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质量管理纪实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人士在北京举行的“药品生产质量提高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即将颁布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为确保国家基本药物质量安全,今后企业生产国家基本药物需参照新版GMP标准。图为观众在医药展厅参观。孙树宝摄
那是贫穷、落后的时代,那是信念如铁、意志似钢的时代,那同样也是中国式质量管理方法辈出的时代:“鞍钢宪法”、“毛泽东号”机车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五到现场”、“岗位责任制”等等。
如今,当这些中国式管理和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QC小组、六西格玛管理、卓越模式对接时,你会清醒地看到,“土产品”和“舶来品”水乳交融,甚至一脉相承。
60年一个甲子。中国的质量管理不断得到了升华。
从“鞍钢宪法”到全面质量管理
“鞍钢宪法”是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罗伯特·托马斯
谁说中国没有原创的质量管理方法?上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鞍钢宪法”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管理。
被毛主席誉为“鞍钢宪法”的这个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就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改革和改进上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我国企业实行民主、科学管理的一条极具特色的重要经验。
“鞍钢宪法”的首创者并非是今天的鞍山钢铁公司,而是当时黑龙江省的另外两个企业:北安庆华工具厂和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
与此同时,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正在战争的废墟上探索,希望找到一条振兴质量、提升质量的管理方法。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把他们找到的这个良策称作全面质量管理,即全过程、全员、全面的质量管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1976年,这个包含了“中国基因”的管理方法开始从日本引渡到中国,并由政府主导在企业中全面推行。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今年84岁的质量管理专家刘源张院士,当时应该是出镜率最高的“明星”。
“那些年,我在全国各地宣传全面质量管理,三天两头上报纸、电台和电视台。1990年,为配合亚运会的教材《服务工作质量管理》,还被台湾翻印出版发行。”回忆当时的盛况,刘源张激动不已。如果说管理学热,那么当时质量管理就是管理学中的热门学科。当时,通过这种形式培训的学员有上千万人,为今天中国企业普及质量知识、应用六西格玛管理等新方法夯实了根基。
直到今天,虽然各种质量管理方法不断出现,但每年新一轮的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仍在各地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教材也多次被修订再印,成为抢手货。一些企业还结合生产实际,创建了集成化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如清溢精密光电(深圳)有限公司的和衡管理模式;天津港(12.00,-0.19,-1.56%)石油化工码头有限公司全面均衡管理体系等。尽管这些管理系统的名称不同,但实质都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范畴。正如罗国英所言: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实践、积累和升华,全面质量管理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界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入的一种管理方式和共同实践。
从“郝建秀工作法”到QC小组
发挥小组“火车头”精神,在行业中当好排头兵。
——青岛纺联集团六棉有限公司郝建秀小组组长盛桂兰
1978年,北京市清河毛纺织厂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引入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的这一年,正好也是该厂推行“郝建秀小组” 工作法的第26个年头了。也就是说,中国管理小组的出现实际上早于现在世界公认的、发端于日本的QC小组。
二战后,日本开始在企业中开展质量培训教育。当时,参加培训的工人每12人组成一个质量控制圈小组,简称QC小组。培训结束后,小组以从事各项质量问题的改进为课题开展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制度。这就是现在QC小组的来源。
这与当时上世纪50年代初“郝建秀小组”以民主管理、 改进质量为目的“四长”(党小组长、生产组长、工会组长、团小组长)和“五大员”(政治宣传员、计划员、质量员、经济核算员、安全员)管理方法如出一辙。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多次表达的这个观点,与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相同:“日本的QC实际上也借鉴了中国‘鞍钢宪法’的工人参加管理这一原则。” 由此可见,中国30年来蓬勃开展QC小组活动的根源。
与“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