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 再创极地辉煌

——纪念中国极地考察二十五周年   国家海洋局局长 孙志辉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2:05:28 

25年前的1120,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肩负人民的重托,奔赴遥远的南极,开启了我国独立自主开展南极考察的历史征程。25年来,历经几代极地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我国极地考察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跻身世界前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时刻,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理清思路,规划未来,对于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极地精神,促进极地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由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地球两端的南极和北极是人类发现最晚的大陆和海洋,人类对其所知甚少。由于该区域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特征及其蕴涵的丰富的物质资源与科学资源,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

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在两极的活动开始从探险时代跨入了科学考察的新时期。世界上许多国家高举科学考察的大旗,纷纷向极地的气候、环境、生态变化与地球气候、环境、生态变化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极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挺进。通过坚韧不拔的探索和考察,有效揭开了南北两极的奥秘,在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的同时,对这两块未被开发的处女之地价值的认知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极地的气候、环境、生态变化不仅与地球的气候、环境、生态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极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极地权益的争夺等众多问题,必将在今后几十年愈来愈牵动世界各国的神经,进而对各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军事、外交、文化和国家发展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我国的极地考察活动起步较晚,但中国人的目光早就瞄向了极地。1957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提出,中国人应该去南极,研究南极;1964年,国家在赋予刚刚成立的国家海洋局的6项任务中明确提出:将来要进行南极、北极海洋考察工作。

1977年,国家海洋局党委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奋斗目标,将南极考察工作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1978年,国家海洋局就开展南极考察工作向国务院提出请示,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要积极准备。

1984年11月20,经过精心准备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591人,乘“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号救助打捞船,从上海港起航。12月31,考察队胜利登上南极乔治王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在西南极的乔治王岛顺利建成。

198811月,我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首次前往东南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并于19892月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建成了我国第二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山站。长城站、中山站的建立,不仅为我国持续开展南极地区科学考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在南极地区建站并开展独立科学考察活动的少数国家之一,并因此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在参与国际南极事务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2009年1月27,我国又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了昆仑站,这是在南极大陆海拔4000以上高度建成的唯一的科学考察站。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实现了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南极大陆腹地挺进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我国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方向迈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一步。

随着我国南极考察事业的不断发展,承担南极考察任务的船舶也完成了从普通考察船到抗冰船、再到破冰船的演进。“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自1994年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已完成了11个南极航次、3个北极航次的科学考察任务,特别是经过极地考察 “十五”能力建设项目的改造,现已拥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和大洋调查仪器设备。为了满足未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发展的需要,新建极地考察破冰船项目已经获得国务院原则批准,正在筹备建造过程中。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和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为平台的南极考察硬件支撑保障体系。

在北极考察方面,我国分别于1999年、2003年和2008年成功组织开展了3次北极考察;2004年又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结束了我国在北极地区没有陆基考察站的历史,由此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迄今,我国已成功组织了25次南极科学考察、3次北极科学考察。经过25年战风斗雪、艰苦卓绝的实地科学考察,我国极地科考工作者获得了大批极其宝贵的数据、资料和样品,在南北极地质研究、陨石标本的收集、生态学、生物学、鸟类生物学沉积、日地空间环境研究、近现代环境演化、重力和地磁观测、气候、测绘、南大洋物理海洋考察、南极冰盖起源等国际热点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人类对地球两极的认识,为世界极地考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南北极考察站建设和科学考察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了各项国际极地事务,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3年,经全国人大批准,我国加入了《南极条约》,成为 《南极条约》缔约国。198510月,我国又被接纳为 《南极条约》协商国,获得了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决策地位。1986年,我国成为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正式成员国,为制定国际南极合作研究计划积极工作。199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的第16个成员国。2005年,被接纳为新奥尔松科学管理委员会第8个正式成员。2007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特别观察员国。在参与国际极地事务的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维护 《南极条约》的宗旨和原则,尊重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为保护南北极自然环境、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首25年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我们会由衷地感到,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之所以能得到长足发展,关键是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题写了 “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光辉题词。20多年来,它一直是指引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也是我国极地考察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此后,小平同志又为中国南极中山站题写了站名,江泽民同志为中国南极长城站题写了站名。胡锦涛总书记为北极黄河站和南极昆仑站的建成专门致电祝贺;江泽民、胡锦涛总书记还多次在南极仲冬节之际以国家主席的名义致电南极考察站,亲切慰问考察队员。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宋健国务委员先后为我国极地工作作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在每年春节前夕通过卫星电话,慰问远在极地的考察队员。这些都给广大极地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与此同时,我国南北极考察事业的发展,也一直得到国务院各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得到各相关业务支持单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通力合作,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正是这种支持,使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在25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极地考察领域创造出一项项辉煌业绩。

经过25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世界上极地考察先进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上,还是在硬件设施和保障能力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目前的大国地位不相适应。提高极地考察保障能力,探察南北极资源潜力,研究南北极环境规律,拓展考察的领域、深度,多出创新成果,提高科学贡献率,增强软实力,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使世界许多国家早已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目光从国内转向国外,从近海转向大洋乃至南北极区域。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探索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迅速提升;全球气候变化更使人们开发利用南北极自然资源的期望转变为可能,南北极地区的科学资源、空间资源、航道资源、油气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基因资源、渔业资源、淡水资源等等的开发利用,已经越来越强烈地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为此,我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南北极科学考察中,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国际极地事务中也必须有更大的作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极地考察工作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极地科学研究,力争在有优势的区域和领域获得高水平的成果,并积极探索和平利用极地资源的可能和途径,以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效地争取和维护我国在极地领域的权益,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极地考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国家未来的发展需求和极地考察的国家目标,本着为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服务的原则,进一步拓展极地考察领域,开展极地领域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我国在参与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极地科学研究水平,建立高水平的业务化极地研究与后勤支撑保障平台,努力维护我国在极地领域的权益,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着这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我们要加速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开展极地战略、规划研究

密切关注国际南北极形势变化,紧密结合我国实际,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开展我国极地事务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认真开展极地考察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做好极地考察 “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以指导我国极地考察工作沿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不断拓展极地科学考察研究领域

进一步加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工作,拓展极地考察研究领域。针对南北极地区快速变化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加强对南北极地区气候、环境快速变化过程的监测与研究;深入开展南大洋、北冰洋海洋生物与生态,海—冰—气相互作用,海冰、冰川快速变化过程,海洋地质,资源潜力评估等综合考察研究;开展南极昆仑站区域宇宙深空观测、冰芯钻探、冰川学、地质学、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人体医学等研究;不断提升我国极地考察研究的水平。

(三)继续加强极地考察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南极昆仑站的后续建设任务和长城站、中山站的改造任务,提升北极黄河站的科学考察保障能力;争取尽快添置能够在南极大陆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飞行的固定翼飞机,建造新的极地考察破冰船,实现陆地、海上、空中一体化的极地科学考察业务化保障体系;抓紧完成极地考察国内基地规划与建设任务,完善极地科学考察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水平的极地科学考察重点实验室,搭建极地科学考察的共享平台,开展创新研究;加强极地科学考察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极地科学考察专业化研究队伍。

(四)广泛参与国际极地事务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 《南极条约》等国际法律制度赋予的权利和义务,采取积极态度,广泛参与南北极领域国际组织的活动,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保持有效的参与权、发言权和决策权,发挥建设性作用,认真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强南北极考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加强在极地科学考察研究与后勤支援保障方面的合作,建立政府部门层面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将来的国人将会记住我们为后代开创的极地考察事业;将来的世人也会记住中国人为人类和平利用南北极所作出的贡献!让我们携起手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科学发展,再创辉煌,努力开创我国极地考察事业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