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极考察正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来源:中国海洋报多媒体数字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2:13:18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随着对南极认识的加深,南极考察的重大意义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冰雪覆盖、神奇壮美的南极也因此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家,引起了社会公众愈来愈多的关注。1011日,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的251名队员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执行59项科考任务和21项后勤保障任务,人数是我国开始南极科学考察以来除首次队外最多的一次。

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安排?此次任务的实施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带着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

“一船三站”,第26次队任重而道远

曲主任告诉记者,今年的南极考察队之所以人数众多,首先是由于此次南极科考和后勤保障项目众多、许多项目需今年实施所决定的。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中山站、长城站的“两站”改造要在今年完成、昆仑站的二期项目及相关科考工作也必须加紧进行,科考任务要保证,建设任务要完成,这就使得这支队伍里增加了更多的建设施工人员。

其次,去年为集中资源和时间保证昆仑站的建设,没有派船去长城站,今年“雪龙”船必须要去长城站补给油料,同时实施中山站的建设改造。年初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虽然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内陆考察站昆仑站,但由于第25次考察队的车队载重量有限,所以当时只运上去了几百吨的建站物资,这次需要尽快建设安装到位。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本次考察第一次实现了“一船三站”计划。

第三,因为建设昆仑站,去年不得不放弃了格罗夫山的考察计划,因此今年派出了两支考察团队赴内陆进行考察。给车辆、物资的分配,人员的指挥、协调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保证两支队伍的任务完成,今年补充了两辆新的雪地车,并新采购了俄罗斯的Ka32直升机“雪鹰”随“雪龙”船一起出征,执行南极考察的飞行任务。“雪鹰”能够吊装4吨~5吨的货物,是以前租用的直升机直九的四五倍。它可以在冰区情况复杂、无法进行冰上运输的情况下,实施人员、物资和装备的运输,从而提高我国的南极考察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是我国首架取得飞行执照的重型直升机。

由点到线,南极考察正向纵深推进

谈到我国的极地科研现状和水平,曲主任表示,通过“十五”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包括昆仑站二期工程的进行,将使我国在考察站的硬件环境上有大大的改观,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科研、实验条件,二是科考设备装备,三是队员的生活、居住条件。这些条件的改善将给以后考察任务的执行带来很大的便利和支撑,无疑将大大提升我国的极地考察能力。特别是我国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建在了冰穹A海拔4000多米的最高点附近,是南极所有科学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个,在这里开展的深冰芯钻探研究、深空的天文观测及大气的观测、冰下地质的探测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体医学等方面的研究考察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不仅如此,昆仑站的建立还使我国的南极科考由过去仅有点的概念,变成了点线之间的结合,并向纵深推进。昆仑站建站的科学意义也为很多国家的科学家所公认和看重,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提出,希望与我国的科学家在冰穹A地区开展科研合作。这将使得我们的研究有更高的起点,实现资源的共享、能力的互补。

这次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冰盖考察队20名考察队员,将在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李院生的带领下,在昆仑站选定区域内构筑冰芯钻探场地,该场地主要由深冰芯钻探作业区、冰芯分析和储存区、作业区之间通道等组成。

曲主任说,此次两支内陆考察队伍拥有雪地车的支持以及“雪鹰”号的投入使用,使考察的范围继续扩大,不再是平面的概念,将会使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在内容、区域上获得很大的进步。

我国南极考察还需不断加大投入

在中国极地考察的研究水平上,曲主任表示,我国现在极地考察的研究和过去相比,面广了、程度深了、装备精良了、人员素质提高了。同时,我们在南极海拔4000以上的地方建立了唯一一处考察站,在有自己特色的领域中,取得了领先成果并实现了跨越。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建立的昆仑站,就比美国的极点站要强。相比较而言,在硬件设施上,我国的基地直升机的飞行半径只有500公里,而且没有固定翼飞机;在紧急情况下,我们没有紧急救援的手段,还需要借助其他国家的救援力量;在经费保障上,我国以不足1亿元的年运行经费面对着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曲主任说,近年来我国对南极考察能力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极地考察 “十五”能力建设的全部投入为5.3亿元,比极地考察过去20年的经费总额还要多。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极地工作的支持还将继续加强。

曲主任还告诉记者,拟建造新的极地考察队破冰船的项目,已经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为昆仑站建设添置固定翼飞机,以及未来增置飞机等配备方案也已经列上议题。另外,在考察的实验室装备、国内基地建设、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也将逐步加强和完善,为深入开展极地科考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