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当代海洋艺术

来源:舟山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2:09:03 

一、概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舟山的海洋艺术基本上处于民间自娱自乐、自生自灭大原生状态,解放后,舟山文艺创作才有了较大发展,如剧作家言秋士的现代越剧《海菊》,堪称五十年代舟山海洋艺术的翘楚之作,该剧写的是岱山南峰渔业队妇女集资造船、下海捕鱼的故事。该剧在省首次现代戏会演中获得剧目奖和优秀演出奖,大幅剧照上了《人民画报》而名扬全国,1959年,黄穗和江深据此创作了电影剧本《千女闹海》,并摄制成电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百废待兴,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在极其短暂的十几年里,中国文艺舞台就实现了从思想到创作的初步繁荣。舟山文艺界也开始春潮涌动,国庆三十周年征文活动的成功举办和《舟山文艺》杂志的创办,以及各种文艺会演和展览,激励起一批文艺爱好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进来。1982年春,舟山地区第一届文代会召开,并成立了舟山地区文联及各文艺协会。首届文代会的召开和文联的成立,宣告舟山文艺游兵散勇、自生自灭状态的终结,大家结集在“海洋文艺”的旗号下,第一次以团队的姿态,共同来开创舟山海洋文艺的新纪元。

五十年代就从事文学创作的方牧、叶宗轼、何信峰、阎受鹏等,迎来了他们文学生涯中的又一个春天,他们无疑是舟山海洋文学的领军人物。其中叶宗轼的中篇小说《唐开五家事》在《当代》发表并获“当代文学奖”、改编成电视剧在全国播出。后又推出《海边人家》、《愤怒的海洋》等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

八十年代初一大批民间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标志着舟山海洋文学的狂飙突起。在众多文学社团中,最为著名的是成立于八十年代初的定海的海边文学社和岱山群岛诗社。海边文学社成员中,孙武军的诗歌《回忆与思考》、《海》、诗论《我所观察的海》、陈国安的小说《海妹子》、《恍惚的人们》、任晓岗的小说《黑水谣》、《月亮、海潮、女人》、赵利平的小说《船歌》、陈锟的小说《一块血红的沙滩》等一批小说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作品与争鸣》、《青年文学》、《朔方》、《钟山》、《江南》、《奔流》等报刊发表或获奖,特别是社长陈国安的短篇小说《海妹子》荣获国际青年年征文二等奖,并赴京参加“亚太地区青年友好会见”活动,在岛城轰动一时。其后成立的岱山群岛诗社,凭着对文学的执着和成员之间的团结,十几年如一日,立足海岛,保持特色,不懈探索,终有所成,特别是在海洋诗的创作上,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诗界享有盛名的《诗歌报》,在“89’中国现代诗集团”栏目中,推介了“群岛诗社”,多家新闻媒体和文学报刊报道和介绍“群岛诗社”。

1981年,舟山美术界在举办了多期美术作品加工班的基础上,首次对外推出了《海风画展》。先是去武汉,后又亮相省城杭州,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海洋风格,得到了浙江美协的首肯,引起较大反响。在“海风”的旗帜下,聚集起一个美术群体,他们身体力行,创作了不少反映海岛风情的作品,如王飚的《春潮》、《海山图》、毛文佐的《新港系列》、《收拢的帆》、陈乃秋的《琵琶女》、《暖冬》、王兆平的《海边掇趣》、《冬雪》、朱仁民的《在公海上团圆》、《阿狗日记》、应光照的《污海求生》等作品,在全国全省各类美展中展出或获奖,并赴国外展出。

程富年的《雾岛》、《海岛女教师》、叶文清的《渔港之夜》、《嵊山渔场夜景》,是舟山摄影开始进入艺术创作的最初一批作品。19846月,《舟山风情影展》在福建厦门等地展出,7月赴京,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展出,展出的80幅作品,引起首都人民对舟山群岛的关注,得到首都摄影界的重视和好评。1989年,舟山与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世界》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舟山风情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规模更大,作品更多,表现更丰富,影响更广泛。跟《海风画展》一样,《舟山风情》影展可谓是舟山摄影界的旗帜和品牌,以《渔港春雨》、《征帆》、《碰海》《海魂》、《海峡隔不断骨肉情》、《东海明珠》、《孩提时代》为代表的一批海洋摄影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参展、获奖。在对外交流、宣传舟山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俞南道、黄光椿创作的反映海岛人民现实生活的越剧《终身大事》,打响了新时期舟山文艺创作第一炮。该剧演出后,荣获文化部优秀剧本奖,是当时舟山文艺界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奖项。之后,《人情钿》、《长相思》、《豆腐郎》、《海明珠》等一批剧作,先后搬上舞台,在江浙沪一带演出上百场,很有影响。1980的“东海之春”音乐会和之后的一系列音舞活动,群众性的音舞活动在舟山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在传承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以《四讯渔歌》、《哩罗歌》、《鱼跃龙门》、《阿哥,你放心走》、《织网舞》、《渔灯舞》《年年有余》、《踩贝》、《渔家情》、《老人与海》为代表的优秀音乐舞蹈作品。

在文革浩劫结束之后的短短20年间,舟山文艺界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初步探索到全面繁荣的光荣与梦想。首先在文学上,舟山作家的作品几乎“登陆”了所有的国内大型文学刊物,如《人民文学》、《当代》、《十月》、《诗刊》、《收获》、《钟山》、《花城》、《大家》等,长篇小说和影视剧创作有所突破,《海边文丛》丛书等著作的出版,更是蔚为大观。其它艺术门类,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较大影响的作品,美术作品如《夕阳》、《如潮的歌》、《钢筋与混凝土》、《艳阳天》、《一帧带有染渍的绣品》、《长板坡》、《群岛的呼唤》;摄影作品如《赶海》、《车轮、年轮的记忆》、《编织海岛儿女梦》、《奔向大海》、《母亲》、《憩》;戏剧小品作品如《画中情》、《军嫂情》、《官、打、捉、贼》、《门卫》、《东海渔都》、《号子声声》;音舞作品如《海乡的秋天》、《晒鱼鲞》、《海之子》、《闯远洋的男人们》等。这些作品为舟山的海洋艺术获得过前所未有的至高荣誉(如《晒鱼鲞》、《海乡的秋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这些作品展示了舟山海洋艺术的实力和风格,是舟山海洋艺术的一道绚烂的风景线。

这里,似乎有必要提一下外地艺术家在舟山获得灵感而创作的作品,著名的有张焕臣作词的《战士第二故乡》、马金星词、刘诗召曲的《军港之夜》、施光南创作的《啊,普陀》等。2003年,中国几大拍卖公司拍卖的名家书画,吴冠中的几幅作品均进入了前十名,其中《舟山渔港之夜》以28624万元创下当年中国在世画家画价的最高纪录。这类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无法在此一一例举,但这些作品的影响力,除了艺术家本人的精湛技艺,同时说明了舟山群岛本身的魅力。一方面,舟山在创建海洋文化名城的过程中要用好这些珍贵的资源,另一方面,舟山的本土艺术家应该从中看到自己脚下这片蓝土地的肥沃,加倍努力,多出精品。

二、舟山海洋艺术的现状与分析

进入新世纪的舟山海洋文艺,无论是创作规模、作品质量、传播途径、荣誉等级在舟山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越是具有海岛特色的文艺作品,就越能在全省、全国打响,甚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已经成为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共识。优秀的文学艺术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植根于丰厚的民间文化艺术土壤。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海洋文艺”这个概念,就是要强调我们舟山文艺的地域特色,自觉地在文艺领域做好“海”字文章,充分挖掘和利用舟山特有的海洋文化资源,创作高质量高品位的海洋文艺作品。

但是,当我们企图把海洋文化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看得更清晰的时候,发现事实并不像口号那么简单。比如在反映海岛风貌方面,摄影和美术作品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更直观、更形象,人们也更多地从这些作品中了解到了舟山群岛独特的魅力。但如果一幅油画里出现海水和海鸥,我们就说它是海洋美术,那未免把海洋艺术理解得过于肤浅了。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拉到“海洋艺术”的麾下,比如书法,如果与舟山海洋文化存在某种传承关系的话,也是海洋文化背景下大气势、大格调的无形熏陶。相反,舟山戏曲与海洋民间文化的传承关系就清晰得多了,事实上,戏曲一直就是沿着传统路子一脉相承走过来的,有创新有改革,但它的传统气息最为浓重。最具时代气息的音乐舞蹈创作,也恰恰从舟山的民间文化那里汲取了更多的营养,是音舞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背景与图像。

海岛的自然景观和渔民生活场景,在美术、摄影那里,完全是静态的和局部的,是有选择的摄取,在这个“选择”里面加进了创作者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海洋海岛独特的自然属性和充满趣味的渔村生活,赋予舟山美术、摄影作品独特的灵异秉性。而这正是舟山美术、摄影在全省、全国得以立足的基准点,也是舟山美术摄影工作者画海拍海的激情所在。

在国画创作中,大片焦墨或空白,都有可能是海的写照,一条拖泥带水的波纹线,足已体现画家艺术心境中的海之意象,在这里,大海通常只是作为艺术表现的一个元素和符号出现,是充满意趣的随意渲染和点缀,这一点和油画的情况有别。

舟山油画,大部分是对海岛风物的唯美描绘,反映渔民生活的、以人物为描摹对象的作品不是太多。面对大海,舟山的画家内心总有一种孩提般发现的喜悦充盈心房。大海岛礁浑然天成的自然画面本身,已然足以让画家们惊叹不已。对于画家来说,面对大海,不仅仅是一些技术问题,更不仅仅是如何把海浪和岩石画得更加逼真?频频出现在美术视野里的码头、生锈的铁锚、废弃的石屋、腐烂的船骸、空旷的海滩,向世人展示了海的灵气海的精神海的气派,从而形成了独具风采的“海风画派”。诚如,著名画家陈乃秋在谈海洋艺术创作的时候,曾说到过一个老人,这个老人独自在西福山开荒,老人说,西福山上一到晚上,什么都会叫,竹竿、没盖好的瓶甏都会叫,听听有人声,看看呒人影。在老人的意识里,万物皆有灵。

摄影是从“纪实”发展出来的一门艺术,摄影与实证主义相伴随,是实证性很强的技艺。在舟山的摄影作品中,纪实摄影占据较大的比重,舟山的摄影家拍摄了大量反映舟山生产生活、民俗风情一类的照片,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受社会学的海岛调查启发,开始关注身边生活地区的某类人群或某种现象,并为自己拟定了一些长期拍摄的选题。他们用纪实手法进行更加个人化的摄影创作,自觉以文化意识关照生活,把镜头直接对向海岛渔民的原生现状,并从作品中流露出对边缘人群的关切和深沉的海洋忧患意识。

旋律与形体。

音乐与舞蹈,早在原始社会它就伴随人类的生产活动萌生了,它是最原始、最古老、最乡土却也是最时尚、最具时代气息的艺术门类,现代与传统如此和谐地体现音乐舞蹈的创作上。从九十年代开始的民族化潮流,也因此主导着舟山音乐舞蹈创作。所谓“民族化潮流”,就是把原有的民间传统艺术时尚化,以构建一种新型的现代艺术空间,使传统艺术转型为现代艺术,以适应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舟山民间音乐舞蹈中的音乐元素和形体特征,是与渔民的日常生活和渔业生产劳动密不可分的,如何在现代艺术意识的观照下,从民间的各种游戏、劳动、婚丧礼嫁等民俗中吸取最纯粹的中国传统音乐舞蹈元素,舟山的音乐舞蹈家们作了一些较成功的尝试,如群舞《渔家情》,将“舟山锣鼓”、“摇橹号子”、“跳蚤舞步”及“打莲湘”等音乐元素和形体动作引入其中,较为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幅典型的海岛渔村风俗图。这个作品以热烈的场面,浓郁的喜庆色彩,展现了当代渔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和对生活、爱情、理想的识烈追求。再如叶星、汪亚伟创作的《阿哥你放心走》、杨翎、于传荧创作的《晒鱼鲞》、《小地方》、《海乡的秋天》;林卿华创作的《老人与海》、《海之子》、《远洋的男人们》等音舞作品,都在反映海岛风情民生、创造性地利用、改造海洋文化元素、用剧情、旋律、形体来表现海洋精神和海洋气派,作了不懈的探索。

同时,我们不能把海洋文化仅仅理解为一种形式,它的每一个元素里都来自生活,都是祖祖辈辈的一种创造、一种积累。比如在《跳蚤会》中,以矮步为基本动作,上身前倾,这显然与长期颠簸在渔船上的劳作的人们动作习惯有关。

故事与情节。

较之其它艺术门类,文学与戏剧首先以篇幅和容量取胜,能够容纳广阔的社会景象,展现历史的纵深,多侧面的表现人的个体形象和生活状况,最便于对一个区域和时代做全景式的、有相当长度的描绘,能够深入表现历史的走向和转折、民族的命运和灵魂以及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所以,在我们阐述海洋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时,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所谓海洋文学,就是那种渗透着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如果说凡与海洋有关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为海洋文学,将有“忽闻海上有仙山”之类诗句的《长恨歌》也归为海洋文学,肯定有问题。在这类作品中,海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一个模糊的意象,或仅仅作为一个可置换为内陆的背景,这类作品当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海洋文学。有的作品虽然其主人公以海为生,其活动在海上或海岸,但作者没有海洋意识,作品所蕴含的海洋精神不明确,所以离真正的海洋文学也是有距离的。我们研究海洋文学是要把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来研究,即以海或海的精神为描写或歌咏对象,题材可能是海本身,也可能是其生活与海联系在一起并赋有海洋精神的人或物,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这些具有海洋文学特质的作品,才真正有研究的价值。

八十年代,舟山文学界提出海洋文学的概念,在当时,作品多以描述海岛渔民的生存状态、人与海洋的关系等为主要内容,也涌现出了一批较优秀的作品。

舟山海洋文学的早期作品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作品一方面高扬英雄主义精神,描写渔民在与风浪搏斗时无所畏惧、坦然面对死神、勇敢、顽强、敢于冒险、渴望挑战的性格特征和乐观精神。一方面又把海洋神秘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峙,歌唱野性和强蛮的力量,描写人类在自然伟力面前的渺小和虚弱,反映人类在险恶的海洋环境面前强烈的救生本能,甚至是身居四面环水的孤岛,面对无尽的风暴和灾难所流露出来的孤独与忧患。这些都是人类真实的面目,只是在具体的创作中,沿着作者的奇思异想被过份强调了,变得不那么真实。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只要考察一下当时的舟山渔民生活和生产,人与海洋的关系,并不像小说里描写得那么直接与对立,相对于海洋资源来说,舟山的捕捞业已经非常发达。但在我们的小说里,依然是吹海螺、喊号子、摇舢舨,织网引梭,全都是旧的渔业生产场景。渔民的豪爽性格和冒险精神在一些小说里被概念化、图解化了,比如有一个细节是这样写的,渔民在海边喝啤酒时没启瓶盖,而是随手在礁石边一磕,瓶颈碎了,啤酒哗哗地倒在海碗里。为强调海洋气息,连人物的名字都与鱼类有关;为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把时代背景模糊化,渔谣民歌一大堆。八十年代初风行一时的海洋小说,主要是靠海洋文化的原始和神秘、渔民禁忌习俗、民间传说和歌谣支撑起来的,当这些内容被消解之后,面对同样沐浴着现代文明之光的当代渔民,这样的小说是否已显得矫情?

现代舟山文学中的海洋因子,基本上都体现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上,在这些直抒胸臆的作品里,多为描摹渔家生活和风俗之美,歌唱大海野性的力量,表现渔民的冒险精神等,在有的作品里,海洋只是意境、辞藻、是心绪的对应物。当前舟山的小说创作,已由“海洋”、“地域”、“时代”、“历史”宏大叙事转型为作家生命体验的日常叙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很多舟山作家将立足点悄悄移动到个人体验上,以平视的角度,叙述普通人"一地鸡毛"式的甜酸苦辣。由宏大叙事转向日常叙事的另一个效果,是女性文学的蜂拥而出。即使是渔民生活题材,体现在她们的笔下,也显得平和细碎得多了,已经没有八十年代舟山海洋小说中的尖锐与疼痛。

三、关于舟山海洋艺术的几点思考

①抢救保护与继承创新

舟山现代艺术创立与发展,离不开舟山海洋文化的传统背景,这是一块丰厚的土壤,是舟山现代艺术的根底所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与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同等重要,且更加紧迫。民间的口头文学、舞蹈、歌谣、礼俗、手工艺等艺术表达手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重要的文化标识。舟山民间民俗文化,正是舟山海洋文化的生动载体,在开发海洋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舟山渔民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精神和性格的具体体现,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舟山海洋文化的精华,近年来,舟山民间文化的生存和传播空间日益狭小,老一代民间艺人先后作古,舟山民间民俗艺术正处在存亡绝续的关头,急需抢救、保护与扶植,否则我们的海洋艺术乃至整个海洋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总是过于强调传统文化的外在形态,比如在创作中会有意识地从传统民间文化中提练艺术元素,如用船工号子来谱写歌曲,把遥舢舨织网引梭的动作用来提练舞蹈语言,这当然没有问题,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对传统海洋文化内涵的追问,传统民间文化是人类精神创造的精粹,蕴涵在民间文化当中的价值观念是这一文化的灵魂,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本质基础在于它的价值,即在于人同这一文化的关系。

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构筑全新的现代艺术空间,首先要深刻领会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的内涵,说到底就是“人性”两个字,是人的一种自然状态,是纯粹的,质朴的,和生命的本质相吻合的。在创作当中,我们要坚持独立的现代艺术的理念思考,用现代的目光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但这种审视是发现,是培育,而不是生硬的拼凑和随意肢解,把民间传统文化仅仅作为佐料、杂碎式的东西,只是作一番纯形式上的包装。但传统的东西进入现代艺术的视野,肯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把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现代人的进取性、创造意识贯通起来,把舟山特有的乡俗风情、自然景观跟商品意识、市场经济融成一体,营造海岛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张扬海洋艺术博大精深、朴实厚重的阳刚之美。海洋文艺虽然具有强烈而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却不是封闭和保守的,而完全是开放型的,舟山地处海上南北交通要冲,历史上又有两次大迁徙,人口流动性比较大。域外文化的影响是舟山海洋文艺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是发展和繁荣舟山海洋文艺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很好的探讨和研究。

②人文关怀和海洋精神

艺术之要义,是以人为本,当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心灵的关怀。海洋艺术创作本身所体现的猎奇心理时常让作者偏离这个方向。舟山文艺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比较多地强调地域特色和民间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外在包装,还缺乏对底层海岛人民的真正了解与关怀,缺乏对个体价值的普遍尊重和相应的人文关怀意识,使当下的海洋艺术缺少厚重的生命意蕴,而优秀的海洋艺术作品总是蕴藉着对人生、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理解。

海洋锻造着舟山人民的精神品格,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于舟山群岛的历史文化,海洋精神就是海洋文化传统的主导精神,是舟山现代海洋艺术的根。海洋艺术的地域特色不仅表现在背景的选择、环境的渲染、气氛的营造、语言的运用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表现海岛人民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大海赋予海岛人民坦荡的胸怀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特殊的生活环境养成他们坚毅顽强的性格和团结互助、重义轻利的可贵品质。海岛人民扶危济困、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很多歌谣里唱到许多古代英雄,因为他们忠勇可嘉,气节高尚,富有献身精神。这可以说是舟山海洋艺术所体现的主导精神。

在强调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同时,将传统美德时代精神有机联系起来,将现代意识与历史渊源自然地贯通起来。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合理内核,如爱心、忠诚、气节、礼仪、勤劳、勇敢、守信等,应提倡发扬,海岛人民特人的人文精神是海洋文艺的基本特征,我们在强调现代意识、时代精神的同时,要注意体现这一基本特征。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现代意识与历史渊源自然地融会贯通起来,创作出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凸现舟山人民精神风貌的海洋文艺力作。

③精品战略:海洋艺术呼唤史诗作品

舟山的海洋艺术在这短短数十年间发展迅速,初具规模、卓有成效,也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但在真正能在全国打响,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品还不多。许多作品气度不大,格局小巧,观念陈旧、思想贫乏,缺乏想象力和创作力,在表现海岛生活广度和深度上都显得不够博大深远,缺乏驾驭大型作品的能力。面对浩瀚的海洋,面对广阔的生活画卷,舟山的海洋艺术格局尚与之极不相称。舟山海洋艺术要成气候、创牌子,就是要改变观念,拓展视野,真正创造气势恢弘、内涵深广、语言雄健的海洋艺术精品。

任何艺术精品的产生,都是一种艰苦卓绝的艺术创造工程,往往要付出的不仅是作者全部的心血,甚至是毕生的生活积淀与创造才智。而我们之所以不断呼吁艺术精品,实质上是在呼唤一种艺术家不能没有的精品意识,树立一种坚韧不拔的精品信念,以便为精品的产生付出我们所应当付出的全部努力。既要保持强烈强烈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又要发扬革新精神,强化现代意识,贴紧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塑造海岛人的新形象,如果没有与现实血脉相通,没有进行激情的喷发和灵魂的洗礼,是不可能产生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的。

海是那么近,海洋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海洋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亲和"是我们对待自己生存环境的唯一选择。在未来的世纪,探海这一主题将持续下去,而亲海将是海洋文学的主旋律。浩浩大海洋,泱泱生命源,艺术家的思想与灵魂就像大海一样永远不会停息、枯竭。大海赋予了舟山艺术家丰富的创作底蕴和炽烈的生命情感,激励着我们在广褒的海洋艺术领域探索耕耘,以传神之笔抒写海洋生命之奇美,颂咏信息时代人类走向深蓝、进军海洋、开发海洋的豪情。进入新的世纪,海洋本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海洋已经作为一种审美形象进入现代艺术领域,海洋精神得到空前绝后的张扬,海洋艺术一定会达到了繁荣的峰巅。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独特的精神品格和个性,就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化已成为一个城市最鲜明、最引以为荣的名片。

而优秀的文艺作品永远都是其文化的基石、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资源,是其文化得以一脉相承的重要载体。新时期以来,文艺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现代化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舟山也是一样。

舟山文艺首先在丰富舟山的文化生活、提升舟山的城市品位、促进对外交流和宣传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文艺作品,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赏心悦目地浸染了多少读者的文化和审美品味,它切入到广大读者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凡响的宣传效应,舟山也因此在千万人的心中留下一个清晰而美好的印象。要在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中,建立一套文化参与机制,通过一系列舟山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把“地理舟山”转化成了一个天宝物华、钟灵毓秀、风情万种的“人文舟山”。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