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09年9月27日,我国海洋药物领域首部大型志书 《中华海洋本草》在北京首发。其中,主篇收录海洋药物613味,涉及药用生物以及具有潜在药用开发价值的物种1479种,另有矿物15种。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收录信息量最大的海洋药物专著。由此,我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又有了新的进展。
从1967年在美国召开首次海洋药物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始,海洋生物资源便成为医药界关注的新热点,海洋药物研发引起了各国关注。目前世界各国已经从各种海洋生物体内分离和鉴定了数千种新型化合物,它们的主要活性表现在抗菌、抗病毒、抗凝血、镇痛、抗炎、抗肿瘤和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其中的部分先导化合物已经进入临床。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的规模已经高达数十亿美元,预计今后5年的年增长率将高达15%~20%。有关海洋生物技术的美国专利已有190项,其中有5种产品的市场价值预计高达20亿美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海洋抗肿瘤药物、海洋生物抗菌活性物质提取、抗心血管病及放射性药物研发、海洋生物酶及海洋功能食品等海洋生物技术上取得了进展。
我国是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资源为研究开发海洋药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国的海洋药物历史也很悠久,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海药本草》等都有海洋药物的记载。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已经从浅海延伸到深海,特别是海洋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海洋生物中代谢产物的结构多样性研究、海洋生物基因功能及其技术、海洋药物研发等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关注,可以说我国海洋药物已由技术积累进入产品开发阶段,并将在抗艾滋病、抗肿瘤、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有多烯康、角鲨烯、河豚毒素、藻酸双酯钠、肝糖酯、盐酸甘露醇等海洋药物获国家批准上市,还有多个海洋药物进入临床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有数十家海洋药物研究单位和几百家开发、生产企业。今年6月,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我国未来10余年将形成一批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并在抗艾滋病、抗肿瘤、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烟台中大生物制药通过科技攻关,在藻类中成功提取抗艾滋药物F-苷肽,二三期临床基本结束,即将进入产业化生产。一期项目正式开工后,年可加工海带1.5万吨,年产F-苷肽药品300吨、胶囊6亿粒,年销售额可达21亿元。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是有名的 “海洋科技一条街”,集中了广东省内几乎全部的涉海科研机构,如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全国科技兴海——广东海珠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基地以及广州市珠江制药厂等,海洋生物技术的科研力量和水平居全国前列。以此为依托的广州市海珠区科技产业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聚集了22家与海洋生物技术相关的生产企业,其中药业企业7家,海洋生物制品、化工品厂3家,化妆品厂5家,饲料厂6家,生物技术开发公司3家。固定资产投入达20亿元以上,初步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检测服务等科技发展能力。
广东中大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以中山大学为技术依托,利用现代先进的生物技术与传统的海水养殖和加工技术相结合,进行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药物等海洋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了6个技术平台,孵化了汉坤生物、康乐生物、渔之谊生物等一批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导的创新企业,与海王集团、温氏集团、海大集团、通威集团和恒兴集团等一批国内生物技术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其成果辐射到珠海、深圳、湛江、汕头、台湾等地区。
《2008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
当前,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正处于由起步向全面迈向产业化崛起的关键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未来20年我国将从海洋生物中克隆一批重要的功能基因,还将在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新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