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鼎院士讲述“二次创业”的故事
已近十月,北京的天,渐凉了。
在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个角落,一位两鬓花白的老者刚刚收敛起推打的太极,继而步履矫健地迈向自己的工作室,这时候是早上七点半。
而他就是我们此访的主人公——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
陆相生油,还是海相生油?
“那是一个属于海相生油盛行的时代。所谓海相就是地层是在海里面沉积下来的地层。所谓陆相就是海水退出了陆地,剩下了河流、湖泊、沼泽,这个时候再沉积下来的地层叫做陆相。”
1942年,中国地质学家潘锺祥的发表了一篇陆相生油的文章,文章观点认为在陆相的地层同样也有油气。声音发出后,没有支持,潘锺祥的理论被搁置。
全世界搞地质的学者都信赖海相生油理论,所有的油气勘探也是在这套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时候潘锺祥搬出一套陆相生油的理论,就像是解放初期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一样被排斥。
解放后,海相生油理论逐渐虚弱,运用这套理论来指导的油气勘探工作成绩颇微。这时,李四光、黄汲清这些地质界的老前辈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运用了潘锺祥陆相生油的理论来找石油。
1959年,大庆油田诞生,潘锺祥的陆相生油理论被证实。在这套理论的指导下在断层复杂化的断块地区山东东营发现了胜利油田,在辽河地区找到了辽河油田。大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胜利油田最高产油也达到3300万吨,辽河油田年产2000万吨,这样加起来,中国东部就有每年1亿吨的原油产量。
回忆嘎然而止,沉浸在昔日中国油气辉煌历史中的刘光鼎院士神采渐然淡定,他总结说:“从50年代初期到上个世纪末,我们都是在陆相生油理论指导之下找到了油气,支持了经济建设,这是我国油气的第一次创业,其成绩是卓越的。陆相生油理论为中国油气资源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基础,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次创业。但这一理论也造成了中国油气勘探上的思想禁锢和认识误区,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陆相地层里找油,甚至还把陆相找油的方法和思路应用于海相地层勘探,这显然与实际的地质状况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油气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石油开始自给不足。
刘光鼎院士边写着数据边说:“1993年我国就开始进口了3000万吨原油;1997年进口已达到7000万吨,到2001左右,国家每年至少要花250亿美元用于进口石油,而且这个发展趋势一直在增长。当时朱镕基总理就认为,这种发展趋势是国家不堪负担的一个重担。”
之后他语速加重,“石油是战略物资,从工业一直到军事都需要,一旦在国际上有个风吹草动,这就是一个瓶颈,就要被卡脖子的。第一次创业是我们以陆相理论为指导,找到了油田,满足了我们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现在社会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进展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原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油气需要二次创业,不能够仅仅局限于陆相生油,需要有寻找油气的新领域。”
二次创业,新的征程
“我国中晚元古代和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有广泛分布,其中有机质生烃条件比湖泊、河流、沼泽等陆相沉积优越。古生代海相地层遭受中生代多期造山运动的挤压改造,破坏了部分油气藏,但肯定会有残留盆地或未受破坏部分,仍存有大量油气资源。”刘光鼎院士把这样的地区命名为“海相残留盆地”。刘光鼎院士用5年时间,摸清了中国大陆“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大地构造的格架。他认为,中国油气行业第一次创业集中工作的地方是在“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中间,是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而第二次创业,就要在这些新生代沉积盆地的下面来找,而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是今后找油的方向。
“中国的油气好比是四层楼,最底下是早古生代的,依次是晚古生代的,中生代的(我称之为前新生代残留盆地),随后才是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中国50年的油气勘探只停留在浅层,还有三层没有挖掘和开发,应该到古代的海相地层里去找油气。” 这是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理论基础。
对于中国油气资源第二次创业的理论依据。刘光鼎院士1990年已经就此作过报告,但那时国油还不是特别紧张,陆相生油依旧被追捧。刘光鼎院士和潘锺祥当年一样的前卫,一样没有支持,尽管一位是“入海”,一位是“上岸”。
刘光鼎院士说:“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当时非常支持总理的意见,根据我提出的理论来部署南方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工作,崇山峻岭覆盖下,埋深超过
“普田”的成功是有前奏的:1996年,胜利油田胜海古二井在
刘光鼎院士说:“这些大气田的发现,加上此前已经发现的一系列的海相大气田,已经充分说明,中国海相勘探理论和实践已经获得了重大突破,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海相大油气田发现的高峰期。
对于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推动,刘光鼎院士强调,“要在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加强复合型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的同时,从上至下的科研工作要面向国家的需求,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我们主要是做基础研究的,我们的基础研究可分成两部分,一种叫做基础研究,一种叫做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面对世界前沿问题的,而应用基础研究就是来面对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重大需求的。我的体会是,对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讲,光自己干还不行,一定要和产业部门的一线人员在一起联合干,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果;要不然,光我们自己的人在那儿做,不和产业部门结合,恐怕又是无的放矢了。”
“当陆相油气开发的颠峰期过去后,我国的油气接替二次创业的主战场必将转向海相地区。因此,石油工作者必须跳出惯有思维,打破各种框框束缚,积极转变思路,加大海相油气勘探、研发力度,用更先进的地球物理方法,自力更生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相油气理论,并逐步形成相应的技术系列,才能适应中国海相的勘探开发需要。只有理论和技术双方面都有突破,才会有大的发现。经过持久不断的努力,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一定会取得更加巨大的成绩,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关乎回忆的胶片
时光太瘦,照片泛黄,记忆的胶片倒回在年少时的青春勃发。1948年,刘光鼎院士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并于同年9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
“一个国家要发展,就要全方位的强大。要国富民强,不能没有石油,石油是国家经济的血脉,没有石油就等于贫血。”刘光鼎院士永远铭记1951年的那个晚上,在陕北实习的他,正是被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陈贲的这番话震撼了,这是他从事石油勘探的一个源点。然而这个源点所带来的爆发力是刘光鼎院士没想到的:“野外地震勘探异常艰苦,脚陷黄土,面打风沙,还要扛着沉重的炸药,拉着胳膊般粗细的电缆,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傍晚从野外回来,已经筋疲力尽,鞋没脱,被没盖,啃着馒头,歪在床上就睡着了;没翻身,没动弹,甚至连梦都没力气做,天就发白了;一咕噜跳下床,揉揉眼睛,脸没洗,蓬乱着头发,滚滚黄尘中,瑟瑟寒风里,又向着新的勘探地点出发了。”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岁月。1952年,刘光鼎院士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任教,开始了自己为师生涯。七年后,刘光鼎院士被选派到前苏联考察海洋物探,经过一年学习回国后,他在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了第一个海洋物探教研室,同年奉命组建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刘光鼎院士说:“当时美国等国家对我国实行禁运,所需的仪器设备无法进口。海洋作业非同陆地,没有仪器寸步难行。怎么办?只有自己动手。” 刘光鼎院士先是组织4个人,用3年时间实验出了海底重力仪。尔后,通过转口贸易进口了一台航空磁力仪。但海上条件与空中不大一样,大量噪声干扰必须想办法克服。在3、4个人加入了改装航空磁力仪的研究后,终于突破噪了声关,精度达到2纳特,接近了当时的国际水平。海洋物探最重要的仪器是地震仪,可当时刘光鼎他们只有用于陆地上的地震仪,在海洋环境中无法使用。于是刘光鼎院士又带领大家自己动手改装陆地地震仪,研制地震组合检波器与接收电缆;1964年,刘光鼎率领北京地质学院海洋物探研究室全体教师去南京地质研究所组建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室,又进一步应用锆钛酸铅陶瓷(PZT-5)试制水下压电检波器,没有经验,也无从借鉴,完全靠自己摸索着干。接收电缆开始就是用电话线将检波器绑在一起,有
戴着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