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2009风云再起

南极2009风云再起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2:13:25 

今年是《南极条约》签署50周年,年底将召开峰会,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团日前开赴南极

编译、撰文:

本报记者 梁婵

实习生 梁超仪

时值中国南极考察25周年,10月11日,我国唯一一艘极地考察船“雪龙”号驶离上海,搭载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员启程奔赴南极,这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

今年是《南极条约》签署50周年,年底将召开峰会。但在全球范围内,一场以南极为中心的明争暗斗已悄然上演。目前南极的最新态势如何?各国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手段对南极进行控制?而我国应如何应对?

《南极条约》签署50周年之际:多国争夺外大陆架包围南极

1959年的《南极条约》暂时冻结南极领土法律问题,但围绕南极领土与资源权属的争夺战一刻都没有停止。在条约签署50周年之际,相关国家正加紧在南极的势力扩张。南极冰天雪地之下,一场激烈的争夺战重新打响。

这次首先发难的是阿根廷。4月21日,阿根廷正式向联合国大陆架划界委员会提交外大陆架申请,涉及南极外大陆架部分位于其南极主张领土的扇区,包括南斯科舍海以南和威德海地区。

这一申请招致老冤家英国强烈反对。据英国《卫报》报道,两个星期后英国也向联合国提交大陆界划分范围的方案。英国的主张包含在长达63页的文件中,它定义福克兰群岛(阿根廷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周围扩展的大陆架面积的确切范围,其中福克兰群岛是英国声称的英属南极领地范围,与阿根廷在南极洲声称的领土范围重叠。英国外交部国务大臣洛德赫布朗说:“这一进程的成功将证明英国大陆架的管辖范围,从而确保我们的主权权利。”

大国带头,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在5月13日最后期限截止前,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收到多个南极领土主张国提交的南极外大陆架申请划界提案。其中挪威涉及南极部分主要是毛德皇后地附近的大陆架,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而新西兰提出的管辖罗斯属地海底的申请,面积达17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新西兰现有国土面积的6倍以上。

大陆架之争实际上是南极领土问题的延伸。从目前态势来看,各领土主张国大有从外大陆架对南极大陆形成包围的态势,日后的争夺可见将更加激烈。

南极争夺奇招迭出

南极冰天雪地,但其蕴藏的丰富资源使其成为世界各国虎视眈眈的对象。近几年来,无论大国小国都千方百计地在南极洲占据最佳战略位置,为《南极条约》一旦失效后的资源争夺做准备。

煞有介事“看护”“领地”

1959年签署的《南极条约》存在不少缺陷。它对一些国家曾提出的主权要求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直到今天,几个领土主权要求国仍煞有介事地“看护”“领地”。例如,智利、阿根廷等国政府在南极设立了邮局、银行和学校,在南极打电话按其国内标准收费,并鼓励妇女到南极分娩。至于在 “南极领地”召开国务会议以制造权力根据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借科学考察站“圈地”

目前,世界上有20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南极科考中有一个“潜规则”:谁首先对一个区域进行考察,谁就拥有在这个区域建站的优先权。相应的国际惯例是,哪国在某地建站,周围的科研活动就以哪国为主。用科学考察站来“圈地”,成了各国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目前,美国投资1.5亿美元的第三代南极点站已扩建完成,建筑面积达7400平方米;韩国新造一艘极地考察船,准备建立第二个科考站;印度已着手建立第三个考察站,就位于中国中山站附近。

建立特别保护区 实施“软控制”

在《南极条约》禁止提出新的领土要求的情况下,建立特别保护区,对保护区实施“软控制”,无疑是加强各国在南极存在的最佳选择。到目前为止,南极条约协商国已在南极设立了67个特别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公里。

南极争夺大事记

·1908年,英国宣布对包括南极半岛在内的扇形地块及其水域拥有主权,其后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智利、阿根廷、挪威先后提出领土主权要求。

·1948年,英国和阿根廷在南极半岛的霍普湾发生冲突。

·1959年12月1日,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12国签署《南极条约》,适用于南纬60°以南地区,规定南极非军事化,禁止提出新的主权要求。

·1991年6月23日《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通过,规定自签订之日起50年内,禁止在南极洲的矿物资源开采活动。议定书于1998年1月14日生效。 ·2007年,英国向联合国提出对南极洲100万平方公里海床的主权要求。阿根廷随后也提出要求,智利决定重新启用该国在南极的海军基地。美国参议院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便在未来争夺南极大陆架时占据先机。

中国:“一船三站” 强化实质性存在

近20多年来,我国在南极考察上取得长足进步。在南极事务问题上,中国的发言权正随着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壮大与日俱增。

1983年,中国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两年后获得《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地位;1984年10月,中国首支南极考察队组成;1985年和1989年,中国在南极先后建立两个考察基地:长城站和中山站。今年1月27日,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建成,标志着中国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出关键一步。如今,中国已基本形成以“雪龙”号科考船和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为平台的总格局,并在南极格罗夫山哈丁山设立第一个“南极特别保护区”。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访问时谈及中国未来的极地发展战略,他指出国家海洋局目前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极地考察的国家目标,提出要进一步强化中国在南北极的实质性存在,进行综合性的科学考察活动,并积极参与国际极地事务,确立中国在南北极事务中的战略地位。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表示,综合各国在南极考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来评判,美国处于第一集团,无论是考察站、大型固定翼飞机和破冰船等“硬实力”,还是管理水平、研究成果、人员素质、话语权等“软实力”,都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日本等为第二集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及其余一些国家则属于第三集团。中国在雪地车、破冰船、直升机,特别是固定翼飞机等后勤装备方面仍处于劣势,不过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的建立,已使中国开始向第二集团迈进。

视点:

南极资源开发

只是时间问题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指出,事实上,每个国家进行的南极考察都与各自的国家战略目标与综合国力紧密相连,随着现有资源的日趋枯竭以及南极资源的开发趋于可行,世界各国对南极的争夺必将愈演愈烈。

中国极地问题专家郭培清在其撰写的《南极冷战:大国资源争夺战》一文中表示,极地争夺的结果之一是导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南极条约》的修正。大国纷纷去南极,表现出各国对资源紧缺的焦虑。以前,对极地的开发还存在技术障碍,但如今随着美国突破北极地区开采石油而不破坏环境的技术难题,南极“资源开发时代”的到来恐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