铁路在运输市场所占的份额持续下滑,面临了严重的挑战,铁路提速就提出来了,铁道部深深感觉到压力,认识到运输速度再不提高就要丧失竞争能力,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当时有人提出来应该走发达国家铁路现代化之路,修建高速铁路,当时我们已经提出来要建高速铁路,但是遇到很多困难。
第一、资金问题。那时候铁路建设开始是由国家投资的,后来资金不足。新线建设每年不到200公里,我们都知道高速铁路的造价很高,当时情况下,走建高速铁路的路子是不现实的,主要是没有钱。唯一的可行方案,就是对于既有线进行技术改造。
第二、技术工程的复杂性。中国铁路运输强度是世界之最,这不是今天,20年前就是世界之最,干线能力十分紧张,不同等级的列车在同一条铁路线上既开行客运列车,还要开行大量的重载货物列车,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提速的。举一个例子,高速公路之所以跑得快,因为没有拖拉机和自行车。我们现在由于铁路运能十分紧张,客货混跑。
第三、自身技术储备不足。对于中国铁路这样大规模连续提速工程来说,我们不可能单纯依靠引进,因为我们承担不了高昂的价格,当时也缺少外汇。可喜的是当时我们看到中国铁路工业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并相信自己有能力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第四、多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虽然不断发展,但是事故还是接连不断,重大伤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还提速,曾引起过争议,有人提出中国铁路这套设备现在安全还很难保证,提速出了事故谁负责。的确,我们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经过反复研究,最终铁道部还是做出了实施提速的决策。面临这么多难题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依靠创新解决难题。
由于资金有限,我们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提速的有限目标,不盲目追求最高速度,当时最高速度100公里,准备提到140160,特别的到200,重点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确保安全,以挖掘设备潜力为主,不搞大的土木工程。我们认识到在没有钱,缺乏技术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提速只有走改革创新之路,创新有三点:一是突出技术创新,依靠研究院所和企业组织研制了160200公路的提速机车、客车,引进新型的信号装置。
二是开展运输组织创新,改革运输组织处理好,列车速度、密度和重量三者的关系,这三者是互相矛盾的,互相制约的,要实现最佳匹配,优化调度指挥,在黄金时间实行客车相互对冲,相隔10分钟、8分钟,在其他时间,比如说半夜,可以开行货车,这样可以减少客货车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列车的速度,提高速度的同时也相应提高了运输能力。
三是进行安全管理创新。为了化解提速的风险,大量采用新的技术装备、提高人力速度,安全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层次。比如说当时研制了列车运行的黑匣子,司机如果睡着的话,它是可以自动停车的。最大的问题是轴承,这时候有红外线。所以,主要还是靠技术创新,运输组织创新和安全管理创新。
总而言之,提速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进行了技术创新、运输组织创新、安全管理创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深挖了世界上最繁忙铁路的潜力,并在工程实践上取得成功。一共是六次提速,我经历了四次,六次提速里程达到1.6万公里,同时也提高了客货运力能量。
下面讲几点感悟:第一、根据国情走自己的铁路提速创新之路。使自己的主观认识尽量符合客观实际,中国运输能力非常紧张,速度、密度、重量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效应十分明显,这就是我们中国铁路的特殊矛盾。日本、西欧铁路主要是客运,白天基本不跑火车,开行高速列车,美国是开行重载货物列车,日本、美国遇到的问题相对比较单一,日本、西欧的高速模式和美国的重载模式是不能加在一起的。所以,解决问题还得靠我们自己。
第二、妥善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我们首先要博采国外的众长,根据我国的特点加以改进,但是必须看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过去买不来,现在更难买。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只有依靠自己的奋斗,没有创新能力的产业是没有希望的。中国铁路实践证明一点,就是不引进难以迅速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但是如果依靠外国人搞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切实际的,引进是手段,而培育自主开发能力才是目的。那一段我们通过自主创新开发了电力、内燃显著提高了铁路的技术水平。
第三、自觉处理内涵和外延的发展关系,重视内涵,扩大外延,内涵发展是立足于社会组织改编,外延的发展往往是立足于事物量的增加,两种发展方式都是不可缺少的,铁路提速工程的主题内容是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我国铁路从总体上讲,运能非常紧张,所以必须大力加快建设,必须看到很多铁路线路是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和科学管理进一步把潜力挖掘出来的。铁路提速由于采用新技术,平均每公里投入大体上一百美元,今后在货运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的运输能力相当于半条单线铁路,由此可见提速改造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高的。
事实证明,一个企业,一项技术设施一般都要一定的潜力,要采取得当的措施加以挖潜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实践也证明,如果不考虑成本,不考虑巨额投资的话,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工程并不很难,难就难在既要保证工程水准,又能节约资源上面。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要特别强调中央的关怀和支持,这个我有切身的体会。比如说当时出了一些事故,也死了人,舆论压力很大,朱总理亲自出面,这与提速无关,这是对我们最有力的支持。铁路提速标志着我们在探索中国铁路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个经验还是值得总结的。谢谢!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