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600年前,世界航海第一人郑和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 道明了国家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可惜中国航海热如昙花一现,也为其后数百年的衰败埋下伏笔。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实业计划自序》中提到,如果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昔日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这是孙中山为国人编织的“蓝色之梦”。
共和国六十甲子之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四月份对山东考察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无疑,这样的契机将使海洋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航标。
而我们已感受到中国——蓝色的觉醒。
“海洋经济”蓄势崛起
“海洋经济”意味着什么?
海洋经济,又称蓝色经济,相对于陆地经济而言,指人类在海洋中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
海洋经济的主体和基础是海洋资源的开发。按照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生产性开发和非生产性开发。生产性开发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海洋开发产业,可分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而取得某种产品的产业,如海洋渔业、海盐业、海底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海底矿产业、海洋能源工业等;以非产品形式满足社会和人们需要的产业,如海运业、海港建设、海底电缆、海底储油罐、海底隧道等。非生产性开发是指对海洋资源的非生产性利用,如海上城 (论坛 新闻)市、海上和海底公园、海上俱乐部、海水浴场、滨海旅游等形式。
2009年6月8日,是联合国确立的首个“世界海洋日”,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李海清表示,“世界海洋日”将成为全球涉海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海洋成为各国沟通与合作的又一个重要舞台,也演变为各国竞相争抢的重要战略资源。
美国曾经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而中日旷日持久包括海底油气资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等分歧的东海之争,也愈来愈突显出海洋作为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从国家战略意义来讲,领海作为一个完整国家的领土必要组成,海洋经济将成为没有武装,无声却蕴积巨大能量的海防力量。
回首人类发展的近代史,正是一部蓝色文明史,一部从陆地走向海洋、从黄色走向蓝色、从蔚蓝走向深蓝的一幅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历史画卷!
海洋经济始终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无论是“地中海时代”,还是“大西洋时代”,均缘于海洋经济的繁荣。
“地中海时代”文明的辉煌,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以航海为代表的海洋经济的发达。先驱者无畏的航海活动使国家间的贸易变得便利,并使得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光辉泽被更广阔的地域半径,此后,地中海、红海、黑海以及大西洋沿岸众多的古代民族纳入了文明的光环之下。16世纪伊始,同样是由于航海的发达,贸易的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扩张、掠夺、侵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聚,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大西洋时代”。而这些海洋时代的文明,随后深刻地撼动了全世界!
海洋经济的红利不仅仅只是餐桌上的美味,大型运输的发展早在1973年,就使由美国海运至西欧的谷物每吨运价从20美元降至1978年的10.85美元,这在早期逐利为根的资本家当中,引发阵阵欢乐。而在1994年正式投人运营、穿越英吉利海峡、连接英法两国的欧洲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它穿针引线地将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便利的交通,将使从伦敦出发至巴黎的人们向彼此朋友亲身问声哈喽的时间提前了一半。
海洋经济长袖善舞。而在世界经济愈加飞速发展的当下,海洋成为联结世界的红色纽带。便利着国际间的贸易和交流,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的推动,将使海洋成为经济全球化又一便捷推动者。
而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发展的互补契合,也为人所津津乐道。在一些国家,海洋经济已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顶梁柱。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开采、滨海旅游业等围绕海洋经济做文章的各色产业方兴未艾。
才上征途,海洋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高新技术发展前沿领域 (论坛 新闻)。自上世纪80年代,美、日、英、法、德等国家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希望在21世纪世界海洋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期望在海洋领域找到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高技术开发已上升到各国最高层次的决策范畴,并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安排。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
海洋中国将重新定义。 “海洋经济”意味着什么?
一股向海洋寻求食物、资源、财富的“蓝色革命”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滨海旅游业成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这是国家海洋局于2009年2月发布的《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有关2001~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情况的柱状图。从表中可看出,八年来中国海洋经济持续增长,而近几年,更是显现加速度成长崛起之势。
根据《公报》显示,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历炼中,我国海洋经济仍保持了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2008年以11.0%的增长速度达到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比上年提高了0.13个百分点,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8%。而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2008年,环渤海经济区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36.1%,领先于同期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领跑全国。
200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无疑,这将成为中国蓝色经济的一声嘹亮的号角。
在与海洋斗争上万年后,人类真正享受海洋与海岸黄金资源也不过才短短百余年,这个巨大的蓝色的宝藏正在人类的声声呼喊中逐渐睁开清澈的双眼苏醒过来。
正如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所说,当前我国海洋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海洋经济总产值不断增加,海洋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海洋法制体系初步建立,海洋开发活动正逐步朝着“有序、有度、有偿”方向迈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行走在发展快车道上。原有海洋产业进一步增值,已成为一、二、三产业部门齐全、不同门类并驾齐驱的海洋产业群,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正在形成。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沿海造船业等产业不仅在国内经济活动中举足轻重,在国际市场也颇有竞争力;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商船拥有量、港口数量及货物吞吐能力、滨海旅游业收入居世界前列,一个海洋大国正摆正船头向海洋强国全速开进。
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域、6500多个岛屿和32000多公里海岸线、岛岸线的濒海大国;一个拥有15米等深线以内2.1亿亩浅海和滩涂,有油气开发前景的海域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大国正在图谋海洋时代的兴盛。
北望京津辽鲁,南眺闽粤桂琼,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中国“蓝色风暴”蓄势待发。
有人说,如今的海岸已经进入到以厘米度量的时候,一语道破了全球海洋资源争夺战的激烈程度,西方世界早在50年前已开始了对于海岸、海湾、海岛资源的科学规划与深度开发,而中国,战斗才刚刚开始。
滨海生活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大舞台
滨海生活大幕开启
在秋季房展会上,记者碰到了43岁的
拳拳爱心中,
“当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更高的支付能力和更多的时间后,休闲度假地产所必须的条件——‘有钱有闲’便成为可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滨海地产便成为可能。”原中房集团总裁孟晓苏曾如此分析道。
而据国家海洋局提供的数据,2008年,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10706亿元,产业所占比值前三名中,正包括了滨海旅游业;而在长三角与珠三角区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中,滨海旅游业均占到极大比重,甚至有人预计,滨海旅游业将迅速成长为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首。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滨海旅游业收入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约为2500亿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 大旅游目的地中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总收入达3572.8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81%。而作为缘起滨海旅游兴起的滨海地产,海洋经济的大潮来袭,使其面临从未有过的发展契机,而滨海地产的新兴无疑将为海洋经济助力。
“人类是需要与大海、大自然对话的。大陆与海洋交界处就是一种非常稀缺的生态资源,而沙滩就是人类这种“水陆两栖”的高级生物与海洋直接面对面交流的地方,人们唯有聚集于此才能亲身感受与海洋亲近的生机。而大海的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亮点,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开发商开发出海景房、观景房等等各种类型的产品就成为一种需求下的必然。”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惠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从城市的发展分析道。
在全球范围内,对稀缺滨海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稀缺滨海资源从“大众”走向“专属”。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全球人口的趋海性也进一步增强,约50%的人口集中在海岸带地区。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依赖海洋,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滨海居住寄予巨大期望。
当前,世界各地滨海开发蔚然成风,从迪拜到三亚,无数个昔日荒蛮的小渔村和少数人关注的沿海滩涂地,演绎着腾飞“国际旅游度假区”、“黄金乃至钻石海岸”的发展巨变。与此同时,随着对海洋资源更深层次上的开发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地改变。放眼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