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衢洋大黄鱼汛时 东沙人忙着晒鱼鲞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5-05-21 02:04:43 

岱山的东沙角毗邻盛产大黄鱼的岱衢洋,解放初期,每年春夏之交的大黄鱼汛,亦称“洋生忙时”,捕捞上来的大黄鱼及各类鱼货,除在洋地过鲜外,大都运到东沙进行加工——晒鱼鲞。

囤盐·运鱼

东沙渔业鼎盛时期,有戎复兴、金永盛、金万利、金全记、金生记、孙顺昌、林堃记、夏全兴、王茂泰、张永茂、韩顺记、陈顺记、陈顺利、俞德茂、衡昌、富源、郑雪记、同丰等137家大小渔厂,遍布全东沙。每家渔厂均配有盐棚间,一般能藏鱼盐200~300担不等(50公斤为一担),在鱼汛前都囤足了盐,有些规模稍大的渔厂连落地桶也藏了盐,为鱼汛到来时腌鱼做好充分准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绝大部分渔厂实行了公司合营,东沙角有岱山县水产公司,设东沙水产经营组,后更名为东沙水产收购站。宁波、奉化水产公司在东沙兰田路、沙河口、念母岙各有水产加工厂。

从渔船收购上来的大黄鱼,由搬运工人肩挑手扛手拉车拉运到坐落在东沙各个角落的渔厂桶间、天井里,甚至渔厂周围空旷地,马路边。这些地方到处像小山一样,堆满了大黄鱼。弄鱼的人是临时组织的,男女搭配,7个人为一个组,2个人劈(剖)鱼,2人取鳔,2人腌鱼,一人下桶。

加工黄鱼是季节性工作,忙时昼夜通宵不间断,弄鱼的人几天几夜未合眼,连轴转是常事,两眼绯红,特别是站着取鳔和腌鱼的人,两脚青肿,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剖鱼·盐鱼

大黄鱼加工方法大都须经过劈(剖)鱼、取鳔、腌鱼、入桶、晒干、包装几道环节。

老鲞,亦称白鲞,选1~1.5公斤以上,鳞甲完好,无破肚的上乘黄鱼。劈(剖)鱼人在长70厘米、高40厘米的劈鱼矮凳上用半圆形鲞卜刀,从黄鱼头部沿鱼背劈至尾巴,经取鳔去内脏后,放在腌货板上,两面撒上盐,腌好的鱼每次约10多爿,叠齐,放在长约8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木板上,递到桶内。弄鱼的人将鱼头朝桶板,鱼尾朝中间,一层一层依次排列整齐,旁边须留有一只直径4050厘米卤潭。2~3天后,为使鱼受压均匀,摊上竹爿编的竹盖或破篰,压上大石头,使鱼入卤又不会发浮,且鱼质又挺硬。这种盐鱼桶一般高2米以上,可腌制80~100担左右鱼货,大的落地桶容量达200担。

晒鱼·贮鲞

1015天后,趁着日头炽热时,工人将盐鱼起桶后,挑至晒场,晒鱼人在篾簟上将盐黄鱼一爿一爿摊开,用双手将鲞尾拗成弯弯的9字形圆状,晒时先鱼背朝上,因为鱼背不易积水,水分易沥掉。时近中午翻一翻,太阳激烈时,为防鱼鲞晒熟,上面放几只篰,以通风,再用篾簟盖上12小时。晒上45天后,晒鲞人员拿一根削尖的小竹签,把鲞的两只眼球逐一戳破,便于快晒干。晒上1213朝(日),至鲞的骨髓晒干为止。

老鲞晒干后,装篰进库叠高,四周围用稻草编扎的草簾复盖密封,防止鱼鲞受潮,有的在晒场上足热头 (太阳最猛的时候)直接打包。老鲞打包所用的是定制篰篮。打包时所用稻草把篰篮全部围好,稻草根朝下,头朝上,必须伸出篰的沿口30厘米以上,假如稻草欠长,接上一截即可,篰底下铺上圆形草盘,而后把老鲞斜斜叠拢,搬入草窝内,用脚踏实,每篰重50公斤,超过篰口大约15厘米上下,将伸出篰口的稻草裹住高出的老鲞,放上薄竹片编的篰盖,用一根25厘米长、一头削尖的竹管,亦称理货竹管,插入篰眼,串引连篾,将篰盖眼子与篰篮交叉起来连牢,俗称“理件头”,而后篰盖上面用毛笔蘸上墨汁写上鱼鲞品名、重量、厂家等字样,老鲞件头完成。

瓜鲞·醉鲞

瓜鲞,又名“三刀头”“瓜仝”。在大黄鱼头下端横的剖一刀,尾部一刀,翻面鱼背又斜的割一刀,取鳔后在腌货板上用手工将盐从鱼鳃塞入鱼肚内,入桶腌制。“瓜仝”无剖刀。渔船因鱼货少,未充冰作保鲜,用盐腌成咸鱼。鱼汛期间,天气炎热,渔厂内鱼货量多,来不及加工,为防变质,遂搅盐入桶腌制。待出桶晒鱼时,用3040厘米长的8号铅丝,一头拷扁,开叉,拗弯成钩子,勾出咸鱼胶,然后把每根鱼的鱼鳃挺开晒好。也有晒乱干的,将鱼倒在篾簟上,用四爪竹耙扒开,晒上56天,用长方形大草包包装,每包25公斤,用铁丝制的袋针串引络麻扎牢,挂上写有货名及重量的小竹爿即可。

瓜鲞晒干后,放入大缸内,按30%比例,灌入烧酒,盖密封,然后用泥封牢,数月后,最好下半年天冷时开封,醉鲞香味扑鼻。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