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壮大海洋优势产业 打造半岛北部枢纽港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在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看来,烟台发展蓝色经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中,有3个濒临渤海、3个濒临黄海,唯有烟台地处黄、渤海之交,在承接东西 6个沿海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全省共有36个沿海县市区,烟台占据了三分之一。2008年,烟台GDP跨过了3000亿元门槛,进入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第一方阵”。无论是区域、资源,还是产业条件、工业基础,烟台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都得天独厚。在烟台人看来,扬帆远航正当时。
打造半岛北部枢纽港
发展蓝色经济、寻求突破就要强筋壮骨,夯实基础。1956年通车的蓝烟铁路,是胶东半岛一条重要的南北向铁路,是烟台与内陆腹地连接的动脉。与完成电气化改造的胶济线铁路相比,蓝烟铁路的等级和标准均“逊色”一筹,胶济线的牵引质量为5000吨,而蓝烟铁路的牵引质量仅为3500吨,蓝烟铁路的牵引质量是区域运输网络中的薄弱环节,限制了区域输送能力的提升。而这一局面在今年得到了改观,据烟台市铁路建设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总投资15.7亿元的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在今年启动,完工后的蓝烟铁路牵引能力从现在的3500吨提高到5000吨,可以和相关路网协调一致。
在半岛南部,有青岛港和日照港两大亿吨港口,而在半岛北部,目前的大港只有烟台港。“潍坊以西不适宜建设5万吨以上码头,而烟台从龙口到芝罘湾港区可布20万~30万吨级大型码头。”烟台市港航局副局长吴东有介绍,烟台当前港口建设的重点是加快推进20万~30万吨级大型矿石、原油码头建设,为黄河三角洲以及西部服务。
吴东有介绍说,争取到“十一五”末,烟台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8亿吨,力争2亿吨,集装箱吞吐力争达到200万标箱,基本形成大型主枢纽的大格局、大框架;到2020年,烟台市港口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箱,实现面向环黄渤海及东北亚地区的大型枢纽港的目标。
壮大海洋优势产业
烟台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兴钰介绍说,烟台、威海、青岛是山东省的三大造修船基地,与青岛、威海相比,烟台在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海洋平台订单占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25%,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能够生产在
今年,烟台市海洋装备制造业在建项目10个,总投资70多亿元。“我们要打造海洋装备中的‘烟台牌’。”李兴钰告诉记者,烟台将继续以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为重点,进一步膨胀规模,完善配套体系。到2015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达到45万吨、船舶制造能力达到550万载重吨。
采访中,李兴钰告诉记者,轮船、核电装备制造、特种化纤将成为烟台蓝色经济的新三大件。其实,这三大件各自代表了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与矿产业、海洋生物药业。“烟台将重点加快风电、核电开发,研究发展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李兴钰介绍说,烟台依托海阳核电项目,规划建设了核电临港产业园和核电产学研聚集区,大力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培育核电产业链和产业群,发展起台海玛努尔、顿汉布什等一批骨干企业。接下来,要规划以这两个园区为重点,加快核电设备制造和核电产业延伸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打造国内第三代核电装备的重要研发、制造和服务业基地。
据李兴钰介绍,烟台还是目前全省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烟台将启动长岛海上百万千瓦风电场示范项目,跻身国家大型风电基地开发计划,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到2015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
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施平告诉记者,餐桌上的虾蟹壳可不是废物,经过研究所的开发,可以从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保湿剂,用于化妆品的制造,8吨的虾蟹壳就可以制造100吨保湿剂。
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看来,不仅是虾蟹壳,很多海鲜的皮肤都可以再利用,例如10吨鱼皮经过深加工提炼,可以生产1吨胶原蛋白,研究所利用胶原蛋白和菊粉的精华研发出一种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产品“陆海一号”,1吨胶原蛋白又可以转化成2吨陆海一号。
“科技兴海”成为烟台发展蓝色经济的一大重要战略。据李兴钰介绍,烟台正在构建和抢占海洋人才高地、海洋科技制高点。烟台实施了“
此外,烟台正在实施以海洋科创新平台提升工程、海洋创新型园区创建工程、海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构成的三大科技提升工程:培育壮大烟台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烟台中心、航天集团五三一所等科研机构,积极争取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软件所在烟台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海洋循环经济、海洋可持续发展、资源集约开发利用和海洋新兴产业链等创新型园区试点,争取进入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园区试点;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海洋创新型企业,到2015年创建20家省级和10家国家级创新型龙头企业。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