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舟山旅游节庆的海洋文化内涵
探讨舟山旅游节庆的海洋文化内涵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舟山旅游节庆活动的海洋文化内涵:军事文化与定海双拥文化节、观音文化与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祭海信仰与岱山海洋文化节、沙雕文化与朱家尖国际沙雕节、渔俗文化与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金庸武侠文化与桃花岛侠侣爱情文化节、贻贝文化与嵊泗贻贝文化节、渔民画与舟山渔民画艺术节、食文化与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征服海洋的漫长岁月里所积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生活劳动在大海这个特殊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包含着人类对海洋、潮汐、岛礁、风浪、海流、滩涂、海洋生物的认识,对舟楫、渔、盐等交通与劳动生活工具用品和生产方式的不断进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与海洋有密切关系的宗教信仰、精神生活、文化艺术和神话传说。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有较大的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性强烈地吸引着久居大陆和城市的人们,使他们纷纷投入大海的怀抱,渴望了解海洋、认识海洋、亲近海洋,分享大海给人类带来的乐趣和恩赐。海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就是要从海洋文化宝库中撷取精华,经过选择组合和精心运作,向旅游者推出展示大海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海洋文化是舟山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特征,挖掘海洋文化资源能充分发挥舟山各大节庆活动的特色,突出舟山旅游节庆的鲜明个性;有利于提高舟山旅游节庆的档次,丰富其文化内涵,增强节庆的知识性、趣味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有利于平衡舟山旅游节庆的淡旺季,克服淡季旅游节庆设施闲置所带来的损失,提高旅游节庆的经济效益。近年来,舟山市各县区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历史积淀,通过开展各具特色的节庆会展活动和大型文化论坛,比如定海双拥文化节、普陀山观音文化节、岱山海洋文化节、朱家尖国际沙雕节、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桃花岛金庸武侠文化节、嵊泗贻贝文化节、舟山渔民画艺术节、舟山海鲜美食节等,着力做好海洋文化旅游节庆这篇大文章,起到了“以节促旅、以旅活市”的良好效果。
1.军事文化与定海双拥文化节
舟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地位作用非常重要。现海、陆军兵种齐全,军地“双拥”成绩斐然,舟山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驻舟部队是舟山的政治优势,又是舟山的海洋文化优势,孕育了精彩的海洋军事文化。创作于祖国最东部东极镇东福山岛上的《战士第二故乡》,创作于蚂蚁岛的《军港之夜》等军旅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在唱出战士情怀的同时,也唱响了舟山。世界上的一些城市因军港而闻名,如俄罗斯的海参崴、基辅,美国的珍珠港等,舟山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军港,对提高舟山知名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定海历来是一个军事要塞,舟山独特的海洋性地域环境,为定海“古城要塞”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建县千余年来,舟山战事不断,名将云集,特别是爆发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在世界近代史上有特殊意义。在那场战争中,定海两次被英军所占,长达5年半之久,三位抗英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先后殉难,5800名将士血战六昼夜,鲜血染红东海,在鸦片战争史上绝无仅有,史称“定海保卫战”。2007年7月,定海通过挖掘整理双拥文化资源,举办以“弘扬双拥精神,共建和谐岛城”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舟山双拥文化节。
2.观音文化与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集佛教圣地、海山风光于一身,构成佛教建筑群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宗教圣地格局,被称为“海天佛国”。普陀山以供奉中国第一佛——观世音菩萨而闻名于世,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日韩及东南亚佛教黄金纽带的结点,普陀山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的国际佛教交流源远流长,观音信仰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也是中、日、韩三国佛教的主流信仰。普陀山佛教经过千年的发展,形成汉地佛教之独特的观音文化,在中国和东南亚拥有广泛的信众,对社会思想、信仰、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观音信仰逐渐形成民间习俗,至今各地供奉观音菩萨圣像十分普遍,甚至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民间文学《观音传说》于2007年6月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打响“观音文化”这一品牌,普陀山近年来新建了南海观音大佛、第四大寺宝陀讲寺、万佛宝塔等新景点,并连续举办了4届“南海观音文化节”,促进了普陀山和世界佛教文化的交流,推进了普陀山的世界佛教名山和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观音文化节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
3.祭海信仰与岱山海洋文化节
祭海,主要以祭祀海龙王为主,是浙江乃至中国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民间祭祀行为,其民众的参与性之广、影响之大、延续历史之长,不仅在岱山所处的舟山群岛诸多渔家习俗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在我国东部沿海民间风俗中,也具有明显的共通性。“祭海”作为一种古老的信仰民俗,其场面气势磅礴,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波澜壮阔。过去,因船小以风为动力,加之生产工具落后,在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眼中,对大海怀着天然的敬畏。海是传说中龙王的世界,海况好坏,船只安危,渔民生死,全掌控在海龙王手中,为了祈求平安与丰收,于是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成为渔家传统习俗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祭海这一民俗在民间长久流传,在舟山群岛诸多渔家习俗中,岱山渔民的祭海风俗独树一帜,其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礼式之讲究,无不表达着世代与海相伴的渔民们一种最原始的情怀,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代代相传。2007年6月18日“岱山祭海”正式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在第三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上表演展示,将“祭海”由单纯的祭神仪式演绎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以祭海为载体,积极倡导让大海休养生息,呼吁全人类关爱海洋、呵护海洋,抒发了人类对大海的感恩之情。
4.沙雕文化与朱家尖国际沙雕节
早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已经开始用沙子来辅助建造金字塔,那时就已经有了沙雕的雏形。而沙雕真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沙雕已成为一项融雕塑、绘画、建筑、体育、娱乐于一体的边缘艺术。沙雕是一种场面宏大的大地艺术,其真正的魅力在于以纯粹自然的沙和水为材料,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呈现迷人的视觉奇观,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大型组合沙雕可充分展示沙雕的大体量造型,大型组合沙雕上的各个单位沙雕围绕一个主题,将使沙雕作品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由于沙雕会在一时间内自然消解,不会造成任何环境污染,因此被称为“绿色的大地艺术”、“速朽艺术”。被誉为“沙雕故乡、度假天堂”的朱家尖岛集中了9个沙滩,其南部的十里金沙“黄如金屑软如苔”,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组合沙滩群,国际沙雕组织(WSSA)确认朱家尖沙滩是世界上沙质和风景最好的沙滩之一。从1999年始创从此每年都要在朱家尖岛举办的连续九届沙雕节,其主题分别为:和平与友谊、世纪奇观、欧洲文明起源、世界古代八大奇观、丝绸之路、至爱永恒、走向海洋、动漫party、奥运史话,将古今中外的文明以史诗般的沙雕景观展现,让人们感觉人类所有曾经的和进行着的形态,感受人类文化产生、发展与毁灭的无限循环。
5.渔俗文化与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
勤劳勇敢的普陀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其中有神秘的船饰文化,别具一格的渔民服饰文化,各种风俗习惯(如新船下海抛馒头,猪挂船头,请龙王,谢龙王,起锚拉网吹号子,出洋吹海螺),奇特的婚嫁礼俗以及庙会、锣鼓、灯会等民间文化习俗。渔船祭海、传唱海歌、节日灯会、舟山锣鼓、舟山号子、跳蚤舞、民俗服饰、渔家习俗等无不充溢着迷人的“海”的气息。2006年,“舟山锣鼓”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舟山渔民号子”入选我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陀渔歌、佛教音乐、普陀渔民画、普陀渔网结、造船工艺、祭海仪式、鱼类故事、观音传说、渔业谚语等海洋民间民俗文化,入选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浓厚的渔俗文化特色和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的特点,在舟山有较大影响。其中,打击乐——舟山锣鼓“沸腾的渔都”在全国锣鼓邀请赛上荣获金奖,民间音乐“四汛渔歌”获中国沿海省渔歌邀请赛银奖,渔民画系列工艺品中的“黑陶彩绘渔民画”获得国际手工艺展览金奖,美术作品《帆影点点》、《祭海神》分别获得全国农民版画艺术节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精品展金、银奖。2007年8月举办的第五届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以“渔文化”为主题,通过渔俗文化的展示,进一步打造沈家门渔港作为“世界著名渔港”、“渔文化集中地”的鲜明个性。
6.金庸武侠文化与桃花岛侠侣爱情文化节
金庸先生把海洋景观作为其武侠小说的背景,展示了多层次的海洋文化内涵。他通过海战和海岛描写展现大海,表现了悲剧性的崇高、男性意识、至真爱情及隐逸情怀、神秘感观、反传统的个性独立等主题。其武侠小说海洋环境描写以陌生化视角,在与民族心理的冲突中展开传奇性叙述,在幻相世界中得到心灵满足。在海洋景观映衬下,小说进一步塑造了不同人物性格,使其更加丰满。桃花岛传说是金庸先生所著《射雕英雄传》和姐妹篇《神雕侠侣》所描绘的美妙神奇东海小岛,这里有全国第一座海岛影视城——射雕旅游城、有桃花岛主黄药师精心布置的桃花山庄、有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主要场景----桃花寨休闲村、有黄药师练成绝技之地----弹指峰。杏黄旗、红灯笼、好汉曲,让你仿佛置身于武侠文化世界;药师精舍、靖哥居、蓉儿茶庄,让你领情领略金庸小说“情”、“缘”、“义”的真谛。近年来随着大陆版《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影视剧的实地拍摄,以及这四剧在荧屏的热播,让桃花岛名扬海内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桃花岛,领略影视文化的魅力,体验武侠文化的情趣。为了挖掘金庸武侠文化内涵,提升桃花岛对外知名度,桃花岛风景旅游管委会在金庸先生访问桃花岛之际,授予其“桃花岛名誉岛主”称号,并于2004年举办了首届中国桃花岛金庸武侠文化节。为了进一步扩大桃花岛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打造桃花岛“武侠·爱情”文化品牌,为全国各地的青年情侣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桃花岛于今年8月举办了中国桃花岛侠侣爱情文化节。
7.贻贝文化与嵊泗贻贝文化节
贻贝俗称淡菜,又名壳菜、海红,并有“东海夫人”之称,其营养价值仅次于鲍鱼,被誉为“海中鸡蛋”。早在唐代,由嵊泗之嵊山、枸杞山、壁下山及其毗邻岛上,采捕并加工的诸如“贡淡”之类质量上乘的贻贝干,就被时称翁山县的舟山官府选作进贡朝廷的御贡珍品,呈送京城,史称“贡干”,历代不衰。嵊泗贻贝养殖区域特有的无污染的东海外海深水条件和嵊泗人特有的养殖技术,造就了嵊泗贻贝特有的肉质厚实、味道鲜美的品质。经过多年的努力,“嵊泗贻贝”已获得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认定,并向国家农业部申报了嵊泗贻贝“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认定项目。2007年嵊泗贻贝成为舟山市首个贴上“中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新标贴的农产品,也是我国海洋产品类首个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在贻贝丰收的季节,嵊泗贻贝文化节把贻贝产业作为办节的支点,通过举办旅游、文化、经贸推介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嵊泗优质的水产品养殖环境及养殖产品,促进了当地贻贝生产的发展,打响“蓝色嵊泗·魅力岛城”品牌。
8.渔民画与舟山渔民画艺术节
舟山渔民画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舟山市美术工作者和渔民画画家的共同努力,逐步走向了成熟,影响越来越大。渔民画家们以贴近生活,反映时代为方向,利用古老的混沌思维方式,以大胆的夸张变形、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近乎狂幻的稚拙图画,描绘具有舟山特色、海岛气息、渔民风格的,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林中独竖一帜的舟山渔民画。他们以根植在骨髓里大海的坚韧性格、豁达思维、开阔视野、世态的感情和时代精神,用手中稚拙的画笔去叙事、去造境,绘画出了五彩缤纷的大海和在大海中的生活,海岛人的吃苦耐劳、精明能干、自强不息、迎浪而上的气质和力量,把我们一次又一次带入传统的又赋予现代气息、神秘莫测、怪诞夸张而真实存在的艺术世界。舟山渔民画和具有时代特点的“海风”美术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我市迄今已有300余件作品被国外艺术爱好者收藏,市辖四个县区均被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局命名为全国农民画乡。2003年10月,我市举办了首届舟山渔民画艺术节,主体内容包括舟山渔民画新作展、舟山渔民画藏品展、舟山现代民间剪纸展、舟山渔民画立体视觉艺术展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邀请展。
9.食文化与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
食文化又称为海鲜美食文化。舟山海产资源丰富,加工和烹调方法别具地方特色,加上许多有关海鲜馔食的动人传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海鲜美食文化。舟山海鲜菜肴历史悠久,烹饪技法特色鲜明。史载春秋战国时就有“黄鱼鲞”这个特色海鲜品,宋代初期淡菜干曾是贡品,称为“贡干”,红膏呛蟹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舟山海鲜菜的风味特色是重口味、轻形状;善于烹制各种海鲜;常用“鲜咸合一”的配菜方法;擅长烩、烧、炖、蒸、白灼、腌等烹调法,风味独特。舟山海鲜菜已经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地方名菜名点,“观海景、钓海鱼、游佛国、玩沙滩、尝海鲜”已成为舟山群岛上一项重要旅游内容,以沈家门大排挡为典型的海洋饮食文化已成为舟山海洋文化旅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海鲜舟山最,美食无油进尚方”,舟山海鲜美食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大众化的广博口味,得天地之精华。借助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这一平台,弘扬舟山海鲜海洋文化,重振舟山海鲜独特地位,以“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理念宣传,以及美食节庆活动的旅游性、社会性、参与性,展示千岛城市得天独厚的海鲜资源和以此为轴心的旅游资源,包装舟山的“中国渔都”的外在形象,进一步树立舟山在中国海鲜中的品牌。
总之,适应旅游市场不断增长需要,旅游节庆活动需要不断创新变化,这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旅游节庆活动创新的核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没有文化或文化品位低劣的旅游节庆活动是不能招徕、留住游客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当然更不会在日益激烈的海内外旅游节庆市场竞争中取胜。要通过海洋文化提升舟山旅游节庆活动的文化品位,必须根据舟山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客源市场需求,精心编排,深度开发,周密规划。
作者:王文洪
单位:舟山市委党校哲学党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