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玠:创新能力从做螺丝钉开始
来源:杨晨光 发布时间:2015-05-21 02:02:13
全国政协委员 刘玠
“我当年刚上大一时,就能自己做螺丝钉,可现在的大学生,学炼钢的没有炼过钢,学机械的不会维护设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鞍山钢铁公司原总经理刘玠,日前谈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感慨道,“大学生应该是‘知识型’和‘动手型’相结合的人才,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培养,现在偏重于知识,而忽略动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作为64届的大学毕业生,刘玠告诉记者,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冶金机械专业,每个学期至少有2周的教学实习课,学生们都到外面工厂去参加实践。刘玠大一时还做过机器零件,自己会电焊,自己组装车床,参加工厂的设备维护和修理。
“这一点非常重要。”刘玠说,“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和动手能力结合起来,用于实践,才会有创新的基础和能力。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应该一毕业就能参与到工作中,现在的学生这方面差得很远。”从鞍山钢铁公司的副总经理到总经理,刘玠接触过很多到公司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人上手都非常慢,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以及机器的熟悉和掌握都要从头学起。
刘玠也带过不少博士生,有的学生只会做纸上文章,完全没有动手能力,这让刘玠很无奈。
“无论是技术员还是工人,都能够取得创新成果,但是前提是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刘玠坦言,“大学应该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从点滴开始,从小玩意做起,才会有积累,社会需要这样的创新人才。”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